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

   今天我们得到这么妙善的暇满人身,它的价值超过摩尼宝珠是一定的,因为虽然摩尼宝珠可以满你的愿,成办你今世的希求,却不能保证你下一世不堕三途,也不能成熟你解脱成佛,而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这个妙善的暇满人身却有这种功能和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很随喜、很欢喜。我们之所以不知欢喜,是因为我们没有察觉到,这个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办很长远的义利。因为没有这种警觉,所以我们不知道随喜自己的功德。既然我们了解到,这妙善的暇满人身,其价值事实上超过摩尼宝珠,就应该不要让剩下的人世空过,而有遗憾,要尽可能地以这个身体来成办下一世的人天果位(现前增上生),乃至于究竟决定胜的果位。

   要知道,基于你个人在过去世,曾积造很多福德善因,并且由于你祈愿的力量,和其他近取因的积造,今生才能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当你这么辛苦依过去世的福德因缘,成就了今世的暇满人身时,不用来完全投注于佛陀正法的修学,事实上比畜生道还不如了。以畜生来说,它由于过去造了恶业,感报畜生的身体,无法得到暇满人身,所以不能修法,而我们在得到这个身体,能够修法的当下,不拿来修学佛陀的正法,成办更长久的义利,反而迷惑于今世的衣食名声,这当然比畜生更不如了。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畜生道的众生虽然也有贪嗔痴,但因为它们所得到的身体能力小,所启发的贪嗔痴不会那么猛利,所造作的恶业也就不会那么重大。人道就不一样,如果用得不好,贪嗔痴会非常的猛利。由贪嗔痴烦恼所鼓动的恶业,更是刹那刹那地在造作,刹那刹那地的累积,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警觉。在认识这种危险性之后,好好地运用这个妙善的暇满人身,以重来世轻现世,重他人轻自己的这种心态来修学佛陀的正法。

   能够真实成办自他根本究竟安乐的方法,就只有佛法,现在所教授的正是这个正法,它完整地告诉我们成佛之道。虽然整个成佛次第道体的安立非常的完美,一定可以让行者成就佛道,不过如果个人本身不去修行,那是没用的,特别是这个教法涵盖了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而我们所处的五浊恶世,正是修学这种显密双运教法的最好时候。当你认识到,当下,这个时候正是最好修学佛法的时机,就会善用每个时段来修学佛法。

   我们所听闻的这个殊胜圆满的诸佛正法,是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如何能够趣入这个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呢?主要是以闻、思、修证的方式来趣入。而且应该以什么动机来闻思修此正法呢?不应该只是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果位,乃至于个人证得解脱,堕入寂灭边,那样都是不足的。应该是修学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成佛。”以这个做为动机、目的,来闻思修证这个正法。

   菩提道次第教授所阐述的门径有四种,就是“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我一再地复习,重述科判的理由,是希望听受的人,能在心中同时忆念以前所教授过的重点,一起来做复习。由于我们所学的教授,不论是文字,乃至整个文义,都非常之深广,但是修行时不能那么广,所以我们要能够收摄重点、把握根本,在心中做整个的忆念修。像噶当派的大德,就在他们上至马鞍的这么一个过程中,就可以把道次第完整的略修过。他们有能力在很快速的时间内,把整个道体的内涵做忆念修。虽然我们不能像那些大德们在上马之间就把整个道体修完,但最起码,你要能同时同步地去做忆念,所以我如此重复地说科判,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分两项,即“乙一、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乙二、亲近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就是说,行者在如理如量的依止善知识之后,如何修学整个道次第的一个修心次第。修学佛法要有心要、精髓,如果说修心的内涵没有心要,那所修的法,是浪费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能以此有暇之身劝取心要,也就是在认识你的暇满之上,再进一步,好乐的去取心要。如果你不赶快求取心要,一方面所知无涯,生命有限,学习是不能等待的;二方面,生死无常,在死无常的三根本九因相之上,我们必须以 1、决定修学修法,2、决定当下修学佛法,3、决定只有修学佛法的三决定心,赶快去取心要才对。

   之所以安立三士道次第的内涵有两个重点:一是基于众生心量的大小不同,根器的差异有别,所以安立为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次第。如果你本身心量比较小,适合修学下士道次,你就取下士作为你根器的相应。同样的,如果你的心量能再大一点,能够了解整个轮回的问题,就去修学中士道次。如果你心量足够大时,就去修学上士道次。二是三士道次第的修行核心在上士道的内涵,但是先要有共下、共中士道次做为前行。以前行的修行,来引导后后的主要核心──上士道次的修学,安立为三士道次第的理由在此。

   丁二、取心要的道理分三项,就是:“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共中士道次修心”以及“戊三、上士道次修心”的内涵。共下与共中士道次修心,我们已经简要说过,现在就讲到“戊三、上士道次修心”的内涵。一般而言,大乘显密教法都含摄在三士道次第中,有人修学这显密双运的圆融之道,既然别人能这样修,为什么我们不能修呢?别人可以修显密双运,我们也应该可以修显密双运。修得到或修不到另外一回事,但总必须去试试。没有牙齿也要吃的啊!总之,现在是我们加把劲的时刻。

   关于“戊三、上士道次的修心”分三项来说明,就是(204页科判)“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菩提心”、“己二、如何发生菩提心的道理”以及“己三、发心完之后如何修学菩萨行的道理”。

   “己二、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项,以(208页)科判来说:“庚一、由依何因而生起菩提心”、“庚二、修菩提心的次第”、“庚三、发起菩提心的量”以及“庚四、仪轨受法(受戒的仪轨)”。关于菩提心的修学次第,你可以依行者的根器、不同的好乐,而有不同的安立。你可以依着七因果生起菩提心,也可以依自他相换来发起菩提心,也可以混合修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两者间杂在一起修,发起菩提心,这是依着个人的意乐而定。不过上师宗喀巴大师所教的发心法,主要是以七因果和自他相换混在一起间杂修,来发起菩提心,其所缘境有十一项,是口诀教授。这个发心的修法,正是我们心中决定要不要发奋图强的地方,是你要不要去做的问题。任你典藏着《广论》的书籍,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发菩提心上用心,如果你往上学一点,向下学一点,左看右看,乍看起来好象学得很多,但事实上心中没有相应的话,那样学法是浪费人身。所以不论有没有能力,你都要发菩提心。所修的法,生也好、死也好,当众生也好、成佛也好,任何时候都好,你应该加油的地方是在发起菩提心,你所要修的法也是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精通教典、显密皆精通,同时又通五明,是一位博学的大善巧者,当时他已接受菩提心的教授,只是尚未得到圆满无误的整个教授传承,为了能够圆满自己的修学,同时也为了当时及后世的众生,能够圆满修学菩提心,他知道这个的重要性,于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金洲大师面前,修学菩提心的教法十二年,这正是他看到了修学佛法的关键处,而不是在那边浪费时间。尊者在十二年当中,心中日夜无间地不离菩提心,去修学守护菩提心的所缘境,是这样修学菩提心的。换成是我们,维持一小时都很难吧!我们修学佛法,只是听闻不能记忆,这样修行时,心中就生不起功德。

   修学这么珍贵希有的菩提心的基本条件,应该是要有很好的资粮田(指大乘善知识),而最好的资粮田就是观上师等同观世音。以观世音上师佛为一切总集的皈依处,观修观世音在顶门上,修与观世音相应的菩提心法,这是最好的口诀。以此身口意三门修希有珍贵的菩提心,你一定要恒常的向顶门的上师观世音本尊祈求,在不离他的摄受之上,去发起菩提心。同时你也要能够净罪集资,净除罪障与集聚资粮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要种子能长出苗芽、果实,不能没有水分,净罪集资就如同水分。虽然最重要的法行是种子,但是种子如果放在干的地方、没有水分的灌溉,是长不出苗芽的,所以你必须同时好好地净罪集资。如果没有先净罪集资的话,就好比把画画在墙壁上抹不掉。我们一定要在祈求本尊之上,同时行持净罪集资的法门,才能够生起菩提心。

   有关净罪方面,宗喀巴大师说,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们的身口意三门都不能够很自主地不染及恶垢。要不染及恶垢是很难的,因此我们应该恒常以四力行忏悔。而在积集资粮方面,我们应该恒常献曼达。恒常献曼达是积集资粮很重要的一部分。四共加行里献曼达十万遍,这不仅是修法的前行而已,在你没成佛之前,都要献曼达的。你并不需要用很珍贵的曼达盘,它可以是木头做的、石头做的,像宗大师就是以石头为曼达盘去献曼达。为什么你不肯好好努力地去净罪集资呢?可能你是想说,如果我那么努力,那么很快地净除了罪障,积集了资粮,恐怕很快就要去极乐世界了,是不是担心这一点?不想离开你居住的地方是不是?你可能觉得你居住的地方很安乐,不想去极乐世界,怕资粮集得太快,是吗?

   既然菩提心是那么的珍贵,是修学佛法的主要核心心要,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做前行法。为了能生起菩提心,一定要好好地行七支供养,一定要好好的真正皈依三宝,然后忏悔和供养,更可以以菩提心为意乐来做皈依,行忏悔等。

   下士道次所修的无常是粗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