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

   當下我們已經得到圓滿的順緣,獲得無不具足的暇滿人身,此時應該爲一切衆生的義利,發起要成佛的菩提心。爲了要圓滿菩提心,所以要修持。若要修持必須先思惟,思惟之前必須先聽聞。就請以這種動機來聽聞這場正法,所聽受的教法是菩提道次第教授。

   菩提道次第教授引導分四個門徑:“甲一、爲顯示其法根源清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叁、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以及“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第四個門徑是“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項,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的道理”以及“乙二、依止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

   關于道的根本在親近善知識的道理,這點相當重要。依止一位師長不應該草率的依止,應該先很慎重地觀察。觀察後,決定依止了,要像善財童子依止彌勒菩薩,及常啼菩薩依止法聖論師一樣的,以意樂(淨信爲本、念恩生敬)、加行(內外財供、身口給侍、如教修行)好好去依止。並且要恒常依止,直至成佛,不能放舍。一旦依止,不管師長做什麼事,要觀師長的所作所爲都是十全十美。

   基于暇滿人身的思惟,由憶念“念死無常”,再思惟“叁惡道的痛苦”,進而因畏懼叁惡道的痛苦而真實皈依叁寶。之後行持皈依叁寶的學處,主要是奉行業果的道理,特別是斷十不善而修學善法福德來成辦八異熟果報(140頁第2段)的人身。這就是下士道次的修學。

   即使你得到特別的人天果位,由于煩惱未斷,仍爲煩惱所自在,還是會在生死裏頭輪轉,永無止盡。由于爲煩惱所自在,所以積造了各式各樣輪轉生死的善惡業;因爲各式各樣善惡業的造作,所以産生各式各樣極難忍受的痛苦。不思惟則已,你一思惟,真的叁界六道,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無間地獄,沒有一處不是痛苦所積造、所纏繞,無不是以痛苦爲體性。若能至心地思惟由煩惱所引導而造作的業,所産生的種種叁界的痛苦,而自內心深處生起厭離輪回生死,這是來自于修學中士道次法行的結果。

   修學厭離輪回生死,有兩個門徑:從 一、四谛(苦谛與集谛)去思惟,也可以從 二、十二因緣去思惟。無論是從四聖谛或是十二因緣去思惟,你都應該知道,原來整個輪回的根本是來自于無明。而無明本來就是一種顛倒心識,是一種錯誤的、不好的因,因此很清楚地,由這個因所鼓動、所産生的果,絕對不會是好的。一切的不吉祥、痛苦、折磨,一切衰損的根本,不來自于外在,而是以無明我執作爲鼓動而産生的。因爲無始以來串習的無明我執勢力太強的緣故,我們自然地生起一種由無明我執所鼓動出來的煩惱因,而造作各式各樣的業,然後去承受這些業報。

   事實上,執“無我”爲“有我”的分別心(實相上是無我,卻執爲有我),是因爲執實的關系而生起的,追溯起執實的根源是無明我執。無明我執及執爲有我的心,皆會緣念補特伽羅和蘊而執爲實有,所以這兩種執著,彼此之間有直接的關系。除非這兩種執著消失不見,才能滅除掉之外,即使善業增長,如修大慈心、大悲心、菩提心,也都沒有辦法將它摧破滅除。只有心緣于這兩種執著的所緣上,持續修持實有實相的無我,現證無我慧,才能真正摧滅、根斷執實。

   只有一次兩次的修學或親證無我空慧,還是沒有辦法摧破那個無明我執的顛倒心識。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因爲無始以來串習得根深蒂固的緣故,就像一塊很韌而且很堅固的樹根,你要能夠截斷它,需要很鋒利的斧頭,而且拿斧頭的臂膀也必須要很粗壯。如果只有一次通達無我空性慧,就能夠徹底的摧破無明我執的話,那不管是聲聞、緣覺或是菩薩應該在加行道的時候,就能夠把所有煩惱淨盡無余才對。事實上,沒有這回事,還要再進一步去見道,即使在見道位的時候,親證無我空性慧了,也還是沒辦法完全把煩惱障淨除。煩惱所留下的一些習氣,有不同種類的粗分和細分,那些細分煩惱、俱生的煩惱還是沒辦法淨除,還必須安立十地理則,從初地到第十地,依次的由粗到細,一一把余習根斷才行,所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能真正把無明煩惱予以根斷的方法,就是我們在中士道次所說的增上叁學法門,主要的正對治是修學增上慧學,以增上慧學去正對治無明煩惱。慧學修學些什麼呢?四谛十六行相。爲了要能夠順利的、直接的把輪回的根本無明實執斷除,所以我們必須修學無我的增上慧學。可是只有修學增上慧學還是不能夠根斷的,行者必須同時淨罪集資(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同時要以很多正理,去安立抉擇空性慧的道理,漸次的、循序漸進的把學處圓滿,才有可能去斷除。

   修學的方式有止與觀兩種。止就是你的心安住于一個所緣境,能夠專注于一境,沒有任何沈沒掉舉,而且可以産生身心的輕安的時候,稱之爲止(奢摩他)。什麼是勝觀呢?在止的功德之上,于所緣境不散亂,生起了觀察慧,再以各別觀擇的智慧,去觀察所緣境的實相、內涵,經若幹時候,當由觀察力所引發的身心輕安生起時,那種觀察慧就稱爲勝觀。所以得到勝觀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有止的功德才能成辦。

   要能夠有穩固堅定的增上定學(就是得止),之前必須修學增上戒學。基于修學增上戒學,亦即持守淨戒、學處的關系,所以行者能夠以正知正念將粗分的散亂,還有沈沒掉舉遮止掉。將心從渙散境上收攝回來,不爲沈掉所散動,在這之上,當然還有剩下所謂細分的沈沒掉舉,此由攝回的心來對治掉。之後就可修觀,但不可能一開始即刻證得無我慧。要得到具相的觀,必須借由思惟及修學四谛十六行相、十二因緣才能漸次的成辦無我慧,通達空性。緣于空性,獲得身心輕安,才真正成辦具相的奢摩他。在後得位時,由于身心已生起輕安,此時的身體就像棉花一樣,輕飄飄的,非常的舒服。在得到身輕安後,身體在修學任何善法時,不會有任何的不堪能性、不聽話、疲倦等等。在得到心輕安的時候,你的心會很聽話,可以任你所欲的安住于善法的所緣境上,非常順暢,不會想打瞌睡。

   增上叁學必須日夜無間、恒常猛利的去修學,才有可能將輪回的根本予以斷除而解脫生死,否則是很難的。依于這樣增上叁學的修學,可以引導你出離生死,得到解脫。自己脫離輪回雖已成辦自利,可是究竟的自他二利仍尚未圓滿。就中士道次來說,爲了引導到上士道次的修學,因此對增上叁學的闡述並不側重于定學與慧學(此二學特別是在上士道六度的後二度:靜慮度(止)與智慧度(觀)的時候才加廣說),而只特別闡述增上戒學的道理。倘若你真的不能由菩提心的引導到大乘,而僅僅只是修學增上叁學,這當然絕對是可以讓你得到自己的解脫果位;但是盡管你可以得到自己的解脫果位,自利與利他卻都不圓滿、都不究竟。不僅如此,可能會因爲耽著于寂靜的樂受,而阻礙了發起菩提心,趣向佛果的機會。

   大迦葉尊者對佛訴說:“本來有六十位的行者,如果能讓我向他們展示聲聞法,他們在一座之內就可以證得羅漢果位。可是文殊菩薩不善巧,對他們講大乘法教,講空性義理,讓他們起邪見,墮入叁惡道。”佛回答說:“文殊菩薩並非不善巧,不懂得如何教化。若由你展示聲聞法給那些人,他們雖然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位,但是他們會生生世世、長劫長劫地沈溺在寂滅邊的快樂裏頭,不能回小向大。因此即使文殊菩薩對他們講大乘空性義理,讓他們起了邪見墮入叁惡道,可是他們的心相續中已種下大乘空性的習氣了,他們一旦從叁惡道上來的時候,就可以馬上值遇大乘法教,然後很快的,就能夠學到顯密雙運的圓融教法。因此,學習密乘教法而成佛的時間,較之沈寂在寂滅邊的時間,成佛不過是一刹那罷了,所以他是很善巧的,並非不善巧。”

   所以說我們開始學法時,應當修學大乘法,只有將目標安立在上士道次的修學,才是我們修學的核心與精髓。然而把下士道次及中士道次稱爲共,是安立其爲成辦、或是修學上士道次的一個前行、支分。所以一開始,我們要以上士意樂來修學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這樣才對。叁士道次的學習並非互不相幹,或者說只學下士道次就好、只學中士道次就好,或是只學上士道次就好,好象叁士道次彼此不相幹。就像一位法師去一個寺院住,又退出去,然後又找別的寺院去住;或是像博朵瓦所說的,如果你要遊過一條河到彼岸,要雙手一鼓作氣遊過去,不要雙手各遊不同的方向,這樣力量就抵銷了。就像這比喻一樣,一開始你要以上士道次的意樂作爲根本核心的目標,在此之上,爲了圓滿這個目標,所以修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

   即使經由修學可以證得聲聞、緣覺羅漢果位,然而這樣自利、利他都不圓滿,而且不能完全了知一切,尚有所謂的四種無知。因爲我們是修大乘法的關系,不應墮于輪回及涅槃二邊,要安住于無住涅槃。不墮彼山,不墮此山,依中道而行。若不要墮涅槃、寂滅邊,就要修學大悲心,方便品;要不墮輪回邊,則要修學空性慧。並不是說聲聞、緣覺的聖者沒有悲心,他們也有想要安置一切衆生于菩提中、願所有的衆生離苦及苦因的悲心,他們只是沒有完全充足、圓滿的大悲心,沒有這種將一切離苦得樂的責任,由我來荷擔的大悲心。

   我們若要能夠往赴一切種智之地,必須依靠大乘法教的修學。大乘道的根源,如樹木的根,是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因此修學這二心,必須是智慧分攝持方便分,方便分攝持智慧分,以方便分與智慧分互相不分離的雙運來修學才對。以菩提心做爲主要的根本,這一定要有空性慧攝持而修。要能夠實行修學智慧分與方便分互相不分離的雙運道之前,必須真實生起菩提心。在能夠真實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生起增上意樂以及大悲心。如果沒有共下…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六講 入大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