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P2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當心中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魔障(障礙)不能得其便,不能擾害你,有這樣大的義利。

   有一個噶當派大德樸窮瓦的公案,他當時在西藏的樸窮專修菩提心法門。那一帶有很多非人、魔怪聚集,他們曾開會想要聯合起來傷害這位樸窮瓦大德。其中有位精靈就說:“傷害不了的,他爲我們一一修行,他是爲了成辦我們的義利而修行,修的是菩提心。我們怎麼可能傷害得了他呢?”另外的一個公案是有一個魔怪,很多當時的修行者都被他所傷害,只有一位行者無著賢論師(薩迦派的大德,《叁十七佛子行》的作者),因爲他是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佛子,所以傷不了他。

   事實上,你具有菩提心的話,所有其他的福報都不會被覆蓋或萎縮,它不會傷害任何的福報,只有增廣,而且五道十地功德也很容易圓滿。基于菩提心的力量,空性慧也很容易證得,很容易能夠徹悟空性(諸法實相),這有很多故事可以說明。若你沒有菩提心的力量做助伴,做爲資源,空性慧的産生是很難的。以前有位印度小乘有部的大德,雖然他的見是小乘的見,但是因爲發了菩提心,他的行是大乘菩薩行,所以證了空性,有這種說法。

   如果你已證得大乘資糧道中品,這個生起的菩提心是不會再衰微退轉了,但是如果是剛入大乘下品資糧道的話,菩提心還是會退失的。也就是說,當行者已經登到大乘中品資糧道的時候,由于菩提心的攝持,道谛功德一定會越來越增廣圓滿,不會退墮。但是即使你證得大乘中品資糧道,你還要能夠證得大乘加行道的忍位以上(加行道分四品,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附錄一),到忍位的時候才有把握不墮叁惡道。忍位以下的菩薩由于業力的關系,還會墮叁惡道),還是會害怕墮叁惡道的,大悲心投生的菩薩,即使是墮叁惡道也不害怕,那是由于他一心勇敢歡喜地想回入娑婆,再入生死度化衆生。就像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染的比喻,淤泥是很染著的,菩薩投生叁有生死,可是不染著叁有生死的過失。

   如果你心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你就成爲叁界六道所有如母有情的父母,是所有如母有情的依怙,也是一切六道如母有情的安樂之源,你是最大的福田,是衆生的最終皈依處。總之,這一切輪回涅槃二邊,任何安樂的獲得,都來自于菩提心。而成就衆生心中的善業、善根,只有依靠佛行事業來成辦。

   因爲善業的成辦,必須靠佛陀的一切種智當增上緣,講授教法,讓你可以去行善業。佛行事業只有兩個,其一是佛心中的功德,這是佛行事業(功德)的結果;另外一個,是衆生心中的功德、善根,這也是佛行事業的結果。《入中論》說:“聲聞、緣覺、菩薩由佛所出生。”在圓滿成佛之後,佛陀展示聲聞道與緣覺道的教法,使得緣覺及聲聞種姓的行者可以修學,最後成就他們的果位,所以說,聲聞、緣覺因佛而生。

   對佛陀成佛之因──“菩提心”禮拜,等于禮拜一切諸佛。倘若沒有菩提心的因,根本就不可能成就佛陀果位。但是如果沒有共下士道所說的叁途苦的出離心,以及中士道次所講的生死苦的出離心,那麼大悲心的生起是很困難。

   成佛之道可攝爲叁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菩提心與空正見是方便分和智慧分。大乘道必須以方便分和智慧分,互相不分離地去修學。這好比鳥需要展開雙翅才能飛過天空,菩提心與空正見必須一起展示,才能飛至彼岸。出離心是根本,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就生不起來,那空正見的見與行也都沒有辦法生起。

   曾經有一個人牙痛,另外的一個人以前沒痛過牙,就對病人說:“牙痛沒關系,牙齒只有骨頭而已,骨頭不會有感覺,不會痛的!”不久之後他自己也牙痛,才知道牙齒並非是沒感覺的骨頭,而且會讓他痛得哀號、呻吟、受不了。以前他說別人牙痛是骨頭痛,沒什麼關系,現在才知道原來牙痛是這麼的痛苦,才因此産生出悲心。我們聽過地獄的寒熱之苦、燒灼之苦、餓鬼的饑渴之苦,但是一般人像是不相信似的,如同看節目一樣,認爲只有一個文字相。不過菩薩是真的現修“我就是墮在地獄、餓鬼道中”,親自去體會那種真實的苦,親自嘗受饑渴、灼熱之苦,所以對衆生的苦才能夠真實體會。如果你能親自去蒙受體會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真實的去修,並且持續一直修,就會真實地生起願衆生離苦得樂,願一切衆生得到樂及樂因之心。因爲你知道衆生失去什麼快樂,得到什麼痛苦,那是很真實的,就像我之前的牙痛比喻一樣,于是就想如何令衆生遠離痛苦,你的大悲心也就真實的生起來了。

   噶當派的教法其特殊處,就如同一張四只腳的桌子,當你牽動一腳時,其他叁只腳會跟著動。比喻什麼呢?修菩提道次第的行者,應該將叁士道相關聯。當你修上士道時,雖然修的是上士道次,也要能同時引導或是牽動整個下士及中士道次;如果你修學中士道次,可以同時牽動或是涵蓋到上士及下士道次,這樣才是善巧的修法。至于修學次第,你不能只念高年級,而不念低年級,總要依序將之修完,串習後再依次修上去。

   講到菩提心的生起,其不共的因是增上心,即增上意樂。如果沒有增上心,菩提心沒有辦法生起。大悲心與增上心有些不一樣,什麼是大悲心?就是衆生的苦及苦因我要荷擔起來,我要將一切衆生從苦及苦因中救拔出來。而增上心是再進一步地,不但要荷擔,而且令虛空一切如母有情遠離痛苦及痛苦的因,是由我一個人親自來成辦,不假他人、不靠別人,稱之爲增上心。譬如說,當看到有人被水沖走的時候,我們會想,多麼希望那個人能夠趕快上岸,不要受痛苦,這種心二乘行者也有的。我要把他從水裏救上來,這是大悲心。然而決定說,就由我一個人去做,不假他手,這是增上心。要做生意與決定做生意,是不一樣的。

   大悲心生起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廣論》的說法,是從修知母、念恩、報恩、修悅意慈,進而修大慈心,接著再修大悲心。依照師長的口訣就不一樣,是先修大悲心,再修大慈心。總之,真正利他的心,是安立在大悲心及增上心之上,而大悲心生起的因,確實是知母、念恩、報恩以及悅意慈。

   利他是指什麼呢?是指成就,我之外的一切衆生,心中的無住涅槃果位。如果這樣的話,那所謂的慈心和悲心是不是利他,還得思辨一下,還有得辯論。不過我們安立慈心與悲心是利他的心思,之前要修知母、念恩及報恩。

   悅意慈是觀一切衆生都是最可悅愛的那種心態。爲了能成就悅意慈的修法,你必須觀衆生如母,了解衆生都曾當過你的母親,然後對之念恩。因爲觀衆生都是親眷,而親眷中最殊勝、最親的莫過于母親了,將母親當做你最親的親眷是有道理的,而且是與事實相符,所以修知母應該是合理的。如果你不這樣作觀,而基于貪心的理由,把一位不是對我很好的對象,來緣他的相修,那就是非理作意,變成貪心了。或者因爲母親對我不好,所以我以其他對我很好的人,例如以我貪戀的對象來修,這也許是貪心,而不是真正的內涵。

   至于爲什麼要修學住平等舍?我們知道世間的做法、心態,就是對于不喜歡、傷害你的安立爲敵人,然後啓發嗔心想傷害他;而對你有利益的人安立爲親友,生起貪心而想利益他、回饋他;對于不損害你也不利益你的中庸衆生,對他漠不關心。因爲這叁個角色的安立,所以安立叁種對待方式:守護眷屬、降伏敵人、對中庸衆生漠不關心,這是標准的世間做法,是錯誤的,而修住平等舍是要將這種做法完全遮止。如果可以真正基于住平等舍正理的安立而修學,就會摧破你降伏敵人的作爲;對于親友也不會那麼地貪著,一定要利益他、守護他;對中庸衆生也不會認爲與他沒有關系,因爲事實上你和他已經建立關系了。就是爲了這個緣故,所以我們修平等舍,“舍”是很大的關要。

   我們每個人都有《廣論》的書籍,也修學菩提道次第。做爲一個修學道次第的人;在邊學邊修的當下,對敵人的嗔恚心、傷害心要越來越減少;對親友親眷的貪著心也要越來越減少。能將動心中貪心之水,以及燃燒你心的嗔恚之火,應該越來越減少、越來越熄滅才正確。修學道次第的標志(效果),在于你心中煩惱越來越減少。否則《廣論》背得很熟,所緣境守護得很好,就這樣守護起所緣境修學,但是心中同時又致力于對敵人的嗔恚和損害、並對親友貪著守護,這是學東往西的做法,根本是法歸法、心歸心,那是不正確的。貪嗔癡叁毒是我們煩惱的根本,如果可以把貪嗔癡稍微調伏降低一下,那些根本的法才可能建立起來。所以當我們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的時候,應該邊修邊淨化自己內在的貪嗔癡,以做爲根基、基礎,然後往上修學;否則越學貪嗔癡越猛,煩惱越熾盛,那是我們最大的錯誤。如果你心想,有關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我錄音帶聽兩遍,也經過叁輪的研討班,因此生起我慢,我懂好多喔!貪嗔癡照舊,這就不值得了。

   什麼是修行?就是把耳朵聽到的東西,去思惟;把思惟到的東西在心中串習,讓它與心結合,以對治心中的問題。是將思惟到的法,用來同你的心結合在一起,讓你的心可以更柔軟、更調伏。如果你有工作也沒關系,你可以去工作的,不是一定要叫你停下工作,也不是要你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這不是修行;是要將所聽到的去思惟,所思惟的去修行,讓心法結合,這樣去修的。

   住平等舍、知母及念恩都講過,我們現在說報恩。衆生對你恩澤那麼大,現在是報恩的時候了。如果你感報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生,是叁惡道身體的話,你怎麼去報人家的恩呢?而且若你只是像世間的人一樣,對有恩于你的衆生,渴了給水喝,餓了給食物吃,寒了給衣服穿,滿足他的現實所需,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這不是報恩,這只是很短暫的利益而已。這也許並不是真正的圓滿報恩,以後也許還有反效果…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八講 因果七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