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P4

  ..續本文上一頁寺學習時,有一次被派去當一位苦修者的公差,去取酥油。因爲路滑,整個人跌在爛泥裏,爬不起來。這時剛好有個拉薩的阿加拉(藏語意爲“婦人”)路過,眼見一個窮酸和尚,拿著酥油跌在爛泥巴裏,爬不起來,就說:“但願我生生世世不要投生成這樣一個身世可悲的人!”隆垛仁波切說:“你好可悲,你修的是我愛執啊!我這種身世你還投生不到呢。”仁波切是爲了教法和衆生而苦修“愛他執”,去除我愛執,這種身世你還投生不到,居然還說:“但願我生生世世不要投生這樣的一個身世!”這太誇張了吧!

   總之,對治我愛執在開始時是很難的,但是你必須努力,要持續、恒常地努力,再努力才有辦法。任何人的修行都要經過噶當派的十法財──四種依止、叁金剛、叁功德,一定要經過這十法財。噶當派樸窮瓦大德,他以前在樸窮的地方(我去過那個地方,那個地方什麼都沒有,只有個山洞)修行,真是空無一物,他是以噶當十法財的修行來對治我愛執。對治我愛執剛開始很困難,但是你必須要開始對治。

   《修心八頌》的作者朗日唐巴,也同樣是修心法門的大成就者。朗日是一個地名,我五九年去過那個地方。那時候朗日唐巴的遺體還在,我去向他禮拜,向他祈願很久。可惜文革的時候,一切都被毀掉了,後來從西藏出來的人,並沒有把朗日唐巴的一些遺物帶出來,實在很遺憾!

   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從內心深處,至誠地思惟“我愛執”的過患,以及“愛他執”的勝利,很清楚地把功過思惟出來。有句偈頌“嬰愚之失唯自利”,他行自利,完全不懂利他,結果不但沒能圓滿利他,自利也不能圓滿,自他二利都損害了,就如同我們一樣。世尊呢?他一心唯求利他,結果自他二利都究竟圓滿。這個要好好地想一想,爲什麼唯一行持利他,就可以圓滿二利?爲什麼行持自利,自他二利都衰微?爲什麼?我愛執確實是一切缺失的根源,是種無明種子的地方,是輪回痛苦的安立處,如果你能至心地思惟這個功過,經若幹時候,你就可以轉換過來,就像修學我愛執一樣地,直接一心地修學愛他執,是有辦法的,圓滿二利的愛他執是可以修起來的。

   佛陀通過修學“愛他執”而成辦自他二利;而我們無始以來,就以“我愛執”當作修行對象,一直串習,當朋友,混得不能再熟了,是“我愛執”的大修行者和大成就者,所以成就今天這個模樣,也許我們覺得非常光榮,非常有威嚴。任你再怎麼修,無始以來因爲我愛執的關系,只讓你招損,沒有好處。其實,就算輪回界中的今生,你得到了少分的利益及安樂,也是因爲你過去生中,曾經修學少分少分的愛他執的功德果報,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你僅奉行、修學我愛執的話,一分鍾的安樂都不會有的。但是我們不知道這種情況,都被無明所暗蔽了,對于正確的取舍學處,完全不知道。以大乘教法而言,這個暗蔽是最嚴重的愚癡。像這樣,愚蒙中的最愚蒙惡習──“我愛執”,要想辦法清除,來讓“愛他執”重見光明才好。

   是以如果能夠正行修學自他相換,真正將心轉換,修學佛法的意義就達到了,那你這個人身也有意義了。你不需要去向別人求誇贊,不需要去邀功討勞說:“我告訴你,我修自他相換了。”因爲修自他相換,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不用告訴衆生,默默地修就好。事實上,修忍辱也是一樣,當然你修了忍辱,對方也會有一些和諧的好處,但是基本上,忍辱功德修起來,最重要的意義是可以圓滿自利。有些人說:“啊!忍辱是那麼的難修,那麼的難忍,好難喔!”沒錯!本來就是很難的!但是難也應該要修,值得的!在你生氣、嗔恚的時候,根本不會傷害到別人,別人不會得到壞處的,只會引導你自己墮叁惡道,同時把你以前所積造的善業完全摧滅掉,只是這樣而已。我們的作法都錯誤,以爲修學佛法是爲了別人,好象是別人的事情,我是爲你而修法的,一直在邀功討勞,所以遷怒到別人身上去。這是錯誤的,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耶!

   我們把修行的取舍處完全顛倒了。我們把導致我痛苦的東西取過來修學;而將能讓我能得到快樂的東西棄舍掉了。【有人說:講這麼重,會令大家很傷心。】會傷心,所以就是要修行啊!你可以傷心,並想說:“我好苦喔!啓發衆生大悲心吧!衆生也好苦喔!”你要慶幸你還會傷心,想要厭離,就是怕你不懂得傷心,不懂得厭離,沒有感動,就麻煩了。不要講別人,我們兩個人(格西拉及法音法師)也是啊!我們都顛倒取舍學處,包括我在內,我們是一起錯誤的,不是只有你們錯誤而已。我們都還沒能做到,都還在犯錯,怎麼辦?難道不是這樣嗎?今天《廣論》沒有講很多,不過時間到了。

   今天所講的不要忘失了,是需要好好的思惟吧!這文字很容易了解,就是修行很難。有些佛法的文詞很難了解,修行沒有什麼不好修的,那沒有什麼了不起,好象修行是很小的法行,把文字弄得讓你很難懂,這沒什麼意義。文詞很好了解,但卻很不容易修行,才是真正的下手處。只有“我愛執”與“愛他執”兩個而已,斷除我愛執,然後修學愛他執,我就只講兩個,文詞很難了解嗎?

  【解惑篇】

   問:“我愛執”和“我執”在我的感覺好象差不多,現在發現它是不一樣的。在“我執”沒有破之前,“愛他執”生不起來嗎?剛剛格西拉講用十法財來對治我愛執,這樣修是指我執破掉,還是暫時壓伏?

   答:第一個問題是說,我執和我愛執是不一樣的,這昨天講過。當然有的地方也有把我執、我愛執混在一起說,但是事實上是不一樣的。第二點,如果不能斷我執的話,是不是能夠生起愛他執呢?可以啊!像金洲大師,像各位有些人吧!斷除我愛執了,可是沒有辦法斷我執,因爲他沒有證空性。第叁點,修學十法財是不是可以壓伏我執呢?可以的!但是不能根斷,你要證空性才能根斷。

   問:十法財一點概念都沒有,可否請格西拉簡介一下十法財,來壓一壓我愛執?

   答:十法財是四依止、叁金剛還有叁事。四依止的第一個是“心極依于法”,既然決策要修法,我的心以佛法爲主,舍掉現世一切,包括舍掉世間八風。第二個是“法極依于窮”。這兩個都是所謂的斷除對今世的貪著。再過來是“窮極依于死”、“死極依于曠野”,這是修法的態度。什麼叫做叁金剛呢?就是以智慧金剛作爲助伴,修勝義菩提心及世俗菩提心,這是智慧金剛,叁金剛之一。如果你可以一直恒常的,在生活中以修學智慧金剛當你的助伴,就是修學二菩提心──世俗的及勝義的菩提心,可以同時遮破你的我愛執和我執。我執由誰遮破呢?勝義菩提心。我愛執由誰遮破呢?世俗菩提心。如果你可以好好修學世俗菩提心,就可以破除我愛執;修學勝義菩提心,就是修空性慧,就可以破除我執。生活中可以這樣修的話,何樂而不爲呢?這是一個法,就講一個法。

   問:修知母,觀一切衆生過去世或未來世爲我們的母親,若修得不善巧,對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會不會有些混淆?比方說,談戀愛的人對著男朋友、女朋友修知母,這戀愛還談得下去嗎?還有夫妻之間也是,以今世的觀點來看是人倫,但若以叁世的觀點來看,根本就是亂倫。

   答:不會困難,很好談戀愛的,爲什麼呢?無始以來怨親無定,六道裏頭轉來轉去的。今世如果是男朋友的話,他以前當過你母親是很正常的。前世當過你母親,今世當你的敵人也都很多,何況是男朋友!不是講過,懷中抱的是你敵人,吃的魚肉是你爸爸的投生,踢的狗是你媽媽,喂魚骨給狗吃的時候還踢它。這樣都有可能,何況是男朋友呢?所謂知母是說,這個衆生,無始以來曾經當過我母親,是這樣講的,與今生男朋友的角色沒有沖突。說這男朋友的前世是你母親,是很可能的,他也曾當過你母親啊!曾經有一位仁波切,他圓寂的時候,他前世的女兒,變成他下一世的母親,這種故事很多。何況是這個男朋友。

   問:很難啊!上輩子是我母親,這輩子當我女朋友,那我不是與母親談戀愛了嗎?

   答:你爸爸以前是你媽媽,那你爸爸是你媽媽嗎?他不是今世的母親,是說曾經當過你母親,這一點不一樣喔!曾經當過母親而已,不會一直當母親的。

   問:既然當過我母親,就如同我的母親一樣。當過我母親就是我母親了嘛!所以和母親談戀愛怎麼可以呢?

   答:你去對佛講,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知母不能修,將它去掉好了。過去世當過你母親這個人,現在當你男朋友,他骨頭不一樣,肌肉不一樣,已經不一樣了,怎麼會是一樣的人呢?

   問:這可能,男女變換太多了。

   問:即使骨頭,肌肉不一樣了,既然當過母親的話,他就是我母親,這個男朋友就是我母親,這是一定的。

   答:當母親不一定是要今世母親吧!

   問:昨天的飯,和今天的飯不是一樣要吃嗎?我們都要吃飯啊!昨天吃的飯,今天會飽嗎?吃飯不能飽,幹嘛吃?

   答:你講的沒意義,比如雞和蛋,有什麼意義呢?兩世非一世,既然不是一世,就不一樣了。

   問:不管是兩世、一世,總是母親,是一樣的。

   答:你這個話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讓我們笑而已。

   問:從這個問題來看,是不是牽涉到從怨親無定,數數結生,而想到輪回是苦?因爲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過去世所有衆生彼此之間的關系,從數數結生,與怨親無定去思惟,而後産生知母和報恩,而後希求解脫。

   答:關于六苦裏頭,數數結生這一點,因爲無始以來一直投生,一直結生,所以說無窮生世。因爲衆生與我一樣都無窮生世,輪回無始,因此一定都曾當過我母親,這一點是可以證成,而這樣思惟對修知母有幫助。但是修怨親無定過患,卻不能直接産生安住平等舍,間接的幫你修知母。修住平等舍與知母有關系,而修思惟怨親無定則不能直接利益知母的修法。總之,先修住平等舍,然後再修知母是有利益的。

   問:剛剛談到我愛執,無始以來一直串習。如何能夠從小訓練一個小孩子,讓他有愛他執,不會有我愛執?

   法音法師:剛剛格西拉說很多,廣說我愛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功德……

   答:不是我說的,是佛經說的。我不是製造者,我是隨行念誦而已。有啊!小孩子叁、四、五、六歲的時候,一般如果他前世是不可思議的大德,他很快就可以思惟。凡夫的小孩子怎麼修?不可能修得起來。各位過半百的人,都生不起來了,那些不懂得思惟的人,怎麼可能想得起來?沒有教授是不可能的事情。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