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P3

  ..续本文上一页沙门十二头陀行,如树下坐、托钵、粗恶饮食、粪扫衣等等。(193页第3行)“伽喀巴大师云:“若能以大仙行(佛陀的行持),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释迦的真正孩子)。””(第1段最后第3行末)“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显教)及密咒乘(密乘)修学种智(佛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也赞叹出家身是最为殊胜的)。”

   三种律仪(注二)中,出家戒是属于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律仪有七种(注三),求得解脱以灭生死的暇满人身中,出家身最好,主要是因为能持守别解脱律仪。

   如何是摧灭轮回生死的道呢?应修什么道来摧灭轮回生死呢?就是修学“增上三学”。增上三学中最根本的是“增上戒学”,它有令你散乱心,不散乱的功用。如果你没有聚集增上戒学的功德,那增上定学以及增上慧学是不可能有成的;即使我们证得无我空性智慧,也不可能得到止观双运定(三摩地)。(193页倒数第2行)“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要修学三摩地或心学,也就是“增上定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的方法是修学“增上慧学”。(194页第1行)“由此三学,诸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换句话说,瑜伽师所应该做的,都涵盖在三学里头,如此就圆满成办了。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人、天),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定学)之果,谓得上界(色界、无色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194页第1行)“观待所断惑亦许三种”关于断惑的内涵也有三种,第一个是增上戒学以破坏烦恼;第二是伏其现行,就是增上定学;第三断尽烦恼种子,是为慧学,“故有三学”。也就是说,当你烦恼一生起的时候,马上能知道而生起对治力,称为破坏烦恼;能够生起对治力,就可以把烦恼经由察觉、对治,而调伏,称之为“伏其现行”,这是定学的功德;亲证空性才能够断烦恼根。

   “次第决定”是说戒学是根本、是基础,定学及慧学的功德由此而生。因为持戒的关系,所以身口意三门就可以守护住,然后得到自在。因为现在我们的身心都是为心所缚,不能够自在。当我们可以依着持戒守护住三门,就是可以守护住心,那慢慢地就可以很容易安立趣入善法的所缘境。

   “此中尸罗(戒)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定学),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慧学),远离恶见。”(第5行末)“三学自性者,……此中戒学,圆满六支,1、具净尸罗,2、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3、轨则所行,4、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5、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6、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这是戒学的六支圆满。定学有四心住,“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至于慧学也有四种,“四谓四谛,各四行(行相)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要这样的思惟修学来成就慧学。

   苦谛有四个行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我们不知道轮回的安乐是无常性的,总以为是恒常的,所以痛苦。苦也同样,我们不知道轮回的安乐,是以苦为体性,却执之为乐;然后又不知道万法的空性及无我性,因此我们要先从苦谛的内涵着手。如果详细地说,凡是有为法,都是刹那刹那无常生灭的,都是有漏失的,所以是无常性;凡是由惑及业所感招的都是苦性,但是因它没有自性有,因此是空性的,也因它是空掉独立自取的实有我,所以也是无我性的。

   集谛一样有四个行相:因、集、生、缘。怎么说呢?集谛本身就是苦谛之因,就是烦恼与业。集谛经由十二因缘,从开头到最后,由一个导致而招集流转生死的整个情况。又因为这样缘起的轮转,所以无间地投生,无尽的往复投生;由此缘会变成一种苦谛的俱作缘,共同生起的一个缘,这些都归之于集谛。集谛就是以这四个行相来产生苦谛。

   灭谛分:灭、静、妙、离。痛苦的息灭称之为“灭”,“静”是指烦恼的止息,妙是真正的妙乐,也就是能离开,根断痛苦,得到根本的安乐,称之为妙乐,这是灭谛的特质。离呢?就是远离生死,是为“离”的功德。灭谛有这样四个特色、行相。

   至于“道”是指道、如、行、出。亲证无我的智慧及心,称之为“道”,道应该是解脱之道。“如”是指了知断除轮回的无我智慧。行是什么?正修行持道谛称为“行”。“出”是出离痛苦的根本──无明。思惟修习这十六行相,就称为修学增上慧学。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戒是一切善法之梯”(195页第1行始) 如果不思惟业果,而想要能够持守净戒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思惟业果。能够持守净戒,第一要思惟业果道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口诀教授,此对能够摧灭烦恼、远离烦恼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修增上慧学的关系,烦恼不净,即使你持戒也不净,也无以解脱生死。应观察自心,当烦恼生起的时候,视之为怨敌而与它搏斗。如果不能这样察觉烦恼,马上生起与之对治、搏斗的心;相反的,会生起一种非理作意,如此一来,由于非理作意的关系,就一直造烦恼的引业,受流转轮回之苦。因此当烦恼生起的时候,不应该懈怠,应该迎向前去对治。如果烦恼很粗猛,对治不了的时候,我们应该退下来,献曼达祈求上师本尊加持。以摧灭这个烦恼当所缘境,去祈请本尊的加持,让你能够有力量去摧灭它。我们主要是对治烦恼,经由察觉、对治,然后祈请,更进一步要知道一切烦恼是来自于愚痴蒙昧,所以要彻底地了解愚蒙的内涵,然后生起真正对治的力量,这样才能够善巧地断除轮回生死。

  【解惑篇】

   问:意义很深奥,格西拉讲得太快了。

   答:哪里会快,解释完了就照着去修,不修我也没办法。这也许是很深奥,但也很容易。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烦恼,所以很容易认识。如果连这个都不了解的话,要让你明白当然很困难,但是我们都有烦恼啊! 所以也不是很不容易认识。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功德,所以必须修增上三学。如果至心真诚修学增上三学,这困难很容易就可以克服。如果不修的话,说多说少都是困难。因为大家一直都在学三士道次第,这种讲法,有一种危险,就是虽然书快读完了,但自己内心的罪障有没有净除,却还不知道,所以觉得我讲得不够。

   问:请问集谛所说的十种烦恼,与十二因缘里面的三支惑是相同的吗?怎么配?

   答:这没有什么差异。如果你思惟四圣谛,就必须思惟集谛的十种烦恼,才能知道痛苦之因;如果是从十二缘起的话,你要思惟第一及八、九支,就是无明、爱、取三支。烦恼惑的根本是无明,不管是四圣谛或十二缘起,只要把无明摧灭就没有错了。十二缘起的第二支行业造作时,你要知道它也是以贪、嗔、痴、慢,这与四圣谛的十种烦恼类似。总之,造业的时候,不论十种烦恼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安立为造业之因,而无明是最大的原因。对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与造苦因的集谛,无明都有份。总之,无明一旦被摧灭,纵有百千种烦恼,也都可以同时摧灭。但是没有能够生起真正摧灭无明的心,那就只能够当下去对治一、两种烦恼而已,不能同时摧灭所有的烦恼。

   问:刚刚讲烦恼很粗重的时候,我们应该祈请本尊,此时应念诵什么?

   答:没有一定的念诵,主要是要向上师本尊祈请,献曼达,然后念诵。念诵什么都可以,主要是能对治烦恼就好。为了净除烦恼的缘故,任何祈请都行。献曼达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三事求加持。六加行里说:“让我能够速疾遮止、摧灭,从不敬善知识到二我的执着,就是要能够速速灭除颠倒的心。然后让我能够速速生起从敬善知识到止观双运定,正确不颠倒的功德,以及让我能够速疾灭除内外障缘。”全都摄在这范畴里了。

   问:刚刚格西拉提到,出离心如果是出于造作则非入道,出于非造作是入道。一般我们凡夫对出离心都还未具足,那我们都是造作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答:造作的出离心是基于听闻到的正理,你思惟它原来是这样的道理,因而对轮回生起根本没有意思的厌弃心,这样叫造作的,这个我们有份。这个量是什么呢?如同呕吐出来的食物,你不会想再吃回去一样,看到轮回里的一切安乐,都很厌离,这称为造作的出离心。这种量是刻意由正理安立生出来的。总之,看轮回是痛苦的话,你不会想再安住在轮回界,也不会想再继续投生轮回界,这样的一个心态,称为造作的出离心。当你这种求出离的心很强猛的时候,称之为造作出离心生起的量。

   什么是非造作的出离心呢?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烦恼来比喻。我们的烦恼不需要造作,贪、嗔、痴自然的就生起,这叫非造作。就像这样,出离心能自然的生起,称为非造作。善业如果能像烦恼生起之量,闭着眼睛,煞有其事的去祈请、观想,还会生不起来?

   问:烦恼能够引发我们造恶业,为什么宗大师要把烦恼放在中士道,为什么不直接放在业果的前面,就不会造恶业了,这样的安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

   答:因为你没有办法对治烦恼,对付不了啊! 下士道次所说的是为了断除三途苦,只要把现行的恶作去除,不需要讲什么烦恼的对治。只要你能够好好的思惟下士道的四*轮,就是思惟念死无常、三恶道苦、皈依及业果的话,就可以避免你堕三恶道受苦,这样就够了。(中士道要求解脱轮回,)导引轮回恶作的根源在烦恼,宗喀巴大师是基于这样的道理而安立。如果你能够做到的话,其实什么都可以讲的,下士道次也可以讲增上三学,也可以讲烦恼理则。你要怎么去引伸、编配、结合,都可以的。下士道次所要安立的是让你不堕三途苦,所以不需要讲这个。我们知道,佛的教法是四方道,像一张桌子,你移一角,三角都会同时动。就像这样,如果善于修行,即使你单修下士道次,里面都有可以修学的中士与上士道次教法。大师这样安排是为了我及和我一样的人,观待我的根器、我的心量,依着心量的大小不同,而安立三士道次第教授的引导。对根器好的人,根本不需要讲下士道次,一开始就讲轮回根本是无明,可以断!这样讲就已经涵盖整个下士与中士了,这个太难了。如果可以跳到中级班去学,当然很好。不过,还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学。

   问:不是说烦恼比较细,业比较粗吗?微细的业果不是只有佛陀知道吗?

   答:对,你讲的没错,业果的道理是甚深、微妙、隐密,不是只有下士道次证不出来,连阿罗汉也不知道业果理则是怎么安立的,只有佛能知。因为唯佛能知,所以它是微细。倒也不是说安立点的粗细,业果过程很微细,故佛只安立十业道粗分让我们好了解趣入。我们宣说《戒经》的时候,第一个礼赞文就讲说:“礼敬一切种智。”为什么呢?因为《戒经》的理则,如因感果的道理太微细了,只有礼敬一切种智──佛陀。如果要比的话,就要与佛辩经,说为什么你把上士道微细的业果道理放在下士道次?

   问:刚刚格西拉提到从轮回出离是弃舍苦蕴之体,苦蕴之体是指三苦、八苦,应该不是指我们这个五蕴色身吧?因为在轮回当中菩萨为了大悲而不断受生死,所说的弃舍苦蕴之体,是指三苦、八苦吗?

   答:圣者菩萨(见道以上)没有苦蕴之身,凡夫的菩萨(资粮道与加行道)行者有苦蕴之身的,他还是必须要弃舍苦蕴之身。苦蕴里面涵盖着凡夫地一生所有的八苦、三苦、六苦。凡夫菩萨对三苦、八苦、六苦已经真诚的厌离,生起出离心了,也已经生起非造作的具量的菩提心,所以已经没有三苦、八苦、六苦的系缚,然而因为他是凡夫地菩萨,所以还是有蕴体的,有苦蕴之身。事实上,凡夫地菩萨有苦蕴还是好的,为什么?他若以此因缘堕三恶道的话,因为他大悲心很强,更能够去感受众生的痛苦,他去地狱正是激发大悲心的因缘。众生的三苦、八苦、六苦,只有引发菩萨大悲心而已,所以不是问题。

   问:中士道安立有抉择能趣入解脱道性,下士与上士没有这样安立,是因为有特殊内涵?还是它有安立只是科判没有标出来?

   答:下士道次是不用安立解脱道性。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灯论》讲,什么是下士夫呢?凡是为一己贪着轮回的乐趣,只求不堕三恶道,称为下士夫,所以下士道次不需要解脱道性。凡是厌离生死的盛事、三恶趣而欲求一己的寂灭、解脱,称为中士夫。因为自求寂灭、通常需要讲到解脱道性。往赴解脱与成办解脱道的戒一定是出离戒,这个出离心的戒只有中士道次有,下士道次是为了能够出离三途苦,只要断十恶的戒就可以,不需要出离生死的戒。这样去思惟,次第是无误的,编排得很好。这样的问题,是表示没有经过思惟,就会前跳后跳。

  【专有词汇】

   注一:“羯罗蓝”胎藏五位(“位”即阶段之意)之第一位,或结胎第一七日,父精母血初成,拟酪尚未形成薄膜。胎内五(前五周):1、羯罗蓝;2、额部昙(疱)闭尸位(血肉)健南(肉团)支节位;且于七七时开出眼耳等五根。

   注二:三种律仪是指别解脱(个别皆能得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还有密乘律仪(密乘戒)。

   注三:此七种律仪即指七众别解脱律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另有八种的说法,是加上大乘八关斋戒。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