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祈求積集資糧,讓我能夠繼續修心,如果我正該死,就給我更多惡緣吧!另外就是淨除罪障,祈求讓我能夠去除不能修心的障礙,同時施舍朵馬給魔怪、精靈,以及供朵馬給護法等這四加行。在貫徹四加行之上,讓我能夠以修心當我今生修法的核心,讓這暇滿人身不空過,這樣去求加持。(“惟願加持善巧用四行,立即結合所遇于修習;且持修心誓言與學處,使得暇滿具足大意義。”)
菩薩的修行不離菩提心,他在不離菩提心的基礎上,更以五力來修學,來成辦佛法。即使臨終修頗瓦法時,也是以五力來修學菩提心,最好的頗瓦法就是菩提心的修學,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頗瓦法。五力的第一力是牽引力,比如說,堅持明天我一定不離菩提心,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明天整天,無論白天晚上,不管碰到什麼逆緣、順緣,我都不離菩提心,我一定要以菩提心作爲我的將護(執持維護、保護)以及主要的修學。即使要死,特別是臨終的時候,引導我絕不能離開菩提心的意樂而死。這樣的牽引力量,是很重要的一個關要,任何時候都需要這種引導力量。(“總之無論善惡何相現,加持能以五力諸法心;轉爲二菩提心滋長道,而所修習純爲安樂意。”)
也許你會懷疑說:“我不離菩提心之上,修頗瓦法會往生淨土嗎?”其實這種懷疑是不必要的,格西博多瓦一生修菩提心,臨終的時候,他發願到地獄去:“我畢生修菩提心,所以我願意所有衆生的痛苦在我身上成熟而往生,我願意到地獄去承受衆生的痛苦。”發願之後,就興辦廣大的供養,這個心已經決定往赴地獄了,臨終時候所顯現出來的卻是淨土。伽喀巴大師也這樣子的,他一生修菩提心,臨終的時候發願:“我決定要去地獄救衆生,代衆生受苦。”所以他廣興供養,可是臨終看見的景象也是淨土。他還懷疑的說:“這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怎麼會到這裏來?”
今天我不是教《修心七義》,不過是因爲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法”裏,有講到這個轉念的修心法門,而在五濁惡世的今天,修心法門又很重要,所以我想這樣提一提,可能對大家有一點幫忙、有一點好處吧!既然不是講《修心七義》,所以“修心誓言”及“修心學處”就不講了。
接下來講如何施樂受苦,主要是以“呼吸法”來修。運用呼吸法,以一呼一吸的方式來施樂受苦是很善巧的,如果能像機器一樣,一直運轉的話,很快就可以成辦,所以讓我們能夠運用呼吸法來訓練施樂受苦。“呼吸法”就是,吸氣進來的時候,觀想所有衆生的痛苦、罪障、病障,一切障礙都讓我吸取過來,一直修,幾乎是把所有衆生的所有障礙、惡障都完全地吸取過來,觀想衆生都成佛了;呼出去的時候是施樂,布施快樂,把身軀、受用以及叁世善根,都給衆生。有很多西方人,當他碰到痛苦、病障的時候,就修施樂受苦。也許有人會擔心:“我要施樂受苦,可是正當我受苦的時候,又把別人的痛苦取過來,不是苦上加苦嗎?”如果心不能容受,就不要做好了;如果心可以容受,就盡可能的做。
修施樂的時候,有一點很重要,當我們借由呼吸法布施快樂給衆生時,因爲功德是可以借用的,雖然你沒有證得,但是你可以取受,可以觀想把五道十地的功德都取過來,然後都布施給衆生,讓衆生都得到五道十地的功德。而行供養的時候,也可以供養無主物,沒有主人的東西一樣取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身上五道十地的功德也是無主物,就將它取過來,然後供養給衆生,施舍給衆生。
有人會問:“這樣施樂受苦做完之後,到底是不是真能把所有衆生的痛苦去除,讓他們安樂圓滿了呢?”事實上,這樣的修法只不過是自己得到好處,可以提高自己的心量,修心得到圓滿;衆生的痛苦根本沒有真正被你取過來,快樂也沒有被你圓滿,這只是觀想修罷了。
所以修完施樂受苦之後,還要更爲增上,修“增上意樂”。就是修“衆生的離苦得樂,都由我一個人來承擔,不假他人。”決定由我一個人承擔衆生的離苦得樂,叫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分兩種:一種是大悲心爲體性的增上意樂;一種是以大慈心爲體性的增上意樂。也就是說,讓所有衆生具足樂及樂因,就由我一個人來成辦,這是大慈心的增上意樂;令所有衆生遠離苦及苦因,就由我一個人成辦,這是大悲心的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好好修的話,菩提心的生起,就不是很困難,所以這整個法行,取決于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的核心是去除你之外的其他衆生心中的二障(煩惱障及所知障),並圓滿一切安樂,把衆生安置在無住涅槃的果位上,這個工作是我一個人要成辦的。欲求利他之上還要加欲求自己的菩提,這也是爲了利他,因爲要讓所有衆生都成佛。像梵天王或是創世主的世間神,都不可能真正能夠利他;即使是證得涅槃果位的阿羅漢,也不可能真正利他;還有那十地菩薩也都不可能,只有成佛才能真正利他。
爲了能夠圓滿利他,讓衆生成佛,所以你要先成佛,因此對你所要成就的佛果位要有認識,這在講皈依時已講得很多了。佛有哪些功德呢?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事業功德以及佛有大智圓滿,大悲圓滿的成就,每個光芒普照十方,都能夠成辦無邊衆生義利,這功德是無邊的。我們在憶念叁寶皈依境裏佛的功德之上,來欲求佛果位,也就是你知道佛能夠圓滿利他,所以一定要成佛。因爲這個緣故,《現觀莊嚴論》講說:“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是爲了要圓滿利他的緣故,所以要成就自己的菩提。
欲求利他並欲求自己證菩提的心,它們都同具欲求菩提心的心所,這樣的心王稱爲與菩提心相應的心。這樣的菩提心分造作與非造作兩種。當然造作的菩提心不是具相(真實)的,造作菩提心如同蔗皮,是假立的菩提心,這在《寶蔓論》有講說。大乘叁法──大悲心、菩提心與無二慧──是成就大乘菩薩的主因。大乘叁法裏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造作的。不過由造作到非造作,在任運自然的菩提心生起的當下,具量菩提心也就生起,當下就同時趣入大乘下品資糧道。
接下來,你可以開始修以菩提心果爲道用,就是當你經由修學前面這幾個法行,而生起具相菩提心之後,因爲你原先修學頂門有上師觀世音(上師佛)安住,所以就觀想上師佛從頂門融入你身中。將上師佛融到你身中的緣起,就是修學菩提心果爲道用。怎麼修呢?你要觀想自己真的成佛了(是把未來要成就的佛果現在就成辦,因爲佛已融入你身中了)。之後,就想說我已經是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身了。具有佛陀身口意的功德,所以我就是佛,從我這尊佛的心口放光,普照十方叁界六道,一一遍照,修六道淨化觀。心口的佛光照射到情世間及器世間,器世間成爲淨土,情世間的六道衆生也都快樂的成佛了,他們一一的經由你而轉化成佛的,觀想自他衆生全都安住快樂,然後隨喜等持幾分鍾,這樣的修法稱爲菩提心果爲道用。
以上是間雜著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發心法,這種發心法是經由發起菩提心而行的。可是在你的菩提心還沒有真正具量生起(不是任運自然生起)之前,如果你對菩提心已經有一種相應的覺受,你要受持一個願心儀軌,這無非是讓你能夠快速的生起菩提心,並增長、堅固你的菩提心。受完儀軌後,你要能夠生起願菩提心。
菩提心有“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怎麼分的?就受菩薩戒來說也有《願菩提心儀軌》及《行菩提心儀軌》兩種。一般來講,有兩種宗規(主張):像《入行論》的說法,可以同時一起受;但也可以分別受持,先受願心儀軌,再受行心儀軌的菩薩戒。不管是依什麼宗規受戒,我剛講的程序是以先發起菩提心來修學,經若幹時候,當你心中生起與菩提心的覺受相應之後,再來受持這願心儀軌。受願心儀軌之後,發起菩提心之後,就要能夠生起很猛利,想要修學菩薩行的欲求,再受持菩薩戒。受完菩薩戒之後,此時的心稱爲行菩提心了,之前的心稱爲願菩提心。在此提到的菩薩六度行,是你受菩薩戒後的修行。如果你學菩薩行六度,可是沒有受戒,那不算是六度行,一定要先受完菩薩戒才算六度行,否則只是願菩提心所攝持的菩薩行罷了。在受過這個行菩薩戒之後,再行持,就具有行菩提心了,這種菩薩行就稱爲六度萬行,要從這裏發出來。
在《入行論》有講到這行心與願心的分野。就像說我要去市場:“我想要去市場”和“我要去市場,而且已經在路上了”。我想要去是願菩提心,我願成佛而已。我不但是想而且起而行,踏上往市場的路了,走在成佛道上了,這樣叫行菩提心,講到這裏,把大意依著科判的方式講過,這樣就把發心之量帶過了。
關于儀軌受法,由生起、不舍、堅固、增長、圓滿,這樣次第的,在發完心且具量之後,爲了讓你發起的心不會衰退,能夠堅固猛利,所以我們以這個儀軌來受法。科判分叁,就是(231頁)“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失壞;叁、(假)設(失)壞(的話能夠)還出(還淨的)之方便”,總共有叁種。在“未得戒令得戒”部分主要分叁項,就是:一、所受戒的境(對象是誰);然後二、能受戒的所依(自己的條件是什麼);以及叁、如何正受戒的軌則。
一、受戒儀軌的對象應該是,這個人已具相的安住于菩薩律儀當中。二、能受菩薩戒的所依身──行者要能夠經由發心次第,對菩提心有相當的覺受及相應,然後真的很想受持、很想修學這個菩薩行才來受。我不是來傳菩薩戒,就很簡要的帶過去。叁、如何受這儀軌則分加行(前行)儀軌、正行儀軌、還有完結儀軌。
加行儀軌分叁項,就是“一、受勝皈依;二、積集資糧”以及“叁、淨修意樂”。關于“受持殊勝皈依”分叁項:“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歸依,叁、說歸依學處。”。關于“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