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酉二、广释分二:“戌一、广释内物可舍不(可)舍”,以及“戌二、广释外物可舍不(可)舍”。内物可舍不可舍分三项:“初就时门(时节因缘)不应舍者,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发广大慈悲心意乐之前,不应该以身布施。(274页)“就所为门(就是需要)不应舍者,若为小事不应舍身”需要太小的话,不应该舍你的身躯。(第4行)“就求者门不应舍者,若魔众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怀恼乱心来求肢(肢体)等,不应舍与”。如果时节未到不应该施舍,只是先求意乐,但是时节到的话,就应该施舍。“若诸疯狂心乱有情来乞求者,亦不应与,此等非是实心来求,唯于众多浮妄言故。非但不施此等无罪,施则成犯”,这样行布施还是有罪的。“除此等时来求身者,则应施与。此复有二,谓割身支(支)等毕究施与,及为办他如法事故,为作仆等暂施自在。”
“戌二、广释外物舍不舍理分二:亥一、不舍外物道理,亥二、惠施外物道理。”不舍外物道理分五个:一、就时门(时节因缘),特别是出家众及在家众正持八关斋戒的时候,不应该过午布施食物给他们,因为他们过午不食。二、就施境门不应舍者,“于持戒者,施残饮食,或与便秽涕唾变吐脓血所杂所染饮食,”以及有酒葱蒜之类食物不能施给他,另外,“怨家药叉罗叉凶暴所覆,不知报恩,诸忘恩惠来乞求者,与予仆等,病人来求非宜饮食,或虽相宜,然不知量而与饮食。”这些都不要布施。(275页第1行)若诸外道为求过端(太超过了),以及不是真正为了追求了知经典之义,而以财货想来乞求经典,舍彼经典就不应该。(第2段) 三、就自身门不应舍者。“若自了知,于经卷等其义未辨,又于经卷亦无悭垢而将经卷惠施求者。”这个不应布施。(276页)四、就施物门不应舍者。有虫的饮食,不能布施。若自父母、自己的妻子,没有让他们了解,或他们了解之后,不愿意,这不能布施。出家人三衣不布施无罪,如果多出来当然是可以。(277页第2段) 五、所为门(所需要)不应舍者。若来乞求毒药刀剑酒或自害或害他,这不能布施。
亥二、应与外物之道理者。“若即此身非是大师(佛)所遮之时,于彼补特伽罗舍所施物,非不称理,于彼相宜即应施与。”
“第二不能舍时当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来求时,为悭覆者(为悭贪之所覆盖),应作是思(惟),此可施物定当离我,此亦弃我我亦舍此,故应舍此令意(乐)喜悦,摄取坚实以为命终,若舍此者,则临终时不贪财物,无所忧悔发生喜乐。如是思已仍不能舍,……”(278页)
“第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者)。障者如摄决择分略说四种,谓未串习、(自己)匮乏、耽著、未见大(布施的)果。”(279页第2行)未串习主要是指过去世没有串习布施意乐的关系。第二是匮乏,由其财物极少故不生舍心。第三者贪可施物极为悦意最上胜妙,就是执着自己可以布施的东西最是殊胜,所以于要求者不能生起舍与之心,主要是基于耽着的关系。第四未见布施的功德,就是你不知道布施能生起正等菩提胜利。
“午二、第二唯意乐布施者。内居闲静(僻静之地)”(280页第2行),自己在僻静之地方,由自己清净的意乐或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就是用意乐观想)以清净意乐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
“卯四、第四此等略义者。(行者)正受菩萨律仪已(之后),学习大地(初地菩萨)布施道理,发愿修学。如前所说布施之理,当先了知现在进修开遮之处而勤学习,特于悭吝身(躯)财(富)善根而修对治,励力增广能舍之心,能如是修应自庆喜(随喜心),……”一般来说,修心转念里的施乐受苦,都属于布施的范围。
“寅二、第二尸罗波罗蜜多分五,卯一、尸罗(戒)自性,卯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卯三、尸罗差别,卯四、修尸罗时应如何行,卯五、此等摄义。”(281页科判)尸罗自性的定义,“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由修此心增进圆满,即是尸罗波罗蜜多。”
“第二趣入趣入修习尸罗方便者。如是发心受学诸行,此即誓办一切有情,令具正觉尸罗妙庄,应修其义。”(282页)
“卯三、戒(的)差别分三:辰一、律仪戒,辰二、摄善法戒,辰三、饶益(一切)有情戒。”律仪戒是七众别解脱戒。(284页第2段) “摄善法戒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令)不失(衰微,生已)令培增长。”饶益有情戒,“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此等应正为安立数数观择。
“卯四、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而正修习。”(285页) 什么是布施的持戒,持戒的持戒?我们自己安定于尸罗(戒)之上,而让众生也去持戒,称为布施的持戒。持戒的持戒当然是自己持戒。什么是忍辱的持戒?就是说你持戒的时候,能够难行苦行地去持戒,称为忍辱的持戒。持戒不容易,如果能安忍于持戒就是忍辱的持戒。这整个,每一度中摄其他五度。
卯五、第五此等摄义。“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初地菩萨)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行者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大家都喜欢布施,这是好的,不过要遮止让你不能启发清净布施心的障碍。要了解说,是什么让你的心不能清净布施,然后把它遮止。主要是要能够摧灭错误布施的心──“我希望求得果报,希望能得到眷属、能有受用圆满等的果报”,这些希求心要断除。应该是为了我能成佛而布施,要所有众生安住于圆满布施波罗蜜,所以布施。如果能这样去圆满回向,利他自利皆可得圆满。为希求异熟果而布施是不对的,这种想法我们要遮止。特别是对于来求你布施的对象要当上师想,为什么?他帮助你去除并减少你的悭贪,所以他是你的上师。
如果布施完之后却想:“这是我布施的”,还想布施的对象,以及布施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果报,还想邀功,这样布施的功德就不清净。布施特别是要具有三轮体空的心。当然这是要了解一下空性的理则,了知能施者(能施的你),所施的对象,布施本身的法行,三者都是无自性的,不要执着。
那什么是出世间的布施?是你亲证空性而布施。当然,要能够亲证空性而布施,需要见道位以上,这样去布施就是出世间的。我们还没有办法这样做,我们所做的布施是世间的布施;但是,至少要能够有空性意乐的摄持去行布施,这是很重要的,虽然还没有亲证空性,我们布施的行持,不过是随顺罢了,真正能够特为超胜的去行持布施波罗蜜的,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有办法去做。我们知道十度类比十地(附表一),结合十地。每一度从初地开始行持,布施度特为超胜,一度一度往上,绝对特为超胜。
【解惑篇】
问: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有什么差别?正行布施波罗蜜和布施波罗蜜有什么差别?
答:圆满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只有佛地才有。正行布施波罗蜜的修行是初地以上菩萨的特别修学。布施从三恶道到佛地都有,像我们现在只是行布施罢了,不是行布施波罗蜜。对我们而言,布施波罗蜜既没有开始正行,也没有圆满。不过,我所学的论典是说,布施波罗蜜的圆满只有佛地有;可是别的学院所学的论典里面讲,布施波罗蜜的圆满在菩萨地也有,所以所学论典的不同,所说就有所不同。我是色拉寺的,可能哲蚌寺讲的就不一样。
问:我们何时才能了解道次第?
答:“道次第”全部懂、一切法都彻知,是与成佛同时的。所谓通达了知“道次第”是说“道次第”的内涵与你的心结合在一起,在你的心中、在相续中生起“道次第”的功德,才称为通达了知。广大解释与了解文字、文词,不是通达了知“道次第”。
问:曾听过摄善法戒要加行位才可以受,饶益有情戒是初地菩萨才可以受,不知对否?
答:没有这种说法,遮止恶作与断恶作是不一样,这要分别讲。就设立戒来说,所谓遮止(伏断)与断除(根断)是不一样的。根本没听过求受律仪戒,必须要证得加行道的说法;也许是这样说的,就是在加行道的时候,刚从资粮道登上加行道的时候,必须以空性的影像(义共相)(注一)为所缘,成为修所成慧,就是说,他已经成就以空性为所缘的修慧(修所成慧),或是证得以空性为所缘的胜观。这一点来说他当然没有亲证空性,可是他以空性的义共相,以空性的影像为所缘而证得修慧,因此他们没有现起什么是可以安立的。从这一点看的话,他遮止恶作是对的。但是恶作的遮止不只是加行道位才有,我们(凡夫)也有,像我们现在断十恶修十善,也是遮止恶作。没有这样安立,就一定要加行道与见道才能够去成办所谓的律仪戒、摄善法戒,那我们心中就都没有所谓的律仪戒、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了吗?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成办人天果位,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就一般分段分层来说,不能这样说明。也许对你讲的人可能已经证道了?登地了?说的人可能一个证得加行道,另一个证得见道,他们两个互相讨论这样子吧?说的人可能没有安立标准的大乘五道十地界限。
受戒与证得不一样。菩萨戒含盖三种戒律: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戒的内涵是这个,所谓的菩萨学处也是这个。如果你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要受律仪戒,一定要入加行道,摄善法戒一定要入见道位的话,那我们受密乘戒时,我们可能具有相似菩提心,但都没有入道。你心中要具有律仪戒与摄善法戒的来源只有菩萨戒律仪,而受菩萨戒不一定是加行道与见道,至于受密乘戒就更不用讲。如果没有就无法得到密乘戒,那我们怎么受密乘戒,因为我们根本未入加行道与见道,而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密乘戒。是不是修密乘道得密乘戒,一定要有见道与加行道呢?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这种说法对五道十地的内涵还不太了解。
问:吃荤的话,有没有违背无畏施?
答:仅仅吃肉的话,并不与无畏施相违,因为所吃的肉是死的。
问:没有人吃肉,就没有人杀生。
答:鱼、大鹫鸟它们也吃肉,有人杀生吗?除了能使每个众生都成佛之外,不可能让每个众生都不吃肉的。我们不吃,还是会有人吃呀!你现在虽然不吃,过去世你吃,未来世你也会吃,你以前当鲸鱼的时候吃过多少肉。
问:这不一样,今世不吃。
答:今世也吃呀!菜里面有多少虫。
问:那素食也是吃肉吗?
答:只是直接不吃,里面有多少虫。你的想法里没肉,所以你吃了,这是自己想的。事实上,没肉吗?还有很多细菌吧!
问:那这样素食与荤食罪一样吗?
答:不一样,因为想法不同。吃素的人认为我吃素,想说我没有吃细菌我没有吃到肉,是这样想的嘛。佛没有说要吃素,他说要吃三净肉。比如说卤肉。
问: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吃呢?
答:三摩地嘛,乘愿而食。
问:素食与荤食来说,断命根,断具有心识的有情、具有命根的众生,你把它杀来吃,这与菜没有心识,没有命根,这样吃不一样!
答:提婆菩萨说,吃三净肉并没有伤害他的命根,因为命根早就没有了。一般来讲不吃肉是很好,但是只有不吃肉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像希特勒他不吃肉,可是他杀多少人。
问: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辩,以大悲心不吃肉是最好的。
答:以大悲心吃三净肉吧!能够不吃肉最好,但以不吃肉而我慢、不吃肉而洋洋得意,这没什么意思,因为菜里面仍有很多虫。
问:以大悲心吃肉很难!
答:密勒日巴尊者,他都这样做。
问:可是人都是这样子,以大悲心去做,以大悲心去吃肉,事实上是借口。
答:鱼也吃肉,动物也吃肉。你可以挡人家不吃肉吗?你能不吃肉是很好的,好好做。但假如说因为不吃肉,却我慢,这就没什么意思,我慢生烦恼会下三恶道。这是老问题,很多人都问这种问题。
【专有词汇】
注一:义共相“概念共相之一种,但存在于思惟过程中之增益部分,即心中现起的外境形象,如思惟中所现抽象之瓶。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度、持戒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