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P4

  ..續本文上一頁(232頁)“遠離罪惡衆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旃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叁寶像……等。”這與前行的作法是一樣的。廣興供養,准備一切供物做爲預備。“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法)座。”所依境一定要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像;法寶經函至少要《大般若經》以上的教典。(第8行)“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衆,誦念叁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贊誦之。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薩前,徐徐(依著儀軌)念誦七支供養。”依次而做。

   第二項是勸請皈依。(233頁第2行)“第二者次說于師須住佛想(于師長安住于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乃至于獻曼達),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菩提心而正請白。”爲了菩提心的緣故,要作叁次祈求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稱自己名),亦請阿阇黎耶,(存念我、攝受我),今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這樣叁稱之後,再來是受持大乘不共皈依──殊勝皈依。皈依境是佛(釋迦牟尼佛);法是大乘滅道二谛,無住涅槃的道法;僧是大乘菩薩賢聖僧(不是聲聞賢聖僧),以爲叁寶皈依境。(第5行)“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爲救一切諸有情故”,目的是爲了能夠救護有情,希望能夠成就佛位,所以直至成佛之前,我一定要以佛爲皈依師,法爲皈依處,正皈依于法,皈依僧是皈依助伴,這是總意樂(第7行)“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威儀如前而受歸依。”並以不退轉的心受皈依。叁皈依就是大乘不共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衆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衆中尊。”這樣叁說、叁稱之後是皈依學處的說明。皈依學處的內涵與下士道次所說的雷同。

   積集資糧主要是修七支供養。(233頁最後1行)“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接著是淨修意樂,主要是以衆生做所緣境,修慈心與悲心。

   “正行儀軌者。謂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故非僅念爲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爲發心。”(234頁第5行)不是只爲利他而已,要有個誓言說,願當成佛而爲發心,是緣所發心,所發的意樂和所求的果位,乃至未證菩提藏之前誓不棄舍,故當依儀軌發此意樂。(第8行)“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爲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于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受行菩薩戒的時候,如果說沒有能力修學布施等學處,你可以發願心,受持願心儀軌,可是不能受戒(第9行)“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于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你必須要能夠修學菩薩行,才能受戒。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爲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叁說。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阇黎者應如何受,覺窩所造發心軌雲,“若無如是阿阇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阇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235頁第2段)

   完結儀軌,阿阇黎應該爲弟子宣說願心學處。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得戒以後守護讓它不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235頁科判)有兩種,就是:“壬一、修學現法不(令)退(失)發心之因”,還有“壬二、修學余(來)生不離發心之因”。修學現世不退發心的因有四種:“癸一、爲于發心增(長)歡喜(的緣)故應當修學憶念(發心的)勝利”;“癸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這樣晝叁次夜叁次的修學發心;再來是“癸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任何一個)有情”,最後是“癸四、修學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讓菩提心能夠順利發起。

   壬一、修學現世不退發心的第一因是說 癸一、要觀想憶念發心勝利、發心的功德,或閱經藏或從師聞,思惟菩提心的所有勝利,如《華嚴經》所宣說,應當廣大參閱。(238頁科判)第二因“癸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分兩項:第一個是 子一、不棄舍所發的願菩提心;第二個是 子二、令它增長。關于不舍所發心願,如(238頁倒數第4行)“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爲希有,于一切種不應棄舍,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舍。”也就是說,發這種心的時候,你應該爲對你而言特別難發起的對象,刻意對他發起:“我一定不能舍棄他,我要成就他的義利!”的誓願。

   只是不舍還不滿足,(238頁末段) “第二者如是不會尚非滿足,須晝叁次及夜叁次勵令增長。”要令其增長。“此複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就是簡軌)則應明想福田(很明白觀想資糧田、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六次儀軌,一天六次,這是皈依發心偈。

   修學心不舍有情的第叁點是(239頁第2行)“癸叁、如是攝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那什麼是棄舍?心棄舍衆生的量是:(第4行)“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爲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也就是說,有些衆生特別的暴惡,你說這個人我不要度他了,一旦生起這種心,就是棄舍衆生了,這樣不行。

   第四個 癸四是(第6行)“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叁寶等”,以叁寶的供養作爲勤行積集資糧的因緣,然後以此因緣增上你的菩提心。

   “壬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分兩種就是“癸一、斷除能失去菩提心的四種黑法”以及“癸二、受行讓你不失去菩提心的四種白法”。第一個黑法是欺诳上師、阿阇黎、善知識、尊長。第二個黑法是于他無悔令生追悔──別人做善事,你卻讓他追悔,是一種黑法。第叁個黑法是以嗔恚心去說、去傳布大乘菩薩有情的惡名、毀謗他。第四個黑法是你對任何衆生不存真正的善心,不是很真誠而行谄曲。

   四白法是說:一、對所有衆生都要能夠如實語,不妄語。二、對一切有情要能夠正直、實在,具足增上正直的心。叁、必須觀衆生如佛,修清淨觀。四、衆生不管是什麼根器,令他能夠修習善業,最後能夠帶領他到圓滿的菩提果位。在修學四種白法之上,生起“生生世世,包括作夢,都不舍菩提心。”要有這種誓願。又說:(242頁倒數第3行)“若其四法不舍大願”這四法是什麼呢?摧伏我慢、斷除嫉妒,去除悭貪,以及見他富樂心生歡喜。“若于一切威儀路中”應該修菩提心,“隨作何善”都以菩提心作爲前導,這樣攝持,並發願生生世世不離菩提心。

   第叁個 辛叁,是犯了戒之後還淨的道理。

   今天到這裏,下一次講六度。

  【解惑篇】

   問:由于所剩時間不多,請問會不會講到止觀的部分?

   答:看看吧!之前講的那些好好修學才是真的吧!就像雨滴一直咚咚咚地掉落鐵皮上,如同我們得到很多法,都不修行,都掉到一邊去,不好吧!說起來,前面這些法,叁種出離心可以好好修:出離叁途苦、生死苦及一切有情苦就是大悲心。這叁種出離心再加上菩提心,這樣好好修學的話,就太有善根了。當時大師撰寫《廣論》的時候,他只寫到上士道次,沒寫止觀,他想,寫了共下、共中還有上士道次就可以利益很多衆生了,並不想寫止觀。是文殊菩薩勸他說:“還是可以利益到一些衆生的,你還是繼續把止觀完成吧!”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