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P4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

  【解惑篇】

   問:既然衆生是平等的,都曾平等地對我扮過叁個角色的話,那平等就好了,我都一律平等地不要管,反正利益我、傷害我、對我不利不傷害都一樣,爲什麼還要成就他們的義利呢?

   答:不是這樣子的,修舍主要是爲了能夠遮止貪嗔癡,倒不是遠離親疏愛憎的舍能引導出大慈及大悲。你要先再進一步的念衆生恩,才來修知母。你沒有念恩才會想說,反正一樣平等嘛,所以可以一起平等的不去管。如果是這樣都不要管的話,阿羅漢聖者早就成佛了才對,他們都平等舍了,但是他們沒成佛啊! 所以這樣是錯的。不要說他們只有遮耶,他們已經斷除親疏愛憎了,爲什麼他們沒成佛呢?

   基于要遮止自己心中的親疏愛憎,所以對衆生的看待方式要一致平等。要怎麼平等呢?就是現在你對怨敵又遠又疏,不管他;又親又近的是親友;還有對中庸感覺不相幹等的這些心情要去除,要平等的對待他們,這是這個“舍”的意義,遮止心中的貪嗔癡吧!

   問:“自他平等”與“怨親無定”是否一樣呢?

   答:不一樣,怨親無定是比較下的,是爲了遮止你心中的貪嗔癡。自他平等是你要修學知母、念恩、報恩,特別在念恩之後,才能産生自他平等,才有這種證量,這不容易的。自他是平等的,你和我是平等的,這個不一樣。中士道次所說的怨親無定,怨親平等,是講對你來說,衆生成爲你的怨敵、親友和中庸叁個角色,都曾是一樣的多次。當你看到敵人的時候不需要嗔恚,看到親友的時候不需要貪心,看到中庸的時候不需要不管他。你要以心裏沒有親疏愛憎的心態去平等看待他,因爲他對你來說是平等的,所以你看待他的方式是平等的,這是爲了遮止粗分的貪嗔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平等舍。這樣的平等舍是知母的前行,是修知母的前行法。因爲如果你不能真正的修學怨親平等的話,當你修知母的時候,會變成只知親友是你的母親,不會有別的衆生也曾是你母親的想法,因爲他是敵人,怎麼會是我母親呢?他一直對我很壞啊! 和我沒有關系啊! 你就不會想到他是你的母親,所以知母也就生不起來。

   問:要對治煩惱,先要了解煩惱的行相。但是煩惱的行相很多又很微細,像粗的貪嗔癡,再細一點的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等等。就我們初機學佛人來講,看煩惱都是很籠統的一個概念。比方我們起了一個負面的情緒,沒有辦法去細細的了解它到底是哪一種煩惱。我們到底要把煩惱認識得多麼細、多麼清楚,才有辦法去對治它?

   答:去看鏡子吧! 看你自己的臉孔,就知道有煩惱了。生氣的時候,鏡子裏,你的臉孔是紅色的,青筋浮暴,嘴巴嘟著,那就是煩惱、就是嗔恚。對可愛境生起貪心的時候,好象一刻都不離,愛見不舍,那就是貪心的樣子。粗分的煩惱從外在的表情、樣子可以看出來,細分的煩惱是看不出來的。不丹的一位喇嘛說:“生起貪心的時候,臉孔是紅色的;生起嗔心的時候,臉孔是黑色的。”這樣就看出來了。紅黑兩種臉孔是不是可以看出貪嗔?不知道,不過有這種說法。

   問:那內心的行相呢?

   答:我不是說過嗎?要認識心中的煩惱行相很不容易,除非你本身對整個內涵有些修學的基礎。在修心法門的時候,我講過有叁難要認識:第一個是要認識煩惱的生起很困難;第二個,即使認識,對治困難;第叁個,即使對治了,要斷煩惱的根很困難。對自己的問題,要認識、覺察、對治、根斷才有辦法。你心中生起信心時,你知道嗎?對佛法的信解知道嗎?對嗔恚生起來的時候知道嗎?

   問:煩惱要看到多細?

   答:你恒常地觀察吧! 一直觀察。你可能沒有時間觀察它耶!奔恭甲格西是這樣修的,當心生起一念惡心,馬上畫條黑線;生起善心的時候,畫條白線。開始的時候黑線比較多,慢慢修治、調伏之後,黑線比較少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觀察時間?如果有時間,可以觀察煩惱怎麼生起來。你的心是寂靜?還是不寂靜?知道煩惱相的生起,你就用心看它。你根本沒時間看啊! 有時間看就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有時間去看我的心是生善心?還是惡心嗎?根本沒時間耶!真的沒時間。但不看的話,就沒辦法了。內心的寂靜、不寂靜是要觀照的,一定要深細觀照,沈靜下來觀照才有辦法知道。從外面的外相可以知道你是粗分煩惱現起,這除了自己觀照之處,是無法倚重他人的。外面的衣服可以別人做給你穿,心上蓋著什麼東西,只有自己看得到。

   問:有很多的煩惱,不是緣外境而産生的,而是不由自覺而生的。前面講對治的方法,如持咒、禮忏,煩惱也是同樣的對治方式嗎?

   答:最好的對治法還是正知正念。你要先覺察,正知念力要很強,能夠訓練自己的正念力去守護是很需要的。有叁個:正知力、正念力,還有戒慎。《入行論》第五品專講正知、正念,還有戒慎,刻意講護正知。要有警戒心,這個心生起來了沒有?一直看著它,心存警戒,才有辦法。沒有警戒力就太難了。

   問:在禅修的時候,其他的師長提到說讓心念停留在無念的情況下,那就沒有所謂的善與惡。

   答:這樣智力會越來越愚笨,越來越鈍喔!你都不作意,心都無所緣,頭腦會越來越鈍。短暫來說,會很舒服,有很安樂的感受,好象煩惱沒有了,事實上這只是暫時把善心及惡心遮止了,無所緣。這樣表面上是很好的,遮止了惡的心,也遮止了善的心,就像黑狗白狗都咬人一樣的,心沒有任何所緣,所以無所住,這種說法是堪布和尚的說法,不過當今有人這樣修。在心眼很狹隘、很焦躁的時候,短暫的修這個無所緣,令心無所住,會有短暫的舒服。但這樣修沒有什麼功德,你的根器會越來越鈍,理解力會越來越鈍。與其這樣修,一般來說,還有五停心觀,不是嗎?貪欲的對治力是不淨觀,嗔恚的對治力是慈心觀等等。比如密乘的話,已經灌過頂的人,倒不如修叁種相應法,自現本尊了,所以任何所想的,包括貪嗔癡,都是本尊心的功德,這樣煩惱怎麼會生得起來呢?如果這樣的話,你根本不須額外添加什麼法來修行,你想自己是本尊身,任何所思惟的煩惱都是本尊心的話,你不可能生煩惱的,煩惱自然就慢慢沒有了。真的,說起來,灌過頂之後,修本尊法,自現本尊之上,叁種相應法不會忘記,特別是本尊心的功德,任何所想的都是本尊心功德,包括貪嗔癡,你這樣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對治煩惱,它慢慢就滅除了。

   問:這哪是那麼容易?

   答:這是最容易的了,這比前面更容易。

   問:禅宗裏面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指的是什麼?

   答:無所住如果是指不住于二我相(人我及法我)及不住于戲論相,則無所住是對的。如果無論什麼都無所住的話,則是錯誤的。如果無所住是無所緣,就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是錯誤的。主要是于什麼無所住呢?如果你能夠于戲論與邊見無所住的話,你要證空性了。如果無所住把你的心也遮了,心也沒有了。可能是無所緣叁摩地,就是都無任何所緣,能緣的心也沒有,所緣的境也沒有,那能修的是誰啊! 很多人這樣修都混淆了。有人不住于戲論與邊見,離開一切戲論邊,相都離開了,就無所住,這樣修空性是對的。如果說什麼都無所住,根本沒有一個空性的理則,那無所住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且這既不是修什麼勝觀,也不是修止,因爲修止一定要有所緣。

   問:修止一定要有所緣,那毫不作意,都無所緣的話,不也是一個所緣嗎?

   答:禅行者修這樣無所緣的很多。日本的禅宗,這樣修無所住的。還有無色界衆生也是這樣修的,他無所緣,所以投生無色界去了,這不是出叁界之道。等持觀法如虛空,修初發心的時候,那又另當別論。

   你無所住的話,都不作意,對任何境界都無所緣,沒有緣念,沒有安住。當然你可以遮止現行煩惱,可是同時你也遮破大悲心,如此一來,菩提心的福報功德,都沒辦法修了。因爲善惡都被遮了,無善無惡,非善非惡。

   無所緣有兩種情況:一是都無所住,不要有所緣境,無分別;二是無二相離戲論,是基于空性的道理來修學,這才是正確的。

   問:非善非惡是不是空性?

   答:爲什麼是空性?這不是空性,非善非惡是說,遮破了能生起善業的心、能生起惡業的心,包括證空性的心、善業的心,智慧的心是善業的心吧?都遮了,這樣怎麼證空性?如果非善非惡的話,則連證空性的心都遮破了,那怎麼證空性呢?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