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P3

  ..續本文上一頁想這織布的地方,就是上師講法的地方。還有很多,一時也想不起來了。事實上,就要這樣處處用心,以工作來做修行、觀想。有一位祖師智幢──可能是嘉瓦仁波切的親教師,他曾撰寫了很大一部大修心論,其內容完全是講如何在工作中修行。

   當我們沐浴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想過,沐浴是爲了讓我能夠頭腦更清明,而能夠成辦衆生義利。沒能這麼想,真是太浪費了。只是爲了能夠健身或是潔身,以我愛執想,和我愛執作伴,然後以我愛執來洗,都是這樣去洗澡、做事。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任何的時候,應該是要能夠摧滅你的叁毒,同時增長愛他執才對。現在我們不是這樣,一切所爲,包括修學佛法,都是我愛執的助伴,這是錯誤的。比如工作的時候,你要想說是在爲衆生服務,這就變成愛他執了,很簡單的!

   密勒日巴尊者苦修的時候,住在山洞,沒什麼莊嚴的供品可供叁寶,經書也沒有,但是佛法全部在他心中,內心很莊嚴,外在的供品很微劣。我們剛好倒過來,我們外在叁寶的供養物都很莊嚴,做得盡善盡美,經書也擺了一大堆,心中卻沒有佛法,這是錯誤的。應該是如何讓你心與法相應才最重要,不一定要背很多經書或是看很多經書,只要能夠心中有佛法,就是最好的修行,要常常這樣想。

   密勒日巴尊者修心的時候,沒有鋪排陳設很多經書。而我們有修沒修不知道,經書倒典藏了不少。密勒日巴尊者說,我不知道什麼叫做經書,但是輪回涅槃界都是我的經書,都在教授我、啓示我佛法。比喻與實義二者,我們都只在找譬喻而已,不去找實義。藏文“ ”(音貝)這個字是譬喻的意思,我們典藏譬喻(記得譬喻,而沒有依于譬喻去趣入通達實義),就像以指標月一樣,我們忘了所要指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忘了實義,只是想到用來譬喻的手指。

   有關我愛執的過患還有很多,我就引用《上師荟供》文來說,自己所不欲的苦因是來自于“我愛執”,我愛執就像慢性病、沈疴一樣,在破除之前,我一定是痛苦,因此祈請加持,讓我能摧滅這個我愛執大魔(原偈頌“加持認清惜我之沈疴,即是生起不欲苦之因;然後于之歸咎而懷恨,摧毀我執此巨大邪魔。”)。此文的意思就是說,我愛執造成一切我所不欲的不吉祥、痛苦及煩惱,一切衰損都來自于這裏,在你還不能夠摧滅我愛執之前,一定是不斷的在輪回生死受苦。因此祈請讓我能夠把這樣的慢性病沈疴、此重病大魔摧滅。是以我愛執的對治是格外的重要。

   我們現在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呢?當大家才剛開始修學佛法時,因爲有善根,所以聽了很多很好的教法,心也很好,所以會盡可能照著善法去做。看起來大家也都很和諧,對佛法的修學也很好樂、很努力,好象也有點征相的感覺。問題是日子一久,煩惱就跑出來了(事實上我們的一切,都還是煩惱在作主)!我愛執也跑出來了,開始看大家都不順眼,對佛法也沒有那麼大的希求心,修不起來,就認爲好象也不過如此。然後弟子之間、道友之間,彼此都看不順眼,看法師住久了也不順眼。從開始的和諧到最後的不和諧,都是我愛執在作祟,它開始跑出來了,所以要認識這一點。這種情形會發生,其實也難怪大家,因爲師徒二方心中都是堅固的我愛執,而且是很莊嚴的端坐在心中,安住著。大家都是很大的檀越(即施主),但是我愛執更是我們最大的檀越,就因爲它這樣一直安住著的關系,所以雖然大家是在學佛法,到最後也變成那種情況。

   一切衰損之門是我愛執(原文“愛惜自我爲諸衰敗門”)。你執無常爲常,執不淨爲淨,生起嗔恚心、貪著心,或是驕慢、嫉妒等等煩惱,還有一切不相順心的生起,這些的根源都是我愛執,如果沒有我愛執,這些煩惱是生不起來的。這也難怪大家,本來每個人都貪愛自己,想要保護自己,想要利益自己,這好象是本性。就因爲我愛執大家都很熟悉,而且又串習得很厲害,從無始以來都以此爲主修,所以想要一下子破我愛執是很難的。就像有一千層皮,就算剝下一層皮,仍是無法動到最內裏的核心,因爲串習太深了,所以是很難。

   有個偈頌,對于如母的衆生我們要能夠去慈愛他,這種心就像摩尼寶珠那麼地珍貴,是一切功德之源。因此,即使所有衆生都是你的敵人,你也要祈請加持,能夠對他生起大悲。爲什麼衆生這樣子待你,當你是敵人、傷害你,你還要啓發大悲心來待他呢?因爲衆生心中有“我愛執”及“我執”在作祟,他沒有辦法自由自主,他是被迫的,所以他會傷害你、當你的敵人,但你不能怪他,他是無辜的。因此我祈請加持,對他要生起更大的悲心,去守護他,要這樣去修行佛法。即使所有衆生都成爲你的敵人,你更應該珍愛他們像珍愛你的生命,甚至超過你的生命般地,更去珍愛他們才對,這樣來祈請加持是大悲心的修法。(原偈頌“加持認清惜母予樂心,即是生起無邊功過門;縱使此諸衆生起爲敵,仍珍惜之勝過惜己命。”)

   這就好比你的媽媽發瘋了,拿刀要殺你,這時你是和她理論?還是覺得說她好可憐,想辦法救她?或是不理她?此時如果你還拿刀與她對殺的話,這不對吧!我們的母親沒有修過以嗔恚爲道用(密乘的修法),她是發瘋了,趕快送她到醫院去,不要和她相砍,否則不是太過份了嗎?何況母親不是你的敵人,知母我們都修過,至少知道這一世的母親不過是爲我執及我愛執所苦、所困惑、驅迫,才會做這樣的事。真正的敵人是我內在的我執與我愛執,不是母親。因此應該想辦法,來去除我和母親心中的我執和我愛執,而不是和她對抗。

   這個譬喻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你遭受到別人無理取鬧的傷害及嗔恚的時候,因爲這個正在傷害你的敵人,也曾經是你的母親(修過知母了,不是嗎?),他本來就是你的母親,所以念他的恩澤,不要再傷害他、再跟他對抗了,這是一點。從另一方面看,也不能怪他,因爲他正爲我執及我愛執所困惑、所驅迫,所以他像發瘋的母親一樣來無理取鬧,來逼迫你、傷害你、嗔恚你。如果你真要怪他,就怪他心中的我執與我愛執,然後幫助他去除心中的我執與我愛執。當別人傷害你的時候要這樣做,不要被他們轉了。

   “嬰愚之失唯自利”小孩子沒學習不懂事,所以愚癡地唯求自利,他是想利益自己,讓自己得到快樂,結果卻從來也沒能真實利益過自己,沒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小孩、愚夫的作法。能仁世尊只是一心唯求利他(原偈頌“能仁之德所作純利他”),最後卻成佛了,真正利益到自己。我們與那孩子一樣,一直就爲我愛執所驅使,一心想自利,不想利他,結果連自己也利益不到。就像我們做生意總想求取利潤,如果有利潤的話,就去做吧!然而做生意,可不一定會有利潤,那要看你怎麼做生意。你拿金子去換石頭,也是做生意,以馬去換猴子也是做生意,這怎麼會有利潤呢?我們爲了想獲得利潤,才會去做生意的。我們自許聰明,卻又太不會做生意了。無始以來就是想要利益自己,以爲可以用利益自己的方式得到快樂,結果卻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利益,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快樂。太笨了吧!如果你真的想要自利,何不去利益他人呢?利益他人就可以圓滿的得到自利,百分之一百的獲利。

   其實也難怪大家,就是因爲無始以來大家對“我愛執”串習得太厲害、太嚴重了,所以要對治就很難,要生起“愛他執”更是困難,這是相對的關系。

   就佛法與世法是相違的來說,《戒經》裏面一個月的算法,是從十六月圓開始起算,往下慢慢降,到下弦月,黑暗一片,然後又從上弦月開始,慢慢到十五月圓;從十六算到下個月十五,這樣算一個月。好比修學佛法的人,開始的時候覺得很困難,要先對治我愛執,要能夠摧滅我愛執,更要生起愛他執這種心,這種法行就像十六月圓,開始做時信心滿滿的,然後慢慢在修行過程中充滿努力,辛苦及挫折,如到叁十下弦月般,黑暗一片、辛苦一片,到初一上弦月的時候,仍慢慢地繼續努力不懈,最後苦盡甘來到十五,滿月了,修證圓滿了,這是究竟圓滿,佛法的修習是這樣的。

   我們世間人的算法剛好相反,是從初一開始算,因爲寄望十五的滿月,所以作法是開始時很努力、很辛苦地修學,到滿月的時候以爲很圓滿,很快樂的完成了。卻不知接著開始下降,往下弦月去,漸漸地見不到月亮了,到了叁十,漆黑一片,痛苦無邊。

   所以乍看起來,佛法修習者是很辛苦,而且是非常持續地辛苦,才會得到苦盡甘來的圓滿果報,然而之後就不會退掉了。世間人的辛苦剛好是開始先甘,最後結果是一片苦。從我愛執與愛他執的修學可以看出來這一點。世間人都修學我愛執,所以初開始的時候,如初一上弦月,到十五號看起來很受用、很圓滿,就志得意滿,然後十六號往下弦月,結果自然很淒慘,黑暗一片,很苦啊!修學佛法愛他執,就像十六號月圓開始起算,往下下弦月走,到叁十的時候是漆黑一片,很苦啊!修得很困難,可是越過叁十,一號上弦月開始的時候,就慢慢開始見到光明了,逐漸到月圓的時候,整個圓滿成佛了。

   密勒日巴尊者的另外一個故事。因爲他一直在修“愛他執”並斷除“我愛執”,所以把一切都舍掉,包括吃的、穿的、住的處所,一切都是再簡陋不過了。而當時住在山下的那些人,不論吃的、用的、住的等都很豪華,他們說:“密勒日巴尊者穿得破破爛爛的!又沒有食物,只好吃荨麻!而且只有山洞可住!好可悲啊!”他們這麼說,是以“我愛執”來同情密勒日巴尊者。而密勒日巴尊者也同情他們說:“他們好可悲喔!不知道我愛執的過患,還一天到晚修我愛執!”所以山下的人悲憫山上的人,山上的人悲憫山下的人。

   再講一個故事,我的前輩,一位格魯派大祖師──隆垛仁波切,他著有《隆垛喇嘛全集》,在拉薩非常有名。他以前在叁大…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講 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