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二講 菩薩學處與布施度、持戒度▪P3

  ..續本文上一頁 酉二、廣釋分二:“戌一、廣釋內物可舍不(可)舍”,以及“戌二、廣釋外物可舍不(可)舍”。內物可舍不可舍分叁項:“初就時門(時節因緣)不應舍者,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發廣大慈悲心意樂之前,不應該以身布施。(274頁)“就所爲門(就是需要)不應舍者,若爲小事不應舍身”需要太小的話,不應該舍你的身軀。(第4行)“就求者門不應舍者,若魔衆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懷惱亂心來求肢(肢體)等,不應舍與”。如果時節未到不應該施舍,只是先求意樂,但是時節到的話,就應該施舍。“若諸瘋狂心亂有情來乞求者,亦不應與,此等非是實心來求,唯于衆多浮妄言故。非但不施此等無罪,施則成犯”,這樣行布施還是有罪的。“除此等時來求身者,則應施與。此複有二,謂割身支(支)等畢究施與,及爲辦他如法事故,爲作仆等暫施自在。”

   “戌二、廣釋外物舍不舍理分二:亥一、不舍外物道理,亥二、惠施外物道理。”不舍外物道理分五個:一、就時門(時節因緣),特別是出家衆及在家衆正持八關齋戒的時候,不應該過午布施食物給他們,因爲他們過午不食。二、就施境門不應舍者,“于持戒者,施殘飲食,或與便穢涕唾變吐膿血所雜所染飲食,”以及有酒蔥蒜之類食物不能施給他,另外,“怨家藥叉羅叉凶暴所覆,不知報恩,諸忘恩惠來乞求者,與予仆等,病人來求非宜飲食,或雖相宜,然不知量而與飲食。”這些都不要布施。(275頁第1行)若諸外道爲求過端(太超過了),以及不是真正爲了追求了知經典之義,而以財貨想來乞求經典,舍彼經典就不應該。(第2段) 叁、就自身門不應舍者。“若自了知,于經卷等其義未辨,又于經卷亦無悭垢而將經卷惠施求者。”這個不應布施。(276頁)四、就施物門不應舍者。有蟲的飲食,不能布施。若自父母、自己的妻子,沒有讓他們了解,或他們了解之後,不願意,這不能布施。出家人叁衣不布施無罪,如果多出來當然是可以。(277頁第2段) 五、所爲門(所需要)不應舍者。若來乞求毒藥刀劍酒或自害或害他,這不能布施。

   亥二、應與外物之道理者。“若即此身非是大師(佛)所遮之時,于彼補特伽羅舍所施物,非不稱理,于彼相宜即應施與。”

   “第二不能舍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爲悭覆者(爲悭貪之所覆蓋),應作是思(惟),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舍此,故應舍此令意(樂)喜悅,攝取堅實以爲命終,若舍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如是思已仍不能舍,……”(278頁)

   “第叁習近對治布施障(礙者)。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謂未串習、(自己)匮乏、耽著、未見大(布施的)果。”(279頁第2行)未串習主要是指過去世沒有串習布施意樂的關系。第二是匮乏,由其財物極少故不生舍心。第叁者貪可施物極爲悅意最上勝妙,就是執著自己可以布施的東西最是殊勝,所以于要求者不能生起舍與之心,主要是基于耽著的關系。第四未見布施的功德,就是你不知道布施能生起正等菩提勝利。

   “午二、第二唯意樂布施者。內居閑靜(僻靜之地)”(280頁第2行),自己在僻靜之地方,由自己清淨的意樂或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就是用意樂觀想)以清淨意樂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

   “卯四、第四此等略義者。(行者)正受菩薩律儀已(之後),學習大地(初地菩薩)布施道理,發願修學。如前所說布施之理,當先了知現在進修開遮之處而勤學習,特于悭吝身(軀)財(富)善根而修對治,勵力增廣能舍之心,能如是修應自慶喜(隨喜心),……”一般來說,修心轉念裏的施樂受苦,都屬于布施的範圍。

   “寅二、第二屍羅波羅蜜多分五,卯一、屍羅(戒)自性,卯二、趣入修習屍羅方便,卯叁、屍羅差別,卯四、修屍羅時應如何行,卯五、此等攝義。”(281頁科判)屍羅自性的定義,“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

   “第二趣入趣入修習屍羅方便者。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屍羅妙莊,應修其義。”(282頁)

   “卯叁、戒(的)差別分叁:辰一、律儀戒,辰二、攝善法戒,辰叁、饒益(一切)有情戒。”律儀戒是七衆別解脫戒。(284頁第2段) “攝善法戒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令)不失(衰微,生已)令培增長。”饒益有情戒,“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此等應正爲安立數數觀擇。

   “卯四、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285頁) 什麼是布施的持戒,持戒的持戒?我們自己安定于屍羅(戒)之上,而讓衆生也去持戒,稱爲布施的持戒。持戒的持戒當然是自己持戒。什麼是忍辱的持戒?就是說你持戒的時候,能夠難行苦行地去持戒,稱爲忍辱的持戒。持戒不容易,如果能安忍于持戒就是忍辱的持戒。這整個,每一度中攝其他五度。

   卯五、第五此等攝義。“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爲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初地菩薩)以上所持屍羅爲所願境,于初發業行者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于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大家都喜歡布施,這是好的,不過要遮止讓你不能啓發清淨布施心的障礙。要了解說,是什麼讓你的心不能清淨布施,然後把它遮止。主要是要能夠摧滅錯誤布施的心──“我希望求得果報,希望能得到眷屬、能有受用圓滿等的果報”,這些希求心要斷除。應該是爲了我能成佛而布施,要所有衆生安住于圓滿布施波羅蜜,所以布施。如果能這樣去圓滿回向,利他自利皆可得圓滿。爲希求異熟果而布施是不對的,這種想法我們要遮止。特別是對于來求你布施的對象要當上師想,爲什麼?他幫助你去除並減少你的悭貪,所以他是你的上師。

   如果布施完之後卻想:“這是我布施的”,還想布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果報,還想邀功,這樣布施的功德就不清淨。布施特別是要具有叁輪體空的心。當然這是要了解一下空性的理則,了知能施者(能施的你),所施的對象,布施本身的法行,叁者都是無自性的,不要執著。

   那什麼是出世間的布施?是你親證空性而布施。當然,要能夠親證空性而布施,需要見道位以上,這樣去布施就是出世間的。我們還沒有辦法這樣做,我們所做的布施是世間的布施;但是,至少要能夠有空性意樂的攝持去行布施,這是很重要的,雖然還沒有親證空性,我們布施的行持,不過是隨順罷了,真正能夠特爲超勝的去行持布施波羅蜜的,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辦法去做。我們知道十度類比十地(附表一),結合十地。每一度從初地開始行持,布施度特爲超勝,一度一度往上,絕對特爲超勝。

  【解惑篇】

   問:布施和布施波羅蜜有什麼差別?正行布施波羅蜜和布施波羅蜜有什麼差別?

   答:圓滿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只有佛地才有。正行布施波羅蜜的修行是初地以上菩薩的特別修學。布施從叁惡道到佛地都有,像我們現在只是行布施罷了,不是行布施波羅蜜。對我們而言,布施波羅蜜既沒有開始正行,也沒有圓滿。不過,我所學的論典是說,布施波羅蜜的圓滿只有佛地有;可是別的學院所學的論典裏面講,布施波羅蜜的圓滿在菩薩地也有,所以所學論典的不同,所說就有所不同。我是色拉寺的,可能哲蚌寺講的就不一樣。

   問:我們何時才能了解道次第?

   答:“道次第”全部懂、一切法都徹知,是與成佛同時的。所謂通達了知“道次第”是說“道次第”的內涵與你的心結合在一起,在你的心中、在相續中生起“道次第”的功德,才稱爲通達了知。廣大解釋與了解文字、文詞,不是通達了知“道次第”。

   問:曾聽過攝善法戒要加行位才可以受,饒益有情戒是初地菩薩才可以受,不知對否?

   答:沒有這種說法,遮止惡作與斷惡作是不一樣,這要分別講。就設立戒來說,所謂遮止(伏斷)與斷除(根斷)是不一樣的。根本沒聽過求受律儀戒,必須要證得加行道的說法;也許是這樣說的,就是在加行道的時候,剛從資糧道登上加行道的時候,必須以空性的影像(義共相)(注一)爲所緣,成爲修所成慧,就是說,他已經成就以空性爲所緣的修慧(修所成慧),或是證得以空性爲所緣的勝觀。這一點來說他當然沒有親證空性,可是他以空性的義共相,以空性的影像爲所緣而證得修慧,因此他們沒有現起什麼是可以安立的。從這一點看的話,他遮止惡作是對的。但是惡作的遮止不只是加行道位才有,我們(凡夫)也有,像我們現在斷十惡修十善,也是遮止惡作。沒有這樣安立,就一定要加行道與見道才能夠去成辦所謂的律儀戒、攝善法戒,那我們心中就都沒有所謂的律儀戒、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了嗎?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沒有辦法成辦人天果位,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就一般分段分層來說,不能這樣說明。也許對你講的人可能已經證道了?登地了?說的人可能一個證得加行道,另一個證得見道,他們兩個互相討論這樣子吧?說的人可能沒有安立標准的大乘五道十地界限。

   受戒與證得不一樣。菩薩戒含蓋叁種戒律: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菩薩戒的內涵是這個,所謂的菩薩學處也是這個。如果你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要受律儀戒,一定要入加行道,攝善法戒一定要入見道位的話,那我們受密乘戒時,我們可能具有相似菩提心,但都沒有入道。你心中要具有律儀戒與攝善法戒的來源只有菩薩戒律儀,而受菩薩戒不一定是加行道與見道,至于受密乘戒就更不用講。如果沒有就無法得到密乘戒,那我們怎麼受密乘戒,因爲我們根本未入加行道與見道,而我們還是可以得到密乘戒。是不是修密乘道得密乘戒,一定要有見道與加行道呢?這種說法不能成立。這種說法對五道十地的內涵還不太了解。

   問:吃葷的話,有沒有違背無畏施?

   答:僅僅吃肉的話,並不與無畏施相違,因爲所吃的肉是死的。

   問:沒有人吃肉,就沒有人殺生。

   答:魚、大鹫鳥它們也吃肉,有人殺生嗎?除了能使每個衆生都成佛之外,不可能讓每個衆生都不吃肉的。我們不吃,還是會有人吃呀!你現在雖然不吃,過去世你吃,未來世你也會吃,你以前當鯨魚的時候吃過多少肉。

   問:這不一樣,今世不吃。

   答:今世也吃呀!菜裏面有多少蟲。

   問:那素食也是吃肉嗎?

   答:只是直接不吃,裏面有多少蟲。你的想法裏沒肉,所以你吃了,這是自己想的。事實上,沒肉嗎?還有很多細菌吧!

   問:那這樣素食與葷食罪一樣嗎?

   答:不一樣,因爲想法不同。吃素的人認爲我吃素,想說我沒有吃細菌我沒有吃到肉,是這樣想的嘛。佛沒有說要吃素,他說要吃叁淨肉。比如說鹵肉。

   問: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吃呢?

   答:叁摩地嘛,乘願而食。

   問:素食與葷食來說,斷命根,斷具有心識的有情、具有命根的衆生,你把它殺來吃,這與菜沒有心識,沒有命根,這樣吃不一樣!

   答:提婆菩薩說,吃叁淨肉並沒有傷害他的命根,因爲命根早就沒有了。一般來講不吃肉是很好,但是只有不吃肉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像希特勒他不吃肉,可是他殺多少人。

   問:不管怎麼說,不管怎麼辯,以大悲心不吃肉是最好的。

   答:以大悲心吃叁淨肉吧!能夠不吃肉最好,但以不吃肉而我慢、不吃肉而洋洋得意,這沒什麼意思,因爲菜裏面仍有很多蟲。

   問:以大悲心吃肉很難!

   答:密勒日巴尊者,他都這樣做。

   問:可是人都是這樣子,以大悲心去做,以大悲心去吃肉,事實上是借口。

   答:魚也吃肉,動物也吃肉。你可以擋人家不吃肉嗎?你能不吃肉是很好的,好好做。但假如說因爲不吃肉,卻我慢,這就沒什麼意思,我慢生煩惱會下叁惡道。這是老問題,很多人都問這種問題。

  【專有詞彙】

   注一:義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種,但存在于思惟過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現起的外境形象,如思惟中所現抽象之瓶。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二講 菩薩學處與布施度、持戒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