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無常。經由粗分無常的修習,讓你的心可以入法。宗喀巴大師所說的無常是細分的,真實修學細分的無常可以讓你遮止現行的煩惱。如果現行的煩惱你不去管它,不去遮止,那所謂的慈心、悲心是沒有機會可以修習的。因爲煩惱太猛烈了,你會對別人的功德産生嫉妒心,也會對別人的不好産生驕慢心,如此一來,愛他執的心就生不起來了。當嗔恚心生起時,就已經遮止了慈心的生起。又由于愚癡,所以智慧被遮止了,無辦法生起。爲了要讓菩提心圓滿生起,一定要對自己的障礙加以對治,修心法門講說,行者爲了要修心,需要先認識自己衆煩惱中,哪一項煩惱最大,然後刻意地予以對治。

   我們未修學佛法的時候,身口意叁門都被煩惱所轉。即使現在已經將身口意叁門都放在佛法的修學,還是爲煩惱所轉,一樣無法讓你的心入法。噶當派的祖師們說,我們修學佛法的困難度,就像負載重物的毛驢,走得很困難,還是要被鞭打著往山上走。也難怪你們很難想象,你們沒有看過驢子,我是看過的,看它們載負著很重的石頭往上走,尤其是走不上去,很辛苦的時候,主人又在後面施以鞭打,那種辛苦我很清楚。雖然負載重物、石頭的驢子往上走是非常的艱辛難行,但空無一物地向下走,卻是很快就跑下山了。學佛法也是這樣,往上走實在太難了,但向下走,一下子就下去了。因此我認爲應該依著自己的能力去做,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去做淨除罪障及積集資糧的工作;另一方面,爲了讓你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的量,同時要觀上師觀世音一直在你頂門上,觀本尊與上師無二無別,向他祈願:“讓我能夠趕快生起菩提心吧!”如果是這樣淨罪集資,同時向上師本尊祈求,來修菩提心法行,這樣因就圓滿了,菩提心的生起還有一點可能性!

   想要修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人,應該要先淨除罪障。而且在淨罪的時候,不是只求淨罪相一、兩次的現起就夠了,在五、六次淨罪相沒有現起之前,要一直淨罪。而在五、六次淨罪相現起之後,你就可以開始以積集資糧作爲你主要的修學方法,然後隨著所修學的法行,一直往上走。

   如果你灌過頂,應該修叁種相應法,也就是本尊法,身是本尊,是叁層薩埵,最外一尊是誓言尊,中間是智慧尊,最內是“吽 ”叁摩定尊,此叁尊是叁層薩埵的守護法,以這叁層當所緣境,盡可能好好地去明現本尊相,淨修本尊相;同時要生起本尊的佛慢,對淨罪的內涵,即所緣境要很清楚,這樣做主修,之後,如果修很很疲倦時,就持咒,這樣煩惱及罪障不容易靠近你。

   然而我們現在剛好倒過來,本尊身不好好修,不能明現,也沒有好好的執持佛慢,對忏悔的所緣境沒能好好的明現起來,卻以持咒爲主。認爲持咒是前行法,所以就十萬遍,這樣數數目,數得很快,數夠了就算完成。結果這個前行數目數完後,修正行也沒有效果,就會問:“我這個前行做完了,爲什麼沒有效果呢?”這就問到問題的症結了。事實上,這是將法倒過來修了,是錯誤的。

   修學佛法本來就是很困難的,尤其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切修行首重發心,首重動機的調整,但是像我們這麼忙,忙得昏頭轉向的情況下,若要慢慢的、清楚的、清淨的調動機更加難了。因此我們總是很快地就帶過去了。這樣怎麼會有很好的動機呢?是以修法總是打折扣。我們的問題就在于對所修的本尊不能清楚地明現,所持的咒不清淨,然後也懂得回向,這就很困難了。

   菩提心這個法門是很重要的,所有法門都要依著菩提心的修行次第來修,而對前面提過的共下及共中士道次的前行法,我們應該要有相當深入的修行才對,如果我們能很真實的投入共下、共中士道次的修學,上士道次的修學就不會很困難。就好象上層的房子要蓋好,底下的地基一定要先打穩,倘若地基不穩固,房子上層也蓋不起來。所以前行的修心法一定要先堅固起來,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及理解,並且加以實修之後,修心才容易完成。

   修學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把粗分的煩惱、愛憎遮止,要先修舍,讓你的心能夠安住平等舍。然後認定,最超勝、最真實的親眷是母親,並將所有的衆生當做母親來修知母。因爲衆生都曾是你母親,所以憶念衆生的恩澤(念恩)。

   接著講七因果與自他相換的十一項所緣境。第一個是住平等舍,第二是知母,第叁是念恩。第四是憶念衆生除了做你母親時的恩澤很大之外,衆生在不當你母親而擔任其他任何角色的時候,對你恩澤更是特別的大,因而應修特別念恩。第五項是修報恩。又因爲報恩的關系,你會生起悅意慈,所以第六項是悅意慈。大慈與大悲的修行,沒有一定的次第,你可以先修大慈,也可以先修大悲。

   當你修完悅意慈之後,第七項是修自他平等。透過正理的安立,能夠讓你覺得自他衆生都是平等的之後,你要進一步做到自他相換。爲此你必須把障礙你無法自他相換的逆緣──“我愛執”去除,而生起自他相換的順緣──“愛他執”。因此在你修學自他平等之後,第八就是要能夠遮止“我愛執”,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然後予以遮止。我愛執這種邪心,在任何一個衆生心中生起時,所造成的一定是不快樂,是痛苦的。我愛執是最惡的心,是修學大乘道的最大障礙。遮止、摧滅我愛執的這種心若提不起來,那我們不妨先想想世尊本生(過去生)的法行,佛陀的傳記。

   事實上佛陀示現一切法行,無非是爲了讓衆生看到“我能這樣做,你們也可以做得到”。一切皆是爲了讓衆生能夠有所依循,所以做這樣的示現及模範。世尊一開始就是爲了衆生而發菩提心的,過程中爲了能夠圓滿福慧二資糧,更修學難行的菩薩行,示現六年的苦行。在釋迦牟尼佛前生的傳記中曾記載說,佛陀光是在同一棵樹旁,就布施過他的身體五百次。

   另外佛陀的前生,有一世在蓮花國王的時候,當地發生傳染病,很多民衆都受到傳染。佛陀在那一世行菩薩行,說:“由于我修學斷除我愛執而生起愛他執,所以我投生爲一條魚,希望衆生由于吃到這魚肉的關系,整個地方上的傳染病能夠就此息止。”發完願後投生爲一條魚,讓衆生享用他的身軀。

   佛陀的另一個前生故事是他投生爲一只烏龜,負載著五百個大商主去采寶。當衆人到了那個寶島時,島上有羅刹要吃那五百位商人。烏龜就想:“無始以來我從未以自己的身體去利益他人,這都是因爲只想到自己、只知自利的緣故。今天能有這個機會太好了,我願舍身軀做無畏施,將身軀布施給這羅刹,來救這五百位商人,將來我成佛後,更要救度所有的人。”他發了這個願後,就很高興的舍了身。

   又有一世佛陀當國王的時候,有五個夜叉向國王要他心髒的血。這位國王想起了所修學我愛執的過患,愛他執的勝利,真的就舍身,將心血整個舍了出去。還有舍身飼虎的前生事迹,佛陀前生當小王子的時候,就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曾經有一只母老虎和四只小老虎快餓死了,爲了救護小老虎和母老虎的生命,小王子想說:“無始以來,因爲我愛執的關系,從來沒能夠真正的利益衆生,所以一直輪回生死,流轉到現在。如果我繼續的修學我愛執,會像以前一樣的持續造惡業,輪回生死。現在太好了,如果能夠修學愛他執去舍身,我就可以成佛。”他想到過患與功德,就毫不吝啬,很歡喜地說:“願我能夠以此布施的功德,救度老虎。”由于他修慈心叁昧,老虎吃不了他,于是他就割自己的肉,先讓血流出來喂老虎。同時他又說:“現在能夠解除他們的饑渴之難,後世我成佛後,願他們能成爲我的第一個眷屬、弟子。”發願後,就很高興地布施。

   你可能會質疑這種的修行是神話,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做得到的!當你吃飯的時候,就可以做到了。因爲在我們身上有七萬只蟲安住著,這些蟲就是你的眷屬。現在它們需要喂養,當你飲用食物的時候,就可以想:“現在我布施食物給你們,滿足你們的需求;未來當我成佛之後,願你們能夠當我眷屬,做我的弟子。”這樣的發願你可以做到吧!

   《寶蔓經》上也說,吃飯的時候,你先布施飯食給身中現有的眷屬衆生,以後我成佛,以此因緣,他們能夠成爲我真正的弟子眷屬;並願他們能夠受用圓滿,最後也能夠成佛。這是有經文內涵的,不是我自己說出來的。我愛執的滋味太好了,所以吃得飽、吃得好,都吃到我愛執去了。

   佛陀曾教授過一切能夠讓我們圓滿布施之道,比如密法裏就有布施食物、口水、大小便,布施一切淨與不淨東西的修法。以密法及大乘的內涵,可以把一切不淨物都布施掉,只是我們不做罷了,不是沒有教授。我們都以爲端身危坐,閉目瞑思,觀修所緣,才是修行,其實只有這樣是太狹隘了,事實上我們剛剛講的那些都是修行,只是我們不會用。端身危坐,兔子也會,閉目瞑思,猴子也做,只有這樣不是修行。總之,比這個更重要、更有特色的修行很多。

   事實上,受完菩薩戒之後,你一切的所有都給衆生了,都屬于衆生,不是你的東西了,你只是向衆生借來用一下而已。所有東西本來就是衆生的,包括一切所緣、一切的所作所爲,你本來就是爲利衆生而受用的。因爲東西是衆生的,爲他辦事情所以我現在受用,比如說穿衣服,是爲了能夠利益衆生,所以我穿衣服,但衣服是衆生的,不是我的。又比如說飲食,飲食也是衆生的,現在借來受用,也是爲了能夠利益衆生。如果你都能這樣想,就符合菩薩戒的內涵。這倒也不是說叫你不吃飯,不穿衣服,你一樣照穿照吃,只是說一切都是爲了衆生而受用,就更好了!

   有人會問:“我們要工作,如何能修行呢?”事實上,如果你懂得修行,工作的同時就可以用佛法來修行。從前有一個婦女需要工作養孩子,所以她織布。她頭上梳著發髻,就想發髻是上師佛,上師佛端坐在她的頭頂上。當她來來去去地穿梭織布時,就…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