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戀顧資財,乃能夠正受戒律。因此布施是得戒、持戒資糧。正受戒已,由他打不還手、罵不還罵等等,能夠忍耐守護,這樣修忍辱才能夠清淨持戒。因此忍辱是戒的眷屬。靜慮是增上定學。般若是增上慧學。“精進遍通叁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剛剛是講說(正式討論),現在是兼說(申述、附帶說明)。兼說次第者分叁,(262頁第2段)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屍羅善防惡行則于怨害而能堪忍”,布施,然後持戒,然後忍辱。“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于善(所)緣堪能安住,若心定(這個定應該是指等持)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總之)勝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這是指前面的次第,相比較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爲微細(後後的更微細,前前的較粗顯)。”
學此六度的次第分二:“子一、初于總行(總菩薩行)學習道理,子二、特于後二波羅蜜多(後二度)學習道理。” 子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分兩點:“醜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醜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醜一、首先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分六項:“寅一、學習布施, 寅二、持戒,寅叁、忍辱,寅四、精進,寅五、靜慮,寅六、般若”。寅一、布施分四項:卯一、布施的體性。卯二、轉趣發起布施的方法。卯叁、布施差別。卯四、此等略義。
布施的意義,(263頁第4行)“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
第二轉趣發起布施的方便。爲了能生起布施心,你必須要能夠斷除悭貪,同時至心發起布施他有情的意樂。“能施舍”有很大的深義,當你布施的時候,沒有夾雜其他的煩惱,同時又能夠無所求,在沒有悭貪之下,至心爲其他衆生的義利,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施舍出去,這樣才算。二乘羅漢聖者是已經摧滅了悭貪煩惱,但他沒有菩提心,不能把一切歡歡喜喜地爲利他而舍。所以要舍去布施的違緣──悭貪。修舍心時,“此須修習攝持過患”意思是說,對所擁有的東西,不想布施,覺得必須守護起來,具有悭貪心,這樣反而帶來更多的煩惱;這還不夠,還要觀察執持守護的過患;同時要去思惟布施的勝利。有位噶當巴師父說:“我沒有看到你有什麼布施的功德,但是我看到你守護的過患。”就是指悭貪不舍的這種過患。
卯叁、布施的差別,廣分有叁:(267頁科判)“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辰二、觀待(各)別(所)依所有差別,辰叁、布施自性所有差別。”辰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來說,布施具有六種殊勝,要依六種殊勝來行,或者說,以六度涵攝于一度的心情來布施。己一、依殊勝者,是說所依的心。心所依殊勝是說依著菩提心,以菩提心作爲攝持的意樂,由此發起行布施。己二、物殊勝是說:“總諸施物無余行施,若于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 己叁、所爲殊勝者是說,你爲什麼目的而布施,應該是“爲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 己四、善巧方便殊勝者,是說布施的時候應該善巧方便,應該如佛經所說,由無分別智攝持,也就是說,以叁輪體空的心去做布施,是最好的善巧方便。初發業者當以通達法無我慧(法無自性的智慧)做攝持去行布施。己五、回向殊勝者,將布施所得功德善業“回向施善于大菩提”,回向于大菩提。己六、清淨殊勝者,是說要滅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有此六種殊勝。
僅只布施當然有布施功德,若是具足六波羅蜜(六度而行)布施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自利)作意”,利他來說就是持戒。“于種智法(一切種智就是佛陀果位)信行堪忍(就是忍辱),忍恕他罵(以上是忍辱),爲令法施倍複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心專一趣不雜小乘(意樂),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靜慮,”了知通達能施、所施、受者都是幻化,像變魔術一樣的,無所得,是名般若。這一度具足六度,具足這樣六度意樂的心是最強的。
辰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在家菩薩應該行持財施,出家菩薩應該行持法施。這個法源根據是有的。這個比如說,布施、持戒、忍辱是在家人較容易做,出家人比較容易行後叁度。(此引自《入中論》第叁菩提心,講發光地時有提到。)
布施的體性差別分叁:(268頁第2段) “己一、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所謂法施倒也不一定是高廣大座鋪陳圓滿光明,在那邊說法才叫法施,當然這個也包括;另外還有比方說,你與人家閑談的時候,或在一些非正式的情況下,讓衆生的心能夠轉入正法,這都算是法施。“己二、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這是很明顯的,像放生就是無畏施。衆生遭命難,你以金錢護生,把他放生就是無畏施。西藏有這種風俗,就是把糌粑食物布施給那些小蟲、螞蟻,這種就是無畏施。無畏施包括陸海空叁棲動物。水中動物掉到陸上,你把它放回水中去;它是陸地動物掉到水中去,你把它救出來;這都算是無畏施。
己叁、財施分二(268頁科判):午一、實際去施舍財,以及午二、僅是意樂上去布施。實際舍財布施者分叁:“未一、舍財(的)道理,未二、若不能舍當如何行,未叁、習近對治布施障礙。”舍財的道理分四:“申一、惠施何田,申二、何心惠施,申叁、如何行施,申四、施何等物。”
申一、惠施何田就是布施的對象,分十項:“酉一、諸親友于自有恩,酉二、諸怨敵謂作損害,酉叁、中庸者俱無恩怨,酉四、有德者謂具戒等,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酉六、劣于己,酉七、與自等(和自己平等),酉八、勝于自,酉九、富樂(者),酉十、貧苦(者)。”
申二、以何心(意樂)做布施,分成兩部分來說明,首先是“當具足何等意樂者”又分爲緣所爲事、緣所施物及緣行施田叁方面,“緣所爲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而行布施。“緣所施物,謂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換句話說,把自己的東西看成是別人的,現在不過是還給他,要有這種想法。第七世嘉瓦仁波切說:“我雖然是個國王,但是我的東西只有出家叁衣而已,其它都是衆生的。”“緣行施田,爲善知識。”就是將布施的對象視爲你的善知識。“謂于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叁種意樂。”這是于一切境中,都應具足的意樂,是總意樂。
在別意樂上,因對象不同,如何以不同的意樂來布施?對于損害你的衆生,以慈心來布施;對痛苦的衆生以悲心來做布施;對功德超過你的對象,以(隨喜)善心做布施;對你有利益的衆生,以中庸的心,舍平等住的心來布施。“別意樂者,于諸怨害以慈意樂,于諸有苦以悲意樂,于諸有德以喜意樂,于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其次“當斷除何等意樂”(269頁第2段) “無惡見取意樂者,謂念布施全無果報,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爲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圓滿,便證世間出世離欲,莫如是施。”這種意樂不能做。“念殺害而行惠施”是指你殺害衆生而行布施。比如說:殺魚喂狗,殺魚給人吃,這都不能做的。居士在家,因家人要吃肉,就必須去殺害衆生來喂家人,這怎麼辦?這不是布施,這是不淨布施,還是有罪。“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爲正法,或計瑞相吉祥而施”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血祭。外道殺羊,以羊頭祭祀,他們認爲這樣殺害布施可以得到功德,以爲是正法,這是不對的。“當無高舉意樂者”指以驕慢的意樂去布施。“不毀求者”是指對你乞求的衆生,不能毀謗他,不要輕蔑他;以及“不爲勝他”,不是以競爭的心,不爲了勝過別人而布施。還有,布施之後不能起驕慢心。(270頁第2行)“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當無怯弱意樂者。”意思是說,布施之前歡喜,正布施的時候心很清淨,布施之後也不後悔。“當無背棄意樂者”謂于親友、怨敵、中庸,不隨朋黨,以平等悲心而布施。“當無望報意樂者”當無寄求回報的意樂,若有現在給,而冀望以後得到什麼果報的意樂,或者希望他報恩而布施等,這樣不行。“當無希望異熟(果報)意樂者”而布施,就是不希望後世身軀財富圓滿,對待一切所行悉無堅實,是爲無上菩提所有勝利故,不是爲現前的需求而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第2段)分二:不以何等加行而布施者,“謂不速與稽留乃與”是說,如果人家急切需要的時候,你不給,等人家不需要的時候才給。人家需要的時候以稽留的心態拖拖拉拉給,是不可以的,行布施要能夠適得其時。“令起煩惱然後乃與”讓他起煩惱之後,才布施,這樣也是不行的。也不能令他去做與世間法、因果相違的事情之後才布施,就是“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這樣也不可以。
當以何等加行而施舍者。(271頁第2段) “謂舒顔平視”,就是布施時要和藹可親的看著他:“含笑先言”,對方來的時候,要面帶微笑,先問說:“你需要什麼嗎?”“隨對何田,皆應恭敬”不管什麼對象,都恭敬布施,體態及威儀要恭敬,要去除輕蔑與譏諷的意樂。“親手應時”要適時而且親手布施,“于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申四、施何等物分二:酉一、略示應舍不應舍的東西。酉二、廣釋。怎麼布施?對于應舍不應舍的東西,概略界定(273頁第1段)“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又于現前雖無安樂,然于究竟能生義利”的應該布施;其他的比如說,現前有利益,而沒有究竟利益者,或者說,兩者都沒有利益的,則不能布施。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二講 菩薩學處與布施度、持戒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