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修学佛法的顺缘──暇满人身,遇到非常难逢的诸佛教法,又能碰到非常难得的善知识并蒙其摄受,个人本身也具足分辨善说的智慧,在这些条件具足的当下,应该尽可能的把握机会,善用自己的智力,好好的来修学诸佛正法,取其心要。如果在这具足一切,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正法顺缘的当下,却又把智力放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是对不起自己!

   我们修学正法的动机,不应该仅只为自己下一世能够得到人天的果位,或者是为了能够成办自己寂灭涅槃的果位,而应该要好好祈愿,于修学自他相换之上,来圆满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尽速真实圆满众生的义利,我要赶快成佛。为了成佛,我一定要来听闻、思惟、修证教法。现在我们所听受的教法,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入的康庄大道──菩提道次第教授。它具有三种特色、四种殊胜,它的所诠很圆满,可以含摄整个显经密续的精髓教义,而且是基于调心的次第,一个众生一座间可以修成,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涵盖整个成佛之道,这样的一个修行教法。

   这部教授菩提道次第的《广论》,作者宗喀巴大师在造论时的当下动机是为了让众生能够调心、调伏烦恼。因此,我们在听受、思惟、修学道次第的时候,应该以调伏、净治自己的内心为主。事实上,释迦牟尼佛讲说的八万四千法蕴,这些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非是让所教化的众生能够用来调心,如果我们可以如其教授的来调心,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就《广论》的科判来说,它分四点,就是:“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师长要以正确的教授来引导弟子;而弟子要能如理如量的接受这个教授,就一定要好好地依止师长,因为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除了佛陀不需要师长之外,一切众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师长的引导。因此我们应该向常啼菩萨与善财童子效学,以清净的意乐和加行来依止师长。

   摄取佛法的心要是那么的重要,为了让你能够毫不拖延的去取心要,所以要修念死无常。在忆念、思惟不念死无常的过患,和修习念死无常的功德之上,来正视并修学死无常的课题。修学死无常就像一个守护,能督促你一心速疾地去取心要。

   事实上,《广论》像无边的大海一样的的深广,而这大海中的摩尼宝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三士道次第教授,也可以说是三主要道。依此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利根的修行者能够今世成就佛道。即使今世不能成佛,至少我们要寄望来世还能够继续得到暇满人身,继续修道,一直不断地向上增上。

   虽然寄望下一世能够继续修道,然而仅只做到摧破对今世的贪着,是不够的,因为在六道轮回的生死中,暇满人身虽然是善趣,可是它是不究竟的,众生在未能够断除这个由烦恼及业所自在,而感召的有漏五取蕴身之前,都是以痛苦为体性,所以要真实的思惟轮回的总别二苦,以便再进一步地做到摧灭对来世的贪着。

   这个有漏的五取蕴身是以苦为体性,我们应该去思惟这一点,进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而为了希求达到出离生死轮回的缘故,所以修学出离之道──增上三学。共中士道的修学是为了引导行者到上士道,所以关于解脱之道,在行者心中应该先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再修学增上戒学作为基础,要能够受戒,并守护增上戒学。至于增上定学及慧学是止观功德,因为它是共的关系(外道亦有,以后会说),所以在此不说。这整个内涵就称之为共中士道次。

   佛法的心要有三种,现在讲到我们真正要修学的核心──上士道次。什么时候是趣入上士道次、进入大乘道的修学?不论哪个众生,只要他心中开始生起菩提心的当下就入上士道了。因此首先我们应该致力于如何能发起菩提心;在渐次地发起菩提心之上,再更进一步地来修学伟大的菩萨行。“以何次第而发起”菩提心?依次为:如何是发起的方便(方法),然后发起之量,最后是受戒仪轨。

   发心的方法有两种,就是“七因果”及“自他相换法”。我们当下所讲的应该是两者混合在一起而发起这个心。这混合修的发心法行有十一项所缘境,首先是要遮止行者粗分的爱憎,所以先修住平等舍。之后再修知母、念恩、特别念恩等,依止次第。“特别念恩”是指说,众生不只是在当我母亲的时候对我恩泽无边,就是众生当我的敌人时恩泽却是更大的。在我修行过程的境道果(初轮回(境)、中修行时(道)、后成佛时(果)),众生就像如意摩尼宝珠般的珍贵,他们是来成就圆满我的菩提心,所以恩泽无边。修学住平等舍、知母、念恩、特别念恩以及报恩后,会很自然的生起悦意慈。悦意慈就是不分哪个众生,我都觉得可爱,没有所谓的亲疏爱憎,全都是最可亲爱的觉受。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具足十八种要件的暇满人身,同时也值遇到这个非常殊胜的大乘教法,此时我们修学到悦意慈,在观所有众生都是最悦意、最亲爱的那种心态之上,要让所有众生都能够具足乐及乐因,以此来成办众生义利。所有众生都一样是那么的亲爱、悦意,也和我一样要乐不要苦,而且对我都同样的具有无边的大恩,因此在正修学这种意乐之上,来成办自他平等。在忆念、缘念这种正理之上,以远离亲疏爱憎的态度,平等的报众生恩,以成办众生义利。义利分两种:就是现前短暂的义利,和究竟圆满的义利。

   当你修学此法行,经若干时候,觉得不能够做到远离亲疏爱憎,还是以亲疏爱憎的分别心去报恩的话,那表示你还不能够做到自他平等。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主要理由在于你的“我爱执”。因为我爱执是基于对我好的众生,我对他比较好,以报他的恩;对我中庸的众生,相对的,我也对他中等;对我不好,伤害我的众生,我就不报他的恩,乃至于有不管他的这种心态。这完全是基于我爱执的关系,因此我们若要能够真实远离亲疏爱憎,来平等的报众生恩、成办他们的利益,首先要遮止“我爱执”。

   要能够由“自他相换”生起具量的“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一定要真正地去思惟“我爱执”的过患,同时思惟“爱他执”的功德。我爱执有无边的缺点,没有任何好处;相对的,“爱他执没有任何缺点,修学这种法行,只有功德、只有利益;在分辨两种功过的证成之上,来正行自他相换。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受我爱执的奴役,一直在修学我爱执,就像是轮回的大修行者与大成就者,得到的果报只有痛苦,并没有自利,也得不到圆满安乐。佛陀无始以来就修学爱他执,所以最后从众生位上到成佛果位,成就圆满无边的安乐。修学“我爱执”的过患与“爱他执”的功德,在经由功过的对比之后,来正行“自他相换”。“自他相换”虽然很困难,但是这个法行却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和心要。你不想成佛便罢,想成佛只有往这条路上去,修学佛法的精髓就在这里。有个偈颂说:“我爱执是一切的衰损之门,爱他执是一切的功德之源。因此,祈加持,让我们能够修学自他相换,这个大乘佛法的心要。”我们应该有这种认识。(原偈颂“爱惜自我为诸衰败门,惜母有情为诸功德本;因此加持令我主要修,自他相换瑜伽相应法。”)

   为了增上自他相换,所以要修“施乐受苦”,而且是施乐受苦间杂着修。在你修学“受苦”时,如果对他人的痛苦不敢取受,就先取受自己的痛苦来修心。修学受苦是以大悲为所缘,依着次第来取受痛苦。比如你可以取受,从无色界众生到无间地狱众生的痛苦,由上往下;也可以由下往上,取受无间地狱众生到无色界众生的痛苦,乃至于十地菩萨的障碍。众生成佛之前一切的障碍,都由我来取受。或者说,此国到彼国,此方到彼方,以这样的善巧来训练自心。

   一般来讲,施乐受苦先要修学以大悲心为所缘的受苦,再来修学以大慈心为体性的施乐(布施快乐)。所能布施的快乐有哪些?包括自己的身躯、受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积累的善根。该如何去布施快乐、施舍自己的身躯呢?应该把自己的身躯幻化为可以满一切众生愿的摩尼宝珠,然后六道净化观,一道一道地去观想。首先是地狱众生,包括热地狱及寒冰地狱的一切众生。以热地狱来说,你观想无边地狱嗔火燃烧,火焰炽然地燃烧着众生,众生正受着热地狱的无边痛苦,而你摩尼宝珠的身躯,能够满他们的愿,所以普降大雨甘露,熄灭了所有嗔心及现行的一些炽然之火的痛苦,然后把地狱众生安置于暇满人身之上,个个具足暇满人身。然后你这个身躯就成为他们的善知识,你是地狱众生的上师,为他们讲道次第,令他们依次修行,最后成佛。同样的,对寒冰地狱的众生也是如此地去思惟,他们受冰冻之苦,所以用你身躯幻化成的摩尼宝珠,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遍照,让他们能够得到温暖,去除现行的寒冰地狱之苦;再进一步,将他们安置在暇满人身的果上,然后你当他们的上师,依次讲说道次,使他们得以闻思修证,最后也成佛。以此类推,这样六道慢慢地净化。

   就像《入行论》与《华严经》所说的,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他需要桥,就当桥给众生度。他需要饮食、衣服、卧具、药物等等,就给他。甚至于说,他需要血就给血,需要肉就给肉,需要骨头就给骨头,需要骨髓就给骨髓,阿修罗需要铠甲就给铠甲,令众生的一切受用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先把他们现行的痛苦去除,再进一步地令他们离苦得乐,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够具足这个堪能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能够值遇可以让他易于成就佛道的显密双运圆融之道,然后你当他的上师,幻化成无边的上师,去教育他们显密双运圆融之道,安置每个众生于大乘道之上。以上简要地说明,如何布施自己的身躯给众生受用。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