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利地繼續修學。在正式修道當中。因爲大悲心的關系,不會在乎自己的苦樂,完全一心純然地想利他,也因此,福德資糧得以易于迅速成辦圓滿。如此恒常地修學大悲心,最終,無疑的能夠成就圓滿二利的佛陀果位。《入中論》說:“中重要猶如水分、陽光、肥料一樣。”因此諸佛教法的根本在于大悲心。

   大悲心“後重要”怎麼說呢?成佛之後,雖然佛陀有能力像二乘行者一樣,安住于寂滅之樂。但是因爲大悲心的驅使,讓他沒有時間去品嘗寂滅之樂,而會日夜無間的垂顧衆生的痛苦,然後勇悍地救度衆生。他會住世間利益有情,直至衆生界、輪回界盡之際。

   “第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213頁第5行)一般說來,只要你不斷地去思惟痛苦,你是可以從自己的痛苦去推斷衆生的痛苦。然而你真的要對衆生的痛苦有非常堅固、猛利、恒常的思惟,就必須先修學悅意慈(慈心)。要生起悅意慈之前,應先修平等舍。若不如此,則只會對親眷的痛苦無法忍受,而對怨敵的痛苦覺得很歡喜,對非親友非怨敵的中庸衆生的痛苦感覺不關痛癢。因爲你只會對你親眷的痛苦不能忍受,所以必須設法安立所有衆生爲你最好的親眷。而最好、最超勝的親眷莫過于母親,所以要修知母。由 一、知母之上,二、念恩,叁、報恩而修學 四、悅意慈,這四個就是大悲心的因。

   然而如果你只是在知道衆生是母親的概念,直接修知母的話,那個量是生不起來的,必須要用善巧的方法來修學。一般而言,菩提道次第教授裏,最難生起的證量有兩個:在前面是依師之理的“觀師如佛”;以及在大乘道的“六道有情父母觀”,六道衆生都是母親,就是六道衆生都曾當過你的母親。《經集》中佛陀講說:“首先要修衆生平等,對所有衆生修平等住之後,修衆生是你的最好親眷(如母)。”由于我們心中一直修學親疏愛憎,貪嗔的心太強了,所以要修平等舍實在是太難了。當遇到利益于我們的時候,我們所生起的貪心之水蕩漾無邊,反之,若遇到對我們有損害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嗔恨之火則又燃遍天際。如果這樣的話,那一點都沒有菩提心的法味,知母的證量也沒有一點味道了!因此要想真正修學而得到知母的證量,一定要先修學好中士道次所說的六苦中的無定過患。想遮止我們心中的貪嗔,一定要先好好地修學怨親無定,把我們粗分的親疏愛憎的心遮止,在這之上才能夠住平等舍中。就像整地一樣,先把平等舍的地整平之後,才能夠播種子,再灌澆以慈心的水潤澤大悲心,大悲心的種子才能夠長出苗芽。

   要如何正行修遠離親疏愛憎的平等舍呢?先把叁個境在眼前明現(明白顯現):首先明現你一刻也不能分離,非常照顧你、呵護你,好到啓發你最強烈貪著心的那個親眷;第二個是那個損害你,讓你嗔恨到極點、一刻都見不得的敵人,在你眼前明現;第叁個既不利益你,也不損害你,他在你心中是不嗔不貪的一個中庸衆生。這叁個你所謂的第一流的怨、親,還有第一流的中庸角色衆生在你眼前明現。

   基于這個人傷害了你,所以你安立他爲怨敵。可是這樣一個傷害你的敵人,他會生生世世都傷害你,都一直是你的敵人嗎?這是值得懷疑的。不僅如此,現在是敵人,也許以後會是親人,轉怨成親,這是可能的。對于一個以前曾經利益過你,對你施恩無量的人,未來也可能會變爲你的怨敵,他可能曾經當過、或將成爲你心裏中庸衆生角色的人,而僅只是一時一地,你就完全把他視爲敵人,恨恚無邊,這怎麼有道理呢?如果仔細想想,根本沒有理由對眼前所謂的敵人起嗔恚,因爲無始以來,他已曾經利益過你無數次,也曾當過你的中庸衆生。而和你沒有什麼關系的人,未來也將變爲你的親友、親眷,都將會利益你;你卻以今世短暫的理由當他是敵人,發起嗔恚心,這沒什麼道理的。如果你能這樣修的話,就會遮止對他的嗔恚。

   一個連一刻都讓你不能分離,令你愛戀無邊,想與他合爲一體的那個親友,只不過是他曾短暫地對你施恩、利益你,所以你安立他是你的親友而貪愛他。但是無始以來他一直是你的親眷嗎?一直是這樣一個利益你的人嗎?以後也一直會是一個利益你的人嗎?以爲親眷一直是親眷,歡喜一直是歡喜,不會有改變,這是錯亂的心識。如果怨敵一直是怨敵,親友一直是親友的話,以佛陀一切種智應該看得到才對,他沒有看到這一點、沒有說怨敵一直是怨敵,他反倒是說怨親無定。事實上,無始以來在輪回生死裏,怨敵變爲親友,親友變爲怨敵,然後又變爲中庸,互相變來變去。他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利益你的親友,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如一個例子所說的:“懷中抱的是你的仇人,踢的狗是你的媽媽,用父親投胎的魚喂媽媽投胎的狗,而且踢它。”就沒有道理了。一個現在對你那麼好的親眷,以前不知已經砍殺你多少次了,未來也將損害你,會帶給你很大的痛苦,這是一定的。如果親眷就是親眷,怨敵就是怨敵的話,中士道次輪回六苦裏的“怨親無定過患”就不用講,不要修了,因爲根本就不會有這個苦可修了。

   經典中說“怨親無定”,我們卻說怨親是一定的,這不是錯誤嗎?“怨親一定”是錯誤的見解。在修平等舍時,當知親友不會絕對一直是親友,以此摧滅對親眷的貪心;又由于敵人不會一直是敵人,所以可以摧滅對怨敵的嗔心。這個眼前非怨非親的中庸衆生,我認爲與他根本沒有關系,或是不理他,也是不應該的。爲什麼呢?因爲他也曾經無數次爲我的怨敵和親友。針對安立爲怨敵、親友、中庸衆生這叁個角色,我們心生貪、嗔、癡,還有不貪、不嗔是我們的錯誤,這只是凡夫的一個看法,是我們內心由煩惱鼓動的看法罷了。在佛的眼中看起來,所謂的怨敵、親友、中庸都是平等一致的。如果怨敵真的一直是怨敵,親友一直是親友的話,因爲佛陀有一切種智,應該看得到,而對衆生有親疏愛憎才對,但事實上佛陀沒有親疏愛憎。

   就像田地整平之後沒有砂礫、石頭,一樣的,思惟怨敵、親友、中庸叁個都平等一致。也像凹凸不平的木板,木匠用刨刀將它刨平一樣,把怨親中庸叁個角色平等一致的去看待。桌子也一樣,什麼時候都是平衡的站立著。心中要修平等舍,平等舍是在心上,不是在外界。你對叁個角色:怨敵、親友及中庸,心裏不要有貪嗔癡,不要有那種親疏愛憎的覺受。把那叁個角色基于正理的安立,去修平等舍。這樣的作法是可以調伏貪嗔癡,只是調伏,不是根斷貪嗔癡。

   中士道次所說的:“遠離親疏愛憎,然後怨親無定。”這個沒有好好修的話,上士道次的知母、大悲心及發菩提心,是沒有辦法生起來的。因此一定要好好修學怨親平等。怎麼修?就是思惟能讓你發起嗔恚心的一個怨敵,他不會一直是你的怨敵的,對你來講,他依次做過叁種角色:怨敵、親友和中庸。又這位你現在一直視爲是你親友、對你有好處的這位衆生,他也曾經對你做過叁種角色,就是親友、怨敵及中庸。中庸衆生也是如此,他也曾經對你做過這叁種角色。所以這怨親及中庸叁種角色,對你來說其實都平等一致的,他們對你都做過這叁種角色,所以是平等的,這是一點。再來就是,從你的心來看,你的心對他們叁位也是一樣的:對親友來說,你也曾經以此叁個心來對他;對怨敵也曾經以此叁個心來對他;對中庸也曾經以此叁個心來對他。所以由此看來,叁位平等;從他們那邊看,對你來說也是平等,這樣就整平了。如此就把貪嗔癡現行遮止,然後住于平等舍中。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而又祈願親眷離苦及苦因!祈願怨敵得苦吧! 這樣是沒有大乘的法味。

   有一個學處說:“莫候險道”,即不要等候在險道上。等候險道是說,等候敵人要給他好看,希望他痛苦,這是不對的。修心法門要“莫候險道”,不應該希望給敵人顔色看,或希望他倒楣或痛苦,那種心態要不得,是修心法門的行者所要去除的。中士道次的時候,說到一切輪回痛苦來自于苦因,苦因主要是煩惱,所以首先要對治煩惱。如果不能夠真正的對治、摧滅煩惱,貪念生起的時候,會把你引到惡趣去;生起嗔的時候,會把你引到叁途苦去;生起癡的時候,會引導你入輪回,流轉生死,受苦無邊。爲這緣故,必須認真思惟煩惱,然後認識它,並予以對治,這是整個修學佛法的一個根本。如果不能夠對一切有情産生平等舍的心,那要修六道父母觀是太難了;反過來說,如果可以修舍住的話,修衆生如母就很容易了。如果可以這樣的話,就是修學大乘菩提心最好的善巧方便了。

   菩提心很珍貴,每個人好象也都閉著眼睛,修得很認真的樣子,可是根本沒有修前面所提的舍住,哪會有菩提心的影子呢?如果能夠真實的修學,並生起最初的平等舍,那知母、念恩、報恩、大悲心、菩提心的修學並不很困難。以前我在柯磐寺講經的時候,講到知母時,我說衆生如母,衆生均曾當過我母親。有學員說:“知母不好,母親對我太壞了,虐待我,我要修知父。“這表示他不知道平等舍,沒有好好修平等舍才會說知母不好。如果真的要慎重細心的修法,請大家首先修平等舍,怨親中庸平等。生起平等舍之後,對衆生的心就平等了,修知母、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都是很容易的。我們的情形是怎樣的呢?事實上,自己心不平等,且一直都沈溺在這裏頭,卻不承認,又急著去受菩薩戒,這一點我們要好好想一想。面對怨敵一直修嗔恚,對可愛的衆生一直修貪心,或對你的親眷修知母,這樣菩提心是生不起來的,再怎麼修也修不起來。阿底峽尊者聽到衆生的聲音,就想是媽媽的聲音;當狗在哀叫的時候,就想到是媽媽在哀叫。我們看衆生哀叫就好象看電視節目一樣,看他呻吟罷了,不會覺得他是我母親。總之,道次第是很重要的,而菩提心的修學是一個很大的關要,請大家不要只是嘴巴常常講菩提心,卻不去修;不修的話,就不會有…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