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堪能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应该好好予以利用。因为死无定期,什么时候死不知道,而我们所得的相续仍不是自主的,是为烦恼及惑业所自在(主宰),所以趁着还不为它们所自在、牵绊的此刻,尽可能的来修学诸佛正法,这是我们的责任。

   佛法要能广求多闻,但是与其懂那么多,倒不如把所听闻到的法,特别是道次第用来修行。由于法是无量无边的,而我们不可能遍知一切法,因此如果能够把所知道的教法,即使只有一、两种,落实在生活中实修,然后得到利益是很重要的。

   虽然说,再一次获得暇满人身是成佛很重要的所依,但是我们修学诸佛的正法,求取佛法的心要精髓,目标如果仅仅定在来世能够得到暇满人身,是不对的。即使你得到暇满的妙善人身,但它却为烦恼和业所自在、所系缚,当有一天,业报成熟时,还是会堕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是不可保信的。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只要在烦恼及业未断尽之前永远都有危险,是以应该追求那种能出离生死的方法,就是解脱之道。

   我们知道三苦中最主要的是行苦,也就是有漏(有烦恼)的五取蕴苦,直至你断离这个有漏的身心之前,它一定是以痛苦为体性的。换句话说,轮回里面的一切安乐都是以苦为体性。要能够真正的断离有漏的身心苦缰,要把轮回根本的无明断除,就必须修学与无明正相违的无我空性智慧。想要得到这种修证,就必须先闻思抉择无我空性智慧的内涵。直至获得止观双运定(三摩地)之前,你是无法对治无明的。要能够得到这种止观双运定及胜观的无我空性智慧必须先有增上定学,而增上定学又必须以增上戒学为根本,这个戒学又必须以出离心为动机来持守。如果没有对轮回的痛苦产生出离心,那解脱之道是无法学的。因为你没有生起欲求解脱的这种出离心,那你所修的法也就变成下士道次的法,而我们修学教法的目的,是要在圆满自他二利。在能够圆满自他二利之前,必须先修学能够圆满自他二利的近取因(它的前因),不修因是不会得到果的。

   根本大悲心的修学来自于菩提心的圆满,不修学这个大悲心和菩提心就无法圆满自他二利。总的来说,现在来听受正法,我们的动机应该安立在“为了能够圆满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成佛”的菩提心上。为了成佛一定要修学成佛之道,要能够行持一定要先串习,串习之前一定要先了知怎么串习,而了知来自于听闻。因此当下我们要以菩提心为意乐,来听闻菩提道次第的教授。

   菩提道次第教授的闻、思、修、证,是实修的教授,但因为教授者和听闻者都没时间,所以根本没有办法以实修教授来做指导。那要怎么做呢?首先需要在师长面前得到所有《广论》的教授,得到整个教法相续(传承)的加持,这是需要的。有时间的时候,自己才能够慢慢的思、修,乃至再进一步地去修证。

   现在大家人手一册《广论》,研讨的也很好,对于道次第应该很熟了,但是一说到修行,却去找别的法来修,这是错误的。好象说,汽车的跑道在左边,你却在右边开,这是错误的。论典中完全涵盖了整个成佛之道的修法,这成佛之道你不去走,却去祈求其他的旁门左道,这是不对的。把道次第的教授放在一边,却只修四念住,那也是错误的,因为那样把法门修小了。如果你一天中,能够把整个菩提道次第教授的道体,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完整的做一次忆念修,那就能取得心要了,你的人生也就能有意义,暇满人身没有空过。即使你得到禅定及止(奢摩他),乃至于能够亲见本尊,这些功德当然是有的,但是较之能够在一天之中,把道次第的道体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做忆念修,那种功德是不能比较的,能忆念修道次第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平常谈话到最后总有个结语,在这里千言万语,我们的总结就是“我们要好好修学正法”。那要修学什么样的正法?怎么修呢?就是修学三士道次第的教授。三士道次第教授的论典是什么呢?最好的莫过于《广论》。

   菩提道次第教授所阐述的门径有四种:“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要学一样新东西,必须有老师教,这是一定的。无始以来未曾走过的成佛之道,没有师长的教授是绝不可能成就的,所以,开始能依止师长是很重要的。

   关于第四点,如果以正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依止之后,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我们都知道,暇满人身是很稀有珍贵的,就像仆人突然获得金矿一般,但是得到暇满人身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如果你觉得,我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是这么的珍贵难得,所以欢欢喜喜的运用它来修学正法,往这条路上走,那就是得到修学暇满的意义。因为死无定期,而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才有帮助,所以必须在得到暇满人身的当下就来修学佛法、求取心要才对。所取的心要分三项,即共下、共中及上士道次,而共中士道次是属于上士道次引导的前行,我们已经简要讲过。

   上士道次的修心分三项来说明:“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发菩提心);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还有就是“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发心之后如何学行菩萨道的道理)”。“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两项:辛一、于七因果之上而发心;以及由 辛二、自他相换之上去发菩提心。因果七支教诫的发心法,我前面已经简要的介绍完了。

   自他相换的发心法,是由寂天菩萨传下来的,其菩提心的发心之量,及发心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必须有基础。它主要的传承是来自释迦牟尼佛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菩萨,寂天菩萨传给阿底峡尊者,再传给噶举巴祖师种敦巴尊者,之后传给博多瓦、夏拉瓦,最后传给朗日唐巴和伽喀巴。

   在那个时代,因为这个法门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它的传承是单传而不普传。那为什么后来会变成普传,它的法源是怎么来的呢?是来自于伽喀巴大师。伽喀巴大师听到朗日唐巴(《修心八颂》的作者)的一首偈颂:“一切衰损我自取,一切胜利归众生。”(原文“粗恶秽言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如石法师译)很高兴。但由于那时朗日唐巴已经圆寂了,所以无法前去请教。之后伽喀巴大师依止另一位祖师夏拉瓦,夏拉瓦为他讲了很多的法。伽喀巴大师当时就曾请问夏拉瓦祖师说:“我听到朗日唐巴的一首偈颂“一切衰损我自取,一切胜利归众生。”这句话有没有法源根据?堪不堪修?能不能成就佛道?”夏拉瓦对他说:“如果你不想成佛便罢!要成佛一定要修这种自他相换的修心法门。”从那以后,伽喀巴大师就认定,原来成佛之道是来自于自他相换这样的修心转念法门。伽喀巴大师向夏拉瓦大师学了自他相换的修心法门之后,认为这么珍贵稀有的教法,如果只有单传或密传,众生实在太没有福报了,会很遗憾。所以从他开始予以普传,并造了《修心七义》。

   自他相换法的法源,主要来自于《入行论》;《月童子请问经》也讲自他相换法。典故是这样的,月童子的母亲生了很多男孩并夭折了,后来,怕以男孩的名字来命名,儿子会死掉,所以就给他取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他也存活了。当时在印度,儿子是要继承父业的,虽然月童子的父母不是作生意的,可是他却坚持要做生意,并且不但不听父母的劝告,还打父母。月童子做生意得到的利润,供养过父母两次。但因为他不听父母的劝告,又打父母,所以得到如下的果报: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城市做生意,有很多女孩子服侍他;然后又到更远的第二个城市,有更多的女孩子来服侍他;这是来自于他两次供养父母的果报。后来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城市做生意,却是到了孤独地狱的境界,他看到众生皆在受苦,其中一个众生的头上有个很大的旋火轮在转,使得那众生的头很痛。月童子就问:“你为什么会受旋火轮转动的苦呢?”受苦的众生说:“是因为以前打了父母的缘故,所以得到这个果报。”月童子因为也曾经打过他的父母,而今发现果报会是这样,听了很害怕。瞬时空中的旋火轮就飞到月童子的头上旋转,使他受无量的痛苦。月童子就观修大悲心,说:“和我一样对父母不孝顺的众生,所有这样的苦及苦因所感得的异熟果、等流果等的果报,全部由我来承受!”就是说,众生打父母的苦报,都由月童子一个人承受。这样观修的结果,马上旋火轮腾空而去,就不再受报。缘起就是这样。因为他修学爱他执,弃舍我爱执,所以得到这种功德。《入行论》以这个做根据说:“如果你能够以一切众生做所缘,修学断除我爱执,一心修学利他行(爱他执);而且为了圆满众生的义利要成佛,这种心一旦发起,那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原文“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如石法师译)

   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当凡夫众生时,也是在地狱发菩提心。《报恩经》说:有一次,凡夫的释迦牟尼佛堕地狱,拖了个很重的车轮子。他很多地狱众生的同伴也都拖车轮子,拖不动,被毒打而倒在地上。世尊看了不忍,就说:“让我来拖好了。”狱卒说:“各报各的业,凭什么你来代受。”就打世尊前生的凡夫众生身。这事让世尊起了更大的悲心:“希望像受这样无边苦报众生的苦,都由我一人来承受。”由此大悲心的因缘,他马上从地狱投生到天界去。到天界之后,他励力修学去除我爱执,修学爱他执,是这样发起菩提心的。

   世尊讲“自他相换”法行的法源根据是《华严经》。而“自他相换”的修学次第,首先是修学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