..续本文上一页不恋顾资财,乃能够正受戒律。因此布施是得戒、持戒资粮。正受戒已,由他打不还手、骂不还骂等等,能够忍耐守护,这样修忍辱才能够清净持戒。因此忍辱是戒的眷属。静虑是增上定学。般若是增上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刚刚是讲说(正式讨论),现在是兼说(申述、附带说明)。兼说次第者分三,(262页第2段)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布施,然后持戒,然后忍辱。“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所)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这个定应该是指等持)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总之)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这是指前面的次第,相比较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后后的更微细,前前的较粗显)。”
学此六度的次第分二:“子一、初于总行(总菩萨行)学习道理,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后二度)学习道理。” 子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分两点:“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丑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丑一、首先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分六项:“寅一、学习布施, 寅二、持戒,寅三、忍辱,寅四、精进,寅五、静虑,寅六、般若”。寅一、布施分四项:卯一、布施的体性。卯二、转趣发起布施的方法。卯三、布施差别。卯四、此等略义。
布施的意义,(263页第4行)“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第二转趣发起布施的方便。为了能生起布施心,你必须要能够断除悭贪,同时至心发起布施他有情的意乐。“能施舍”有很大的深义,当你布施的时候,没有夹杂其他的烦恼,同时又能够无所求,在没有悭贪之下,至心为其他众生的义利,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施舍出去,这样才算。二乘罗汉圣者是已经摧灭了悭贪烦恼,但他没有菩提心,不能把一切欢欢喜喜地为利他而舍。所以要舍去布施的违缘──悭贪。修舍心时,“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意思是说,对所拥有的东西,不想布施,觉得必须守护起来,具有悭贪心,这样反而带来更多的烦恼;这还不够,还要观察执持守护的过患;同时要去思惟布施的胜利。有位噶当巴师父说:“我没有看到你有什么布施的功德,但是我看到你守护的过患。”就是指悭贪不舍的这种过患。
卯三、布施的差别,广分有三:(267页科判)“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辰二、观待(各)别(所)依所有差别,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来说,布施具有六种殊胜,要依六种殊胜来行,或者说,以六度涵摄于一度的心情来布施。己一、依殊胜者,是说所依的心。心所依殊胜是说依着菩提心,以菩提心作为摄持的意乐,由此发起行布施。己二、物殊胜是说:“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于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 己三、所为殊胜者是说,你为什么目的而布施,应该是“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 己四、善巧方便殊胜者,是说布施的时候应该善巧方便,应该如佛经所说,由无分别智摄持,也就是说,以三轮体空的心去做布施,是最好的善巧方便。初发业者当以通达法无我慧(法无自性的智慧)做摄持去行布施。己五、回向殊胜者,将布施所得功德善业“回向施善于大菩提”,回向于大菩提。己六、清净殊胜者,是说要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有此六种殊胜。
仅只布施当然有布施功德,若是具足六波罗蜜(六度而行)布施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自利)作意”,利他来说就是持戒。“于种智法(一切种智就是佛陀果位)信行堪忍(就是忍辱),忍恕他骂(以上是忍辱),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意乐),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通达能施、所施、受者都是幻化,像变魔术一样的,无所得,是名般若。这一度具足六度,具足这样六度意乐的心是最强的。
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在家菩萨应该行持财施,出家菩萨应该行持法施。这个法源根据是有的。这个比如说,布施、持戒、忍辱是在家人较容易做,出家人比较容易行后三度。(此引自《入中论》第三菩提心,讲发光地时有提到。)
布施的体性差别分三:(268页第2段) “己一、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所谓法施倒也不一定是高广大座铺陈圆满光明,在那边说法才叫法施,当然这个也包括;另外还有比方说,你与人家闲谈的时候,或在一些非正式的情况下,让众生的心能够转入正法,这都算是法施。“己二、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这是很明显的,像放生就是无畏施。众生遭命难,你以金钱护生,把他放生就是无畏施。西藏有这种风俗,就是把糌粑食物布施给那些小虫、蚂蚁,这种就是无畏施。无畏施包括陆海空三栖动物。水中动物掉到陆上,你把它放回水中去;它是陆地动物掉到水中去,你把它救出来;这都算是无畏施。
己三、财施分二(268页科判):午一、实际去施舍财,以及午二、仅是意乐上去布施。实际舍财布施者分三:“未一、舍财(的)道理,未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未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舍财的道理分四:“申一、惠施何田,申二、何心惠施,申三、如何行施,申四、施何等物。”
申一、惠施何田就是布施的对象,分十项:“酉一、诸亲友于自有恩,酉二、诸怨敌谓作损害,酉三、中庸者俱无恩怨,酉四、有德者谓具戒等,酉五、有过者谓戒犯等,酉六、劣于己,酉七、与自等(和自己平等),酉八、胜于自,酉九、富乐(者),酉十、贫苦(者)。”
申二、以何心(意乐)做布施,分成两部分来说明,首先是“当具足何等意乐者”又分为缘所为事、缘所施物及缘行施田三方面,“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而行布施。“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东西看成是别人的,现在不过是还给他,要有这种想法。第七世嘉瓦仁波切说:“我虽然是个国王,但是我的东西只有出家三衣而已,其它都是众生的。”“缘行施田,为善知识。”就是将布施的对象视为你的善知识。“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这是于一切境中,都应具足的意乐,是总意乐。
在别意乐上,因对象不同,如何以不同的意乐来布施?对于损害你的众生,以慈心来布施;对痛苦的众生以悲心来做布施;对功德超过你的对象,以(随喜)善心做布施;对你有利益的众生,以中庸的心,舍平等住的心来布施。“别意乐者,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诸意乐而行惠施。”
其次“当断除何等意乐”(269页第2段) “无恶见取意乐者,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圆满,便证世间出世离欲,莫如是施。”这种意乐不能做。“念杀害而行惠施”是指你杀害众生而行布施。比如说:杀鱼喂狗,杀鱼给人吃,这都不能做的。居士在家,因家人要吃肉,就必须去杀害众生来喂家人,这怎么办?这不是布施,这是不净布施,还是有罪。“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血祭。外道杀羊,以羊头祭祀,他们认为这样杀害布施可以得到功德,以为是正法,这是不对的。“当无高举意乐者”指以骄慢的意乐去布施。“不毁求者”是指对你乞求的众生,不能毁谤他,不要轻蔑他;以及“不为胜他”,不是以竞争的心,不为了胜过别人而布施。还有,布施之后不能起骄慢心。(270页第2行)“当无依止意乐者,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当无怯弱意乐者。”意思是说,布施之前欢喜,正布施的时候心很清净,布施之后也不后悔。“当无背弃意乐者”谓于亲友、怨敌、中庸,不随朋党,以平等悲心而布施。“当无望报意乐者”当无寄求回报的意乐,若有现在给,而冀望以后得到什么果报的意乐,或者希望他报恩而布施等,这样不行。“当无希望异熟(果报)意乐者”而布施,就是不希望后世身躯财富圆满,对待一切所行悉无坚实,是为无上菩提所有胜利故,不是为现前的需求而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第2段)分二:不以何等加行而布施者,“谓不速与稽留乃与”是说,如果人家急切需要的时候,你不给,等人家不需要的时候才给。人家需要的时候以稽留的心态拖拖拉拉给,是不可以的,行布施要能够适得其时。“令起烦恼然后乃与”让他起烦恼之后,才布施,这样也是不行的。也不能令他去做与世间法、因果相违的事情之后才布施,就是“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业而后施与”这样也不可以。
当以何等加行而施舍者。(271页第2段) “谓舒颜平视”,就是布施时要和蔼可亲的看着他:“含笑先言”,对方来的时候,要面带微笑,先问说:“你需要什么吗?”“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不管什么对象,都恭敬布施,体态及威仪要恭敬,要去除轻蔑与讥讽的意乐。“亲手应时”要适时而且亲手布施,“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申四、施何等物分二:酉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的东西。酉二、广释。怎么布施?对于应舍不应舍的东西,概略界定(273页第1段)“能令现前离恶趣因,引生乐受究竟利益,能令断恶或立善处。又于现前虽无安乐,然于究竟能生义利”的应该布施;其他的比如说,现前有利益,而没有究竟利益者,或者说,两者都没有利益的,则不能布施。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度、持戒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