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无常。经由粗分无常的修习,让你的心可以入法。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无常是细分的,真实修学细分的无常可以让你遮止现行的烦恼。如果现行的烦恼你不去管它,不去遮止,那所谓的慈心、悲心是没有机会可以修习的。因为烦恼太猛烈了,你会对别人的功德产生嫉妒心,也会对别人的不好产生骄慢心,如此一来,爱他执的心就生不起来了。当嗔恚心生起时,就已经遮止了慈心的生起。又由于愚痴,所以智慧被遮止了,无办法生起。为了要让菩提心圆满生起,一定要对自己的障碍加以对治,修心法门讲说,行者为了要修心,需要先认识自己众烦恼中,哪一项烦恼最大,然后刻意地予以对治。

   我们未修学佛法的时候,身口意三门都被烦恼所转。即使现在已经将身口意三门都放在佛法的修学,还是为烦恼所转,一样无法让你的心入法。噶当派的祖师们说,我们修学佛法的困难度,就像负载重物的毛驴,走得很困难,还是要被鞭打着往山上走。也难怪你们很难想象,你们没有看过驴子,我是看过的,看它们载负着很重的石头往上走,尤其是走不上去,很辛苦的时候,主人又在后面施以鞭打,那种辛苦我很清楚。虽然负载重物、石头的驴子往上走是非常的艰辛难行,但空无一物地向下走,却是很快就跑下山了。学佛法也是这样,往上走实在太难了,但向下走,一下子就下去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依着自己的能力去做,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去做净除罪障及积集资粮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让你心中能够生起菩提心的量,同时要观上师观世音一直在你顶门上,观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向他祈愿:“让我能够赶快生起菩提心吧!”如果是这样净罪集资,同时向上师本尊祈求,来修菩提心法行,这样因就圆满了,菩提心的生起还有一点可能性!

   想要修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人,应该要先净除罪障。而且在净罪的时候,不是只求净罪相一、两次的现起就够了,在五、六次净罪相没有现起之前,要一直净罪。而在五、六次净罪相现起之后,你就可以开始以积集资粮作为你主要的修学方法,然后随着所修学的法行,一直往上走。

   如果你灌过顶,应该修三种相应法,也就是本尊法,身是本尊,是三层萨埵,最外一尊是誓言尊,中间是智慧尊,最内是“吽 ”三摩定尊,此三尊是三层萨埵的守护法,以这三层当所缘境,尽可能好好地去明现本尊相,净修本尊相;同时要生起本尊的佛慢,对净罪的内涵,即所缘境要很清楚,这样做主修,之后,如果修很很疲倦时,就持咒,这样烦恼及罪障不容易靠近你。

   然而我们现在刚好倒过来,本尊身不好好修,不能明现,也没有好好的执持佛慢,对忏悔的所缘境没能好好的明现起来,却以持咒为主。认为持咒是前行法,所以就十万遍,这样数数目,数得很快,数够了就算完成。结果这个前行数目数完后,修正行也没有效果,就会问:“我这个前行做完了,为什么没有效果呢?”这就问到问题的症结了。事实上,这是将法倒过来修了,是错误的。

   修学佛法本来就是很困难的,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修行首重发心,首重动机的调整,但是像我们这么忙,忙得昏头转向的情况下,若要慢慢的、清楚的、清净的调动机更加难了。因此我们总是很快地就带过去了。这样怎么会有很好的动机呢?是以修法总是打折扣。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对所修的本尊不能清楚地明现,所持的咒不清净,然后也懂得回向,这就很困难了。

   菩提心这个法门是很重要的,所有法门都要依着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来修,而对前面提过的共下及共中士道次的前行法,我们应该要有相当深入的修行才对,如果我们能很真实的投入共下、共中士道次的修学,上士道次的修学就不会很困难。就好象上层的房子要盖好,底下的地基一定要先打稳,倘若地基不稳固,房子上层也盖不起来。所以前行的修心法一定要先坚固起来,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及理解,并且加以实修之后,修心才容易完成。

   修学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把粗分的烦恼、爱憎遮止,要先修舍,让你的心能够安住平等舍。然后认定,最超胜、最真实的亲眷是母亲,并将所有的众生当做母亲来修知母。因为众生都曾是你母亲,所以忆念众生的恩泽(念恩)。

   接着讲七因果与自他相换的十一项所缘境。第一个是住平等舍,第二是知母,第三是念恩。第四是忆念众生除了做你母亲时的恩泽很大之外,众生在不当你母亲而担任其他任何角色的时候,对你恩泽更是特别的大,因而应修特别念恩。第五项是修报恩。又因为报恩的关系,你会生起悦意慈,所以第六项是悦意慈。大慈与大悲的修行,没有一定的次第,你可以先修大慈,也可以先修大悲。

   当你修完悦意慈之后,第七项是修自他平等。透过正理的安立,能够让你觉得自他众生都是平等的之后,你要进一步做到自他相换。为此你必须把障碍你无法自他相换的逆缘──“我爱执”去除,而生起自他相换的顺缘──“爱他执”。因此在你修学自他平等之后,第八就是要能够遮止“我爱执”,去思惟我爱执的过患,然后予以遮止。我爱执这种邪心,在任何一个众生心中生起时,所造成的一定是不快乐,是痛苦的。我爱执是最恶的心,是修学大乘道的最大障碍。遮止、摧灭我爱执的这种心若提不起来,那我们不妨先想想世尊本生(过去生)的法行,佛陀的传记。

   事实上佛陀示现一切法行,无非是为了让众生看到“我能这样做,你们也可以做得到”。一切皆是为了让众生能够有所依循,所以做这样的示现及模范。世尊一开始就是为了众生而发菩提心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圆满福慧二资粮,更修学难行的菩萨行,示现六年的苦行。在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传记中曾记载说,佛陀光是在同一棵树旁,就布施过他的身体五百次。

   另外佛陀的前生,有一世在莲花国王的时候,当地发生传染病,很多民众都受到传染。佛陀在那一世行菩萨行,说:“由于我修学断除我爱执而生起爱他执,所以我投生为一条鱼,希望众生由于吃到这鱼肉的关系,整个地方上的传染病能够就此息止。”发完愿后投生为一条鱼,让众生享用他的身躯。

   佛陀的另一个前生故事是他投生为一只乌龟,负载着五百个大商主去采宝。当众人到了那个宝岛时,岛上有罗刹要吃那五百位商人。乌龟就想:“无始以来我从未以自己的身体去利益他人,这都是因为只想到自己、只知自利的缘故。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太好了,我愿舍身躯做无畏施,将身躯布施给这罗刹,来救这五百位商人,将来我成佛后,更要救度所有的人。”他发了这个愿后,就很高兴的舍了身。

   又有一世佛陀当国王的时候,有五个夜叉向国王要他心脏的血。这位国王想起了所修学我爱执的过患,爱他执的胜利,真的就舍身,将心血整个舍了出去。还有舍身饲虎的前生事迹,佛陀前生当小王子的时候,就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曾经有一只母老虎和四只小老虎快饿死了,为了救护小老虎和母老虎的生命,小王子想说:“无始以来,因为我爱执的关系,从来没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所以一直轮回生死,流转到现在。如果我继续的修学我爱执,会像以前一样的持续造恶业,轮回生死。现在太好了,如果能够修学爱他执去舍身,我就可以成佛。”他想到过患与功德,就毫不吝啬,很欢喜地说:“愿我能够以此布施的功德,救度老虎。”由于他修慈心三昧,老虎吃不了他,于是他就割自己的肉,先让血流出来喂老虎。同时他又说:“现在能够解除他们的饥渴之难,后世我成佛后,愿他们能成为我的第一个眷属、弟子。”发愿后,就很高兴地布施。

   你可能会质疑这种的修行是神话,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做得到的!当你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了。因为在我们身上有七万只虫安住着,这些虫就是你的眷属。现在它们需要喂养,当你饮用食物的时候,就可以想:“现在我布施食物给你们,满足你们的需求;未来当我成佛之后,愿你们能够当我眷属,做我的弟子。”这样的发愿你可以做到吧!

   《宝蔓经》上也说,吃饭的时候,你先布施饭食给身中现有的眷属众生,以后我成佛,以此因缘,他们能够成为我真正的弟子眷属;并愿他们能够受用圆满,最后也能够成佛。这是有经文内涵的,不是我自己说出来的。我爱执的滋味太好了,所以吃得饱、吃得好,都吃到我爱执去了。

   佛陀曾教授过一切能够让我们圆满布施之道,比如密法里就有布施食物、口水、大小便,布施一切净与不净东西的修法。以密法及大乘的内涵,可以把一切不净物都布施掉,只是我们不做罢了,不是没有教授。我们都以为端身危坐,闭目瞑思,观修所缘,才是修行,其实只有这样是太狭隘了,事实上我们刚刚讲的那些都是修行,只是我们不会用。端身危坐,兔子也会,闭目瞑思,猴子也做,只有这样不是修行。总之,比这个更重要、更有特色的修行很多。

   事实上,受完菩萨戒之后,你一切的所有都给众生了,都属于众生,不是你的东西了,你只是向众生借来用一下而已。所有东西本来就是众生的,包括一切所缘、一切的所作所为,你本来就是为利众生而受用的。因为东西是众生的,为他办事情所以我现在受用,比如说穿衣服,是为了能够利益众生,所以我穿衣服,但衣服是众生的,不是我的。又比如说饮食,饮食也是众生的,现在借来受用,也是为了能够利益众生。如果你都能这样想,就符合菩萨戒的内涵。这倒也不是说叫你不吃饭,不穿衣服,你一样照穿照吃,只是说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而受用,就更好了!

   有人会问:“我们要工作,如何能修行呢?”事实上,如果你懂得修行,工作的同时就可以用佛法来修行。从前有一个妇女需要工作养孩子,所以她织布。她头上梳着发髻,就想发髻是上师佛,上师佛端坐在她的头顶上。当她来来去去地穿梭织布时,就…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