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能憶念衆生對我們的無量恩澤。
我們講過,知母、念恩,還有特別念恩,特別念恩是衆生不當我們的母親時,仍然是恩澤無邊的。那麼知母、念恩、特別念恩之上,應該再修衆生是最可悅愛的,要有衆生是你最親愛的、是你的最愛的這種心態。
【問:“是否要先修報恩,再修悅意慈。”】
是沒有錯,但是要能夠真正報恩,必須先觀衆生是你的最愛(不是愛情的愛)。悅意慈是順便修的,當然之前要先報恩沒有錯。基于知恩,還有報恩,你要同時修悅意慈,才能加強報恩的證量。
先修舍(216頁第1行),這是看到衆生與你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皆要樂不要苦,以及說,無始以來沒有一個衆生不曾當過你的眷屬、不曾當過你的母親。依著這理由而遮止目前對衆生,因爲有所謂的“怨親中庸”,而有的親疏愛憎的心態;並生起最可悅愛的心,認爲衆生都是最可愛的。
接著(216頁第2段)“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去修慈,“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于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就是說:“所說慈者,謂于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舍,息滅貪嗔不平惡澀(將貪、嗔、厭憎、愛憎去除),如調善田(把田地整平)。次以見爲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爲切要。此中有叁,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如本地分引經說雲(這是佛說的),“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于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爲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阿阇黎),若余尊重,若等尊重。””也就是說,衆生不僅當過你母親,而且父母兄姊都當過。
如果你不能相信衆生都曾做過你母親,而且是做過無數次的母親,那你要先證成有情的投生是無始無窮盡的。爲了要讓你能夠成辦知母,你必須先基于《釋量論》的正理,去證成有無窮的前生後世。
《釋量論》提出很多點,其中比較真確的一點是“心識之流與智力續流不斷,是沒有邊際的。”比如說,投生的衆生其剛結生的第一刹那心識,不是來自于父母親,而是來自于中陰身。而中陰身的心識則來自于前面的死有;死有來自于前世的心識;如此地一直往前推,就會了解,既然有前世就有前前世,心識就是這樣子的續流。而智力也是來自于前面智力的續流,以近取因而有的。所以,一直往前推,衆生就有無窮的前世,也就有無窮的後世。基于衆生本身的智力、心識之流是無窮盡的,因此它有無窮盡的推演。來自前面的因,導致後面的果,因此安立你有無窮的前生後世,是以輪回無始無終,所以衆生的量也是無邊的。如果你是胎生,曆經一百次胎生,你就有一百位母親。無始以來,你當過無窮數的胎生,所以也就有無窮數的母親,這是決定的,以此方式去修知母。換句話說,從前生後世的安立之上,去知道你有無窮世,從無窮世之上,知道你有無窮世的母親,所以衆生都當過你的母親,這樣去觀想。
““長夜于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爲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複非僅昔曾爲母,于未來世亦當爲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于爲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216頁最後1行),所以從角色的認定産生念恩的功德,念恩就可以生起來。假如知母的證量生不起來,念恩等其他的法行就沒有所依處。
“二修念恩者”(217頁第2段),首先先緣現世的母親,明現今世母親的相;其次多方思惟,不只現在,從無始生死以來,衆生當過我母親的數目已經不可計數;並且爲我母親之時,對于凡是對我有損害的,悉皆救護,對我的一切利樂,悉皆成辦。“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産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總之,母親把所賺得的一切,把自己舍不得用的,在你寒時、饑渴時,先施予你。“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甯具自死,較其子病甯肯自病,較其子苦甯肯自苦,出于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于父等諸余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于中人(中庸衆生)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親心)母親的心),則于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就是之前所提的修平等舍,當你把怨敵不觀爲怨敵,也不執著爲可嗔之處,這樣平等地修知母,就能很容易修怨敵如母。“若于怨敵起同(知)母(的)心,次(這可以推廣)于十方一切有情,(于)知母爲先,漸(漸增)廣(而)修習。”
“叁修報恩”因爲我們一直在生死流轉,所以彼此不能相識。其實,所有的衆生以及今生有恩的母親,都是我的有恩父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如果舍棄他們而只思慮自求解脫,實在太沒有慚愧心了。(219頁第3行)“如是若見爲母衆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像盲目一樣)又無真實善友引導(沒有導盲之人),一一刹那造作惡行,如步嗔蹶(跌倒)。總于生死(生死輪回中),別于惡趣奔馳懸險(母親輪回在叁惡道苦當中),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是說母親因無明障蔽,眼睛瞎了,又爲煩惱魔撓動,無法自主,心中郁悶、不快樂,又沒有善知識引導,結果像瘋子一樣,到處亂跑,跑了又跌,跌了爬起來又跑,就這樣跑向叁途的險崖,快掉下去了,此時如果當兒子的你不去救她,怎麼可以呢!又比如說,當一位瘋子拿著劍向你揮動、亂砍,因爲你明白他是沒有自主之力的,所以你不會也一樣的,拿著刀向他砍過去,你會原諒他而救他。所以當衆生沒有慧眼,爲無明所自在,而刹那刹那的造諸惡業,趨往叁惡道輪回的懸崖時,要趕快去救他,不可以不管的。母親瞎了眼睛,心中不快樂,一步一跌地往懸崖去,眼看著她走近,快要掉下去了,孩子卻在旁邊安樂住,這是個壞孩子吧!這時候母親一定會寄望孩子的救助,孩子也有責任去濟助母親的。“拔出生死而報其恩。”所有的如母有情,都是爲無明所蒙蔽而瞎了眼,不知道何去何從。你應該把如母有情從叁惡道與輪回中救度出來,以報他們的恩澤,而你應該如何報恩呢?應該讓她離苦得樂。現在她有什麼快樂呢?有漏的快樂都沒有了,更何況無漏的快樂呢?她只有受苦而已,眼看著她受苦,你怎麼可以放著不管。
“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就是以失去快樂的衆生爲你的所緣境,去修慈)。行相者,謂念雲何令遇安樂(念如何讓他們遇到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219頁第2段) 這是四無量心的修法。修慈心的勝利、功德是什麼?(第3行)“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佛陀)常時供養,其福尤大。”與財物供養功德相比較,修慈心的功德更是大。怎麼修?(220頁第5行)“修慈次第先于親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習。修習道理,如于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解惑篇】
問:修菩提心要口傳嗎?
答:若你得到《廣論》或是得到皈依發心偈的口傳,你就得到菩提心的口傳了。他念,你聽到了,就是得到菩提心的口傳。口傳就是師長整本書給你聽。可是口傳者要有傳承,他上面要有師長口傳給他,他再口傳給你,否則他念給你聽也不算。
問:什麼是修知母的證量?證量什麼時候生起?具量的知母其量如何?是不是要緣所有的有情?還是一個就好?
答:什麼是量?不用這樣去想。只要是看到一個衆生,你就當他曾是你具恩的母親。像阿底峽尊者聽到驢子在叫,就想起:“啊!我的媽媽在叫!”。“你當過我的母親”的這種心態要有。但是要生起知母的證量是很困難的,不信你去試試看。爲什麼?因爲一開始你就沒辦法生起平等舍,你還有不平等的心態對待衆生。如果你可以對衆生平等看待的話,知母就容易了。
問:在菜市場,看到活生生的魚就是你母親,可是沒能力救,心中很沈又無可奈何,該怎麼辦?
答:不管你有沒有能力救,如果你能真正對眼前的衆生生起知母,生起大悲心是很容易的。
問:眼看他是我的母親,可是沒辦法救,那不是很悲傷嗎?
答:那佛也很悲傷才對,因爲地獄有很多衆生,佛也救不了。修知母主要是修行者本身知母量的圓滿,倒不是要做什麼。修忍辱也是一樣,只要你心中不生起嗔恚的心,稱爲忍辱的圓滿。不是說讓每個衆生都不嗔恚,不是每個衆生都能忍辱才叫忍辱的圓滿。就像大地遍滿荊棘,你不可能把每一寸大地都蓋滿護皮讓你走過去,你只要自己穿雙硬的鞋子,不管走到哪裏去,荊棘刺不到你,這是比喻忍辱度的圓滿。不是說讓每個衆生不生氣,或是讓每個衆生修忍辱,才是你的忍辱度圓滿,而是自己先圓滿。你不可能讓外面的每一個人都不生嗔心,就如同你不可能讓每一寸充滿荊棘的大地,都覆滿皮革一樣,你先穿鞋子吧!先把忍辱度圓滿!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你修知母是能觀待每一個衆生是你母親,然後圓滿你的大悲心、菩提心。倒不是讓你有能力去救護每個悲苦衆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可以這樣的話,佛早就圓滿了,…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七講 修菩提心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