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P3

  ..续本文上一页,也能忆念众生对我们的无量恩泽。

   我们讲过,知母、念恩,还有特别念恩,特别念恩是众生不当我们的母亲时,仍然是恩泽无边的。那么知母、念恩、特别念恩之上,应该再修众生是最可悦爱的,要有众生是你最亲爱的、是你的最爱的这种心态。

   【问:“是否要先修报恩,再修悦意慈。”】

   是没有错,但是要能够真正报恩,必须先观众生是你的最爱(不是爱情的爱)。悦意慈是顺便修的,当然之前要先报恩没有错。基于知恩,还有报恩,你要同时修悦意慈,才能加强报恩的证量。

   先修舍(216页第1行),这是看到众生与你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皆要乐不要苦,以及说,无始以来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当过你的眷属、不曾当过你的母亲。依着这理由而遮止目前对众生,因为有所谓的“怨亲中庸”,而有的亲疏爱憎的心态;并生起最可悦爱的心,认为众生都是最可爱的。

   接着(216页第2段)“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去修慈,“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薰习,次应修悲。”就是说:“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嗔不平恶涩(将贪、嗔、厌憎、爱憎去除),如调善田(把田地整平)。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如本地分引经说云(这是佛说的),“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阿阇黎),若余尊重,若等尊重。””也就是说,众生不仅当过你母亲,而且父母兄姊都当过。

   如果你不能相信众生都曾做过你母亲,而且是做过无数次的母亲,那你要先证成有情的投生是无始无穷尽的。为了要让你能够成办知母,你必须先基于《释量论》的正理,去证成有无穷的前生后世。

   《释量论》提出很多点,其中比较真确的一点是“心识之流与智力续流不断,是没有边际的。”比如说,投生的众生其刚结生的第一刹那心识,不是来自于父母亲,而是来自于中阴身。而中阴身的心识则来自于前面的死有;死有来自于前世的心识;如此地一直往前推,就会了解,既然有前世就有前前世,心识就是这样子的续流。而智力也是来自于前面智力的续流,以近取因而有的。所以,一直往前推,众生就有无穷的前世,也就有无穷的后世。基于众生本身的智力、心识之流是无穷尽的,因此它有无穷尽的推演。来自前面的因,导致后面的果,因此安立你有无穷的前生后世,是以轮回无始无终,所以众生的量也是无边的。如果你是胎生,历经一百次胎生,你就有一百位母亲。无始以来,你当过无穷数的胎生,所以也就有无穷数的母亲,这是决定的,以此方式去修知母。换句话说,从前生后世的安立之上,去知道你有无穷世,从无穷世之上,知道你有无穷世的母亲,所以众生都当过你的母亲,这样去观想。

   ““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216页最后1行),所以从角色的认定产生念恩的功德,念恩就可以生起来。假如知母的证量生不起来,念恩等其他的法行就没有所依处。

   “二修念恩者”(217页第2段),首先先缘现世的母亲,明现今世母亲的相;其次多方思惟,不只现在,从无始生死以来,众生当过我母亲的数目已经不可计数;并且为我母亲之时,对于凡是对我有损害的,悉皆救护,对我的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总之,母亲把所赚得的一切,把自己舍不得用的,在你寒时、饥渴时,先施予你。“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具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中庸众生)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母亲的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就是之前所提的修平等舍,当你把怨敌不观为怨敌,也不执着为可嗔之处,这样平等地修知母,就能很容易修怨敌如母。“若于怨敌起同(知)母(的)心,次(这可以推广)于十方一切有情,(于)知母为先,渐(渐增)广(而)修习。”

   “三修报恩”因为我们一直在生死流转,所以彼此不能相识。其实,所有的众生以及今生有恩的母亲,都是我的有恩父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如果舍弃他们而只思虑自求解脱,实在太没有惭愧心了。(219页第3行)“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像盲目一样)又无真实善友引导(没有导盲之人),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嗔蹶(跌倒)。总于生死(生死轮回中),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亲轮回在三恶道苦当中),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是说母亲因无明障蔽,眼睛瞎了,又为烦恼魔挠动,无法自主,心中郁闷、不快乐,又没有善知识引导,结果像疯子一样,到处乱跑,跑了又跌,跌了爬起来又跑,就这样跑向三途的险崖,快掉下去了,此时如果当儿子的你不去救她,怎么可以呢!又比如说,当一位疯子拿着剑向你挥动、乱砍,因为你明白他是没有自主之力的,所以你不会也一样的,拿着刀向他砍过去,你会原谅他而救他。所以当众生没有慧眼,为无明所自在,而刹那刹那的造诸恶业,趋往三恶道轮回的悬崖时,要赶快去救他,不可以不管的。母亲瞎了眼睛,心中不快乐,一步一跌地往悬崖去,眼看着她走近,快要掉下去了,孩子却在旁边安乐住,这是个坏孩子吧!这时候母亲一定会寄望孩子的救助,孩子也有责任去济助母亲的。“拔出生死而报其恩。”所有的如母有情,都是为无明所蒙蔽而瞎了眼,不知道何去何从。你应该把如母有情从三恶道与轮回中救度出来,以报他们的恩泽,而你应该如何报恩呢?应该让她离苦得乐。现在她有什么快乐呢?有漏的快乐都没有了,更何况无漏的快乐呢?她只有受苦而已,眼看着她受苦,你怎么可以放着不管。

   “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就是以失去快乐的众生为你的所缘境,去修慈)。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念如何让他们遇到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219页第2段) 这是四无量心的修法。修慈心的胜利、功德是什么?(第3行)“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佛陀)常时供养,其福尤大。”与财物供养功德相比较,修慈心的功德更是大。怎么修?(220页第5行)“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解惑篇】

   问:修菩提心要口传吗?

   答:若你得到《广论》或是得到皈依发心偈的口传,你就得到菩提心的口传了。他念,你听到了,就是得到菩提心的口传。口传就是师长整本书给你听。可是口传者要有传承,他上面要有师长口传给他,他再口传给你,否则他念给你听也不算。

   问:什么是修知母的证量?证量什么时候生起?具量的知母其量如何?是不是要缘所有的有情?还是一个就好?

   答:什么是量?不用这样去想。只要是看到一个众生,你就当他曾是你具恩的母亲。像阿底峡尊者听到驴子在叫,就想起:“啊!我的妈妈在叫!”。“你当过我的母亲”的这种心态要有。但是要生起知母的证量是很困难的,不信你去试试看。为什么?因为一开始你就没办法生起平等舍,你还有不平等的心态对待众生。如果你可以对众生平等看待的话,知母就容易了。

   问:在菜市场,看到活生生的鱼就是你母亲,可是没能力救,心中很沉又无可奈何,该怎么办?

   答: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救,如果你能真正对眼前的众生生起知母,生起大悲心是很容易的。

   问:眼看他是我的母亲,可是没办法救,那不是很悲伤吗?

   答:那佛也很悲伤才对,因为地狱有很多众生,佛也救不了。修知母主要是修行者本身知母量的圆满,倒不是要做什么。修忍辱也是一样,只要你心中不生起嗔恚的心,称为忍辱的圆满。不是说让每个众生都不嗔恚,不是每个众生都能忍辱才叫忍辱的圆满。就像大地遍满荆棘,你不可能把每一寸大地都盖满护皮让你走过去,你只要自己穿双硬的鞋子,不管走到哪里去,荆棘刺不到你,这是比喻忍辱度的圆满。不是说让每个众生不生气,或是让每个众生修忍辱,才是你的忍辱度圆满,而是自己先圆满。你不可能让外面的每一个人都不生嗔心,就如同你不可能让每一寸充满荆棘的大地,都覆满皮革一样,你先穿鞋子吧!先把忍辱度圆满!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你修知母是能观待每一个众生是你母亲,然后圆满你的大悲心、菩提心。倒不是让你有能力去救护每个悲苦众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可以这样的话,佛早就圆满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