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道,当心中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魔障(障碍)不能得其便,不能扰害你,有这样大的义利。
有一个噶当派大德朴穷瓦的公案,他当时在西藏的朴穷专修菩提心法门。那一带有很多非人、魔怪聚集,他们曾开会想要联合起来伤害这位朴穷瓦大德。其中有位精灵就说:“伤害不了的,他为我们一一修行,他是为了成办我们的义利而修行,修的是菩提心。我们怎么可能伤害得了他呢?”另外的一个公案是有一个魔怪,很多当时的修行者都被他所伤害,只有一位行者无著贤论师(萨迦派的大德,《三十七佛子行》的作者),因为他是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佛子,所以伤不了他。
事实上,你具有菩提心的话,所有其他的福报都不会被覆盖或萎缩,它不会伤害任何的福报,只有增广,而且五道十地功德也很容易圆满。基于菩提心的力量,空性慧也很容易证得,很容易能够彻悟空性(诸法实相),这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明。若你没有菩提心的力量做助伴,做为资源,空性慧的产生是很难的。以前有位印度小乘有部的大德,虽然他的见是小乘的见,但是因为发了菩提心,他的行是大乘菩萨行,所以证了空性,有这种说法。
如果你已证得大乘资粮道中品,这个生起的菩提心是不会再衰微退转了,但是如果是刚入大乘下品资粮道的话,菩提心还是会退失的。也就是说,当行者已经登到大乘中品资粮道的时候,由于菩提心的摄持,道谛功德一定会越来越增广圆满,不会退堕。但是即使你证得大乘中品资粮道,你还要能够证得大乘加行道的忍位以上(加行道分四品,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附录一),到忍位的时候才有把握不堕三恶道。忍位以下的菩萨由于业力的关系,还会堕三恶道),还是会害怕堕三恶道的,大悲心投生的菩萨,即使是堕三恶道也不害怕,那是由于他一心勇敢欢喜地想回入娑婆,再入生死度化众生。就像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的比喻,淤泥是很染着的,菩萨投生三有生死,可是不染着三有生死的过失。
如果你心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你就成为三界六道所有如母有情的父母,是所有如母有情的依怙,也是一切六道如母有情的安乐之源,你是最大的福田,是众生的最终皈依处。总之,这一切轮回涅槃二边,任何安乐的获得,都来自于菩提心。而成就众生心中的善业、善根,只有依靠佛行事业来成办。
因为善业的成办,必须靠佛陀的一切种智当增上缘,讲授教法,让你可以去行善业。佛行事业只有两个,其一是佛心中的功德,这是佛行事业(功德)的结果;另外一个,是众生心中的功德、善根,这也是佛行事业的结果。《入中论》说:“声闻、缘觉、菩萨由佛所出生。”在圆满成佛之后,佛陀展示声闻道与缘觉道的教法,使得缘觉及声闻种姓的行者可以修学,最后成就他们的果位,所以说,声闻、缘觉因佛而生。
对佛陀成佛之因──“菩提心”礼拜,等于礼拜一切诸佛。倘若没有菩提心的因,根本就不可能成就佛陀果位。但是如果没有共下士道所说的三途苦的出离心,以及中士道次所讲的生死苦的出离心,那么大悲心的生起是很困难。
成佛之道可摄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菩提心与空正见是方便分和智慧分。大乘道必须以方便分和智慧分,互相不分离地去修学。这好比鸟需要展开双翅才能飞过天空,菩提心与空正见必须一起展示,才能飞至彼岸。出离心是根本,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就生不起来,那空正见的见与行也都没有办法生起。
曾经有一个人牙痛,另外的一个人以前没痛过牙,就对病人说:“牙痛没关系,牙齿只有骨头而已,骨头不会有感觉,不会痛的!”不久之后他自己也牙痛,才知道牙齿并非是没感觉的骨头,而且会让他痛得哀号、呻吟、受不了。以前他说别人牙痛是骨头痛,没什么关系,现在才知道原来牙痛是这么的痛苦,才因此产生出悲心。我们听过地狱的寒热之苦、烧灼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但是一般人像是不相信似的,如同看节目一样,认为只有一个文字相。不过菩萨是真的现修“我就是堕在地狱、饿鬼道中”,亲自去体会那种真实的苦,亲自尝受饥渴、灼热之苦,所以对众生的苦才能够真实体会。如果你能亲自去蒙受体会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真实的去修,并且持续一直修,就会真实地生起愿众生离苦得乐,愿一切众生得到乐及乐因之心。因为你知道众生失去什么快乐,得到什么痛苦,那是很真实的,就像我之前的牙痛比喻一样,于是就想如何令众生远离痛苦,你的大悲心也就真实的生起来了。
噶当派的教法其特殊处,就如同一张四只脚的桌子,当你牵动一脚时,其他三只脚会跟着动。比喻什么呢?修菩提道次第的行者,应该将三士道相关联。当你修上士道时,虽然修的是上士道次,也要能同时引导或是牵动整个下士及中士道次;如果你修学中士道次,可以同时牵动或是涵盖到上士及下士道次,这样才是善巧的修法。至于修学次第,你不能只念高年级,而不念低年级,总要依序将之修完,串习后再依次修上去。
讲到菩提心的生起,其不共的因是增上心,即增上意乐。如果没有增上心,菩提心没有办法生起。大悲心与增上心有些不一样,什么是大悲心?就是众生的苦及苦因我要荷担起来,我要将一切众生从苦及苦因中救拔出来。而增上心是再进一步地,不但要荷担,而且令虚空一切如母有情远离痛苦及痛苦的因,是由我一个人亲自来成办,不假他人、不靠别人,称之为增上心。譬如说,当看到有人被水冲走的时候,我们会想,多么希望那个人能够赶快上岸,不要受痛苦,这种心二乘行者也有的。我要把他从水里救上来,这是大悲心。然而决定说,就由我一个人去做,不假他手,这是增上心。要做生意与决定做生意,是不一样的。
大悲心生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广论》的说法,是从修知母、念恩、报恩、修悦意慈,进而修大慈心,接着再修大悲心。依照师长的口诀就不一样,是先修大悲心,再修大慈心。总之,真正利他的心,是安立在大悲心及增上心之上,而大悲心生起的因,确实是知母、念恩、报恩以及悦意慈。
利他是指什么呢?是指成就,我之外的一切众生,心中的无住涅槃果位。如果这样的话,那所谓的慈心和悲心是不是利他,还得思辨一下,还有得辩论。不过我们安立慈心与悲心是利他的心思,之前要修知母、念恩及报恩。
悦意慈是观一切众生都是最可悦爱的那种心态。为了能成就悦意慈的修法,你必须观众生如母,了解众生都曾当过你的母亲,然后对之念恩。因为观众生都是亲眷,而亲眷中最殊胜、最亲的莫过于母亲了,将母亲当做你最亲的亲眷是有道理的,而且是与事实相符,所以修知母应该是合理的。如果你不这样作观,而基于贪心的理由,把一位不是对我很好的对象,来缘他的相修,那就是非理作意,变成贪心了。或者因为母亲对我不好,所以我以其他对我很好的人,例如以我贪恋的对象来修,这也许是贪心,而不是真正的内涵。
至于为什么要修学住平等舍?我们知道世间的做法、心态,就是对于不喜欢、伤害你的安立为敌人,然后启发嗔心想伤害他;而对你有利益的人安立为亲友,生起贪心而想利益他、回馈他;对于不损害你也不利益你的中庸众生,对他漠不关心。因为这三个角色的安立,所以安立三种对待方式:守护眷属、降伏敌人、对中庸众生漠不关心,这是标准的世间做法,是错误的,而修住平等舍是要将这种做法完全遮止。如果可以真正基于住平等舍正理的安立而修学,就会摧破你降伏敌人的作为;对于亲友也不会那么地贪着,一定要利益他、守护他;对中庸众生也不会认为与他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你和他已经建立关系了。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所以我们修平等舍,“舍”是很大的关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广论》的书籍,也修学菩提道次第。做为一个修学道次第的人;在边学边修的当下,对敌人的嗔恚心、伤害心要越来越减少;对亲友亲眷的贪着心也要越来越减少。能将动心中贪心之水,以及燃烧你心的嗔恚之火,应该越来越减少、越来越熄灭才正确。修学道次第的标志(效果),在于你心中烦恼越来越减少。否则《广论》背得很熟,所缘境守护得很好,就这样守护起所缘境修学,但是心中同时又致力于对敌人的嗔恚和损害、并对亲友贪着守护,这是学东往西的做法,根本是法归法、心归心,那是不正确的。贪嗔痴三毒是我们烦恼的根本,如果可以把贪嗔痴稍微调伏降低一下,那些根本的法才可能建立起来。所以当我们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时候,应该边修边净化自己内在的贪嗔痴,以做为根基、基础,然后往上修学;否则越学贪嗔痴越猛,烦恼越炽盛,那是我们最大的错误。如果你心想,有关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我录音带听两遍,也经过三轮的研讨班,因此生起我慢,我懂好多喔!贪嗔痴照旧,这就不值得了。
什么是修行?就是把耳朵听到的东西,去思惟;把思惟到的东西在心中串习,让它与心结合,以对治心中的问题。是将思惟到的法,用来同你的心结合在一起,让你的心可以更柔软、更调伏。如果你有工作也没关系,你可以去工作的,不是一定要叫你停下工作,也不是要你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这不是修行;是要将所听到的去思惟,所思惟的去修行,让心法结合,这样去修的。
住平等舍、知母及念恩都讲过,我们现在说报恩。众生对你恩泽那么大,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如果你感报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身体的话,你怎么去报人家的恩呢?而且若你只是像世间的人一样,对有恩于你的众生,渴了给水喝,饿了给食物吃,寒了给衣服穿,满足他的现实所需,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这不是报恩,这只是很短暂的利益而已。这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圆满报恩,以后也许还有反效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