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P3

  ..续本文上一页来祈求积集资粮,让我能够继续修心,如果我正该死,就给我更多恶缘吧!另外就是净除罪障,祈求让我能够去除不能修心的障碍,同时施舍朵马给魔怪、精灵,以及供朵马给护法等这四加行。在贯彻四加行之上,让我能够以修心当我今生修法的核心,让这暇满人身不空过,这样去求加持。(“惟愿加持善巧用四行,立即结合所遇于修习;且持修心誓言与学处,使得暇满具足大意义。”)

   菩萨的修行不离菩提心,他在不离菩提心的基础上,更以五力来修学,来成办佛法。即使临终修颇瓦法时,也是以五力来修学菩提心,最好的颇瓦法就是菩提心的修学,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颇瓦法。五力的第一力是牵引力,比如说,坚持明天我一定不离菩提心,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明天整天,无论白天晚上,不管碰到什么逆缘、顺缘,我都不离菩提心,我一定要以菩提心作为我的将护(执持维护、保护)以及主要的修学。即使要死,特别是临终的时候,引导我绝不能离开菩提心的意乐而死。这样的牵引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关要,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引导力量。(“总之无论善恶何相现,加持能以五力诸法心;转为二菩提心滋长道,而所修习纯为安乐意。”)

   也许你会怀疑说:“我不离菩提心之上,修颇瓦法会往生净土吗?”其实这种怀疑是不必要的,格西博多瓦一生修菩提心,临终的时候,他发愿到地狱去:“我毕生修菩提心,所以我愿意所有众生的痛苦在我身上成熟而往生,我愿意到地狱去承受众生的痛苦。”发愿之后,就兴办广大的供养,这个心已经决定往赴地狱了,临终时候所显现出来的却是净土。伽喀巴大师也这样子的,他一生修菩提心,临终的时候发愿:“我决定要去地狱救众生,代众生受苦。”所以他广兴供养,可是临终看见的景象也是净土。他还怀疑的说:“这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怎么会到这里来?”

   今天我不是教《修心七义》,不过是因为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里,有讲到这个转念的修心法门,而在五浊恶世的今天,修心法门又很重要,所以我想这样提一提,可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忙、有一点好处吧!既然不是讲《修心七义》,所以“修心誓言”及“修心学处”就不讲了。

   接下来讲如何施乐受苦,主要是以“呼吸法”来修。运用呼吸法,以一呼一吸的方式来施乐受苦是很善巧的,如果能像机器一样,一直运转的话,很快就可以成办,所以让我们能够运用呼吸法来训练施乐受苦。“呼吸法”就是,吸气进来的时候,观想所有众生的痛苦、罪障、病障,一切障碍都让我吸取过来,一直修,几乎是把所有众生的所有障碍、恶障都完全地吸取过来,观想众生都成佛了;呼出去的时候是施乐,布施快乐,把身躯、受用以及三世善根,都给众生。有很多西方人,当他碰到痛苦、病障的时候,就修施乐受苦。也许有人会担心:“我要施乐受苦,可是正当我受苦的时候,又把别人的痛苦取过来,不是苦上加苦吗?”如果心不能容受,就不要做好了;如果心可以容受,就尽可能的做。

   修施乐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当我们借由呼吸法布施快乐给众生时,因为功德是可以借用的,虽然你没有证得,但是你可以取受,可以观想把五道十地的功德都取过来,然后都布施给众生,让众生都得到五道十地的功德。而行供养的时候,也可以供养无主物,没有主人的东西一样取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身上五道十地的功德也是无主物,就将它取过来,然后供养给众生,施舍给众生。

   有人会问:“这样施乐受苦做完之后,到底是不是真能把所有众生的痛苦去除,让他们安乐圆满了呢?”事实上,这样的修法只不过是自己得到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的心量,修心得到圆满;众生的痛苦根本没有真正被你取过来,快乐也没有被你圆满,这只是观想修罢了。

   所以修完施乐受苦之后,还要更为增上,修“增上意乐”。就是修“众生的离苦得乐,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不假他人。”决定由我一个人承担众生的离苦得乐,叫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分两种:一种是大悲心为体性的增上意乐;一种是以大慈心为体性的增上意乐。也就是说,让所有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就由我一个人来成办,这是大慈心的增上意乐;令所有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就由我一个人成办,这是大悲心的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好好修的话,菩提心的生起,就不是很困难,所以这整个法行,取决于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的核心是去除你之外的其他众生心中的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并圆满一切安乐,把众生安置在无住涅槃的果位上,这个工作是我一个人要成办的。欲求利他之上还要加欲求自己的菩提,这也是为了利他,因为要让所有众生都成佛。像梵天王或是创世主的世间神,都不可能真正能够利他;即使是证得涅槃果位的阿罗汉,也不可能真正利他;还有那十地菩萨也都不可能,只有成佛才能真正利他。

   为了能够圆满利他,让众生成佛,所以你要先成佛,因此对你所要成就的佛果位要有认识,这在讲皈依时已讲得很多了。佛有哪些功德呢?佛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事业功德以及佛有大智圆满,大悲圆满的成就,每个光芒普照十方,都能够成办无边众生义利,这功德是无边的。我们在忆念三宝皈依境里佛的功德之上,来欲求佛果位,也就是你知道佛能够圆满利他,所以一定要成佛。因为这个缘故,《现观庄严论》讲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是为了要圆满利他的缘故,所以要成就自己的菩提。

   欲求利他并欲求自己证菩提的心,它们都同具欲求菩提心的心所,这样的心王称为与菩提心相应的心。这样的菩提心分造作与非造作两种。当然造作的菩提心不是具相(真实)的,造作菩提心如同蔗皮,是假立的菩提心,这在《宝蔓论》有讲说。大乘三法──大悲心、菩提心与无二慧──是成就大乘菩萨的主因。大乘三法里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造作的。不过由造作到非造作,在任运自然的菩提心生起的当下,具量菩提心也就生起,当下就同时趣入大乘下品资粮道。

   接下来,你可以开始修以菩提心果为道用,就是当你经由修学前面这几个法行,而生起具相菩提心之后,因为你原先修学顶门有上师观世音(上师佛)安住,所以就观想上师佛从顶门融入你身中。将上师佛融到你身中的缘起,就是修学菩提心果为道用。怎么修呢?你要观想自己真的成佛了(是把未来要成就的佛果现在就成办,因为佛已融入你身中了)。之后,就想说我已经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佛身了。具有佛陀身口意的功德,所以我就是佛,从我这尊佛的心口放光,普照十方三界六道,一一遍照,修六道净化观。心口的佛光照射到情世间及器世间,器世间成为净土,情世间的六道众生也都快乐的成佛了,他们一一的经由你而转化成佛的,观想自他众生全都安住快乐,然后随喜等持几分钟,这样的修法称为菩提心果为道用。

   以上是间杂着七因果及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发心法,这种发心法是经由发起菩提心而行的。可是在你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具量生起(不是任运自然生起)之前,如果你对菩提心已经有一种相应的觉受,你要受持一个愿心仪轨,这无非是让你能够快速的生起菩提心,并增长、坚固你的菩提心。受完仪轨后,你要能够生起愿菩提心。

   菩提心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怎么分的?就受菩萨戒来说也有《愿菩提心仪轨》及《行菩提心仪轨》两种。一般来讲,有两种宗规(主张):像《入行论》的说法,可以同时一起受;但也可以分别受持,先受愿心仪轨,再受行心仪轨的菩萨戒。不管是依什么宗规受戒,我刚讲的程序是以先发起菩提心来修学,经若干时候,当你心中生起与菩提心的觉受相应之后,再来受持这愿心仪轨。受愿心仪轨之后,发起菩提心之后,就要能够生起很猛利,想要修学菩萨行的欲求,再受持菩萨戒。受完菩萨戒之后,此时的心称为行菩提心了,之前的心称为愿菩提心。在此提到的菩萨六度行,是你受菩萨戒后的修行。如果你学菩萨行六度,可是没有受戒,那不算是六度行,一定要先受完菩萨戒才算六度行,否则只是愿菩提心所摄持的菩萨行罢了。在受过这个行菩萨戒之后,再行持,就具有行菩提心了,这种菩萨行就称为六度万行,要从这里发出来。

   在《入行论》有讲到这行心与愿心的分野。就像说我要去市场:“我想要去市场”和“我要去市场,而且已经在路上了”。我想要去是愿菩提心,我愿成佛而已。我不但是想而且起而行,踏上往市场的路了,走在成佛道上了,这样叫行菩提心,讲到这里,把大意依着科判的方式讲过,这样就把发心之量带过了。

   关于仪轨受法,由生起、不舍、坚固、增长、圆满,这样次第的,在发完心且具量之后,为了让你发起的心不会衰退,能够坚固猛利,所以我们以这个仪轨来受法。科判分三,就是(231页)“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失坏;三、(假)设(失)坏(的话能够)还出(还净的)之方便”,总共有三种。在“未得戒令得戒”部分主要分三项,就是:一、所受戒的境(对象是谁);然后二、能受戒的所依(自己的条件是什么);以及三、如何正受戒的轨则。

   一、受戒仪轨的对象应该是,这个人已具相的安住于菩萨律仪当中。二、能受菩萨戒的所依身──行者要能够经由发心次第,对菩提心有相当的觉受及相应,然后真的很想受持、很想修学这个菩萨行才来受。我不是来传菩萨戒,就很简要的带过去。三、如何受这仪轨则分加行(前行)仪轨、正行仪轨、还有完结仪轨。

   加行仪轨分三项,就是“一、受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以及“三、净修意乐”。关于“受持殊胜皈依”分三项:“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归依,三、说归依学处。”。关于“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