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沙門十二頭陀行,如樹下坐、托缽、粗惡飲食、糞掃衣等等。(193頁第3行)“伽喀巴大師雲:“若能以大仙行(佛陀的行持),住苦行山間,始爲文父真養子(釋迦的真正孩子)。””(第1段最後第3行末)“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顯教)及密咒乘(密乘)修學種智(佛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也贊歎出家身是最爲殊勝的)。”
叁種律儀(注二)中,出家戒是屬于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律儀有七種(注叁),求得解脫以滅生死的暇滿人身中,出家身最好,主要是因爲能持守別解脫律儀。
如何是摧滅輪回生死的道呢?應修什麼道來摧滅輪回生死呢?就是修學“增上叁學”。增上叁學中最根本的是“增上戒學”,它有令你散亂心,不散亂的功用。如果你沒有聚集增上戒學的功德,那增上定學以及增上慧學是不可能有成的;即使我們證得無我空性智慧,也不可能得到止觀雙運定(叁摩地)。(193頁倒數第2行)“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爲令得定,”要修學叁摩地或心學,也就是“增上定學”。“心未解脫爲令解脫”的方法是修學“增上慧學”。(194頁第1行)“由此叁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換句話說,瑜伽師所應該做的,都涵蓋在叁學裏頭,如此就圓滿成辦了。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爲欲界二種善趣(人、天),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定學)之果,謂得上界(色界、無色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194頁第1行)“觀待所斷惑亦許叁種”關于斷惑的內涵也有叁種,第一個是增上戒學以破壞煩惱;第二是伏其現行,就是增上定學;第叁斷盡煩惱種子,是爲慧學,“故有叁學”。也就是說,當你煩惱一生起的時候,馬上能知道而生起對治力,稱爲破壞煩惱;能夠生起對治力,就可以把煩惱經由察覺、對治,而調伏,稱之爲“伏其現行”,這是定學的功德;親證空性才能夠斷煩惱根。
“次第決定”是說戒學是根本、是基礎,定學及慧學的功德由此而生。因爲持戒的關系,所以身口意叁門就可以守護住,然後得到自在。因爲現在我們的身心都是爲心所縛,不能夠自在。當我們可以依著持戒守護住叁門,就是可以守護住心,那慢慢地就可以很容易安立趣入善法的所緣境。
“此中屍羅(戒)是爲根本,余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屍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定學),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叁成就聖見(慧學),遠離惡見。”(第5行末)“叁學自性者,……此中戒學,圓滿六支,1、具淨屍羅,2、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屍羅清淨。3、軌則所行,4、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屍羅清淨。5、于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屍羅清淨。6、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屍羅清淨。”這是戒學的六支圓滿。定學有四心住,“謂四靜慮,此于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爲心學。”至于慧學也有四種,“四謂四谛,各四行(行相)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要這樣的思惟修學來成就慧學。
苦谛有四個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我們不知道輪回的安樂是無常性的,總以爲是恒常的,所以痛苦。苦也同樣,我們不知道輪回的安樂,是以苦爲體性,卻執之爲樂;然後又不知道萬法的空性及無我性,因此我們要先從苦谛的內涵著手。如果詳細地說,凡是有爲法,都是刹那刹那無常生滅的,都是有漏失的,所以是無常性;凡是由惑及業所感招的都是苦性,但是因它沒有自性有,因此是空性的,也因它是空掉獨立自取的實有我,所以也是無我性的。
集谛一樣有四個行相:因、集、生、緣。怎麼說呢?集谛本身就是苦谛之因,就是煩惱與業。集谛經由十二因緣,從開頭到最後,由一個導致而招集流轉生死的整個情況。又因爲這樣緣起的輪轉,所以無間地投生,無盡的往複投生;由此緣會變成一種苦谛的俱作緣,共同生起的一個緣,這些都歸之于集谛。集谛就是以這四個行相來産生苦谛。
滅谛分:滅、靜、妙、離。痛苦的息滅稱之爲“滅”,“靜”是指煩惱的止息,妙是真正的妙樂,也就是能離開,根斷痛苦,得到根本的安樂,稱之爲妙樂,這是滅谛的特質。離呢?就是遠離生死,是爲“離”的功德。滅谛有這樣四個特色、行相。
至于“道”是指道、如、行、出。親證無我的智慧及心,稱之爲“道”,道應該是解脫之道。“如”是指了知斷除輪回的無我智慧。行是什麼?正修行持道谛稱爲“行”。“出”是出離痛苦的根本──無明。思惟修習這十六行相,就稱爲修學增上慧學。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屍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戒是一切善法之梯”(195頁第1行始) 如果不思惟業果,而想要能夠持守淨戒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思惟業果。能夠持守淨戒,第一要思惟業果道理,這是一個很大的口訣教授,此對能夠摧滅煩惱、遠離煩惱是很重要的。因爲沒有修增上慧學的關系,煩惱不淨,即使你持戒也不淨,也無以解脫生死。應觀察自心,當煩惱生起的時候,視之爲怨敵而與它搏鬥。如果不能這樣察覺煩惱,馬上生起與之對治、搏鬥的心;相反的,會生起一種非理作意,如此一來,由于非理作意的關系,就一直造煩惱的引業,受流轉輪回之苦。因此當煩惱生起的時候,不應該懈怠,應該迎向前去對治。如果煩惱很粗猛,對治不了的時候,我們應該退下來,獻曼達祈求上師本尊加持。以摧滅這個煩惱當所緣境,去祈請本尊的加持,讓你能夠有力量去摧滅它。我們主要是對治煩惱,經由察覺、對治,然後祈請,更進一步要知道一切煩惱是來自于愚癡蒙昧,所以要徹底地了解愚蒙的內涵,然後生起真正對治的力量,這樣才能夠善巧地斷除輪回生死。
【解惑篇】
問:意義很深奧,格西拉講得太快了。
答:哪裏會快,解釋完了就照著去修,不修我也沒辦法。這也許是很深奧,但也很容易。因爲我們心中都有煩惱,所以很容易認識。如果連這個都不了解的話,要讓你明白當然很困難,但是我們都有煩惱啊! 所以也不是很不容易認識。因爲我們沒有這種功德,所以必須修增上叁學。如果至心真誠修學增上叁學,這困難很容易就可以克服。如果不修的話,說多說少都是困難。因爲大家一直都在學叁士道次第,這種講法,有一種危險,就是雖然書快讀完了,但自己內心的罪障有沒有淨除,卻還不知道,所以覺得我講得不夠。
問:請問集谛所說的十種煩惱,與十二因緣裏面的叁支惑是相同的嗎?怎麼配?
答:這沒有什麼差異。如果你思惟四聖谛,就必須思惟集谛的十種煩惱,才能知道痛苦之因;如果是從十二緣起的話,你要思惟第一及八、九支,就是無明、愛、取叁支。煩惱惑的根本是無明,不管是四聖谛或十二緣起,只要把無明摧滅就沒有錯了。十二緣起的第二支行業造作時,你要知道它也是以貪、嗔、癡、慢,這與四聖谛的十種煩惱類似。總之,造業的時候,不論十種煩惱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安立爲造業之因,而無明是最大的原因。對十二因緣的流轉還滅,與造苦因的集谛,無明都有份。總之,無明一旦被摧滅,縱有百千種煩惱,也都可以同時摧滅。但是沒有能夠生起真正摧滅無明的心,那就只能夠當下去對治一、兩種煩惱而已,不能同時摧滅所有的煩惱。
問:剛剛講煩惱很粗重的時候,我們應該祈請本尊,此時應念誦什麼?
答:沒有一定的念誦,主要是要向上師本尊祈請,獻曼達,然後念誦。念誦什麼都可以,主要是能對治煩惱就好。爲了淨除煩惱的緣故,任何祈請都行。獻曼達的主旨是什麼呢?就是叁事求加持。六加行裏說:“讓我能夠速疾遮止、摧滅,從不敬善知識到二我的執著,就是要能夠速速滅除顛倒的心。然後讓我能夠速速生起從敬善知識到止觀雙運定,正確不顛倒的功德,以及讓我能夠速疾滅除內外障緣。”全都攝在這範疇裏了。
問:剛剛格西拉提到,出離心如果是出于造作則非入道,出于非造作是入道。一般我們凡夫對出離心都還未具足,那我們都是造作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造作的出離心是基于聽聞到的正理,你思惟它原來是這樣的道理,因而對輪回生起根本沒有意思的厭棄心,這樣叫造作的,這個我們有份。這個量是什麼呢?如同嘔吐出來的食物,你不會想再吃回去一樣,看到輪回裏的一切安樂,都很厭離,這稱爲造作的出離心。這種量是刻意由正理安立生出來的。總之,看輪回是痛苦的話,你不會想再安住在輪回界,也不會想再繼續投生輪回界,這樣的一個心態,稱爲造作的出離心。當你這種求出離的心很強猛的時候,稱之爲造作出離心生起的量。
什麼是非造作的出離心呢?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煩惱來比喻。我們的煩惱不需要造作,貪、嗔、癡自然的就生起,這叫非造作。就像這樣,出離心能自然的生起,稱爲非造作。善業如果能像煩惱生起之量,閉著眼睛,煞有其事的去祈請、觀想,還會生不起來?
問:煩惱能夠引發我們造惡業,爲什麼宗大師要把煩惱放在中士道,爲什麼不直接放在業果的前面,就不會造惡業了,這樣的安立有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
答:因爲你沒有辦法對治煩惱,對付不了啊! 下士道次所說的是爲了斷除叁途苦,只要把現行的惡作去除,不需要講什麼煩惱的對治。只要你能夠好好的思惟下士道的四*輪,就是思惟念死無常、叁惡道苦、皈依及業果的話,就可以避免你墮叁惡道受苦,這樣就夠了。(中士道要求解脫輪回,)導引輪回惡作的根源在煩惱,宗喀巴大師是基于這樣的道理而安立。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其實什麼都可以講的,下士道次也可以講增上叁學,也可以講煩惱理則。你要怎麼去引伸、編配、結合,都可以的。下士道次所要安立的是讓你不墮叁途苦,所以不需要講這個。我們知道,佛的教法是四方道,像一張桌子,你移一角,叁角都會同時動。就像這樣,如果善于修行,即使你單修下士道次,裏面都有可以修學的中士與上士道次教法。大師這樣安排是爲了我及和我一樣的人,觀待我的根器、我的心量,依著心量的大小不同,而安立叁士道次第教授的引導。對根器好的人,根本不需要講下士道次,一開始就講輪回根本是無明,可以斷!這樣講就已經涵蓋整個下士與中士了,這個太難了。如果可以跳到中級班去學,當然很好。不過,還是需要從低年級開始學。
問:不是說煩惱比較細,業比較粗嗎?微細的業果不是只有佛陀知道嗎?
答:對,你講的沒錯,業果的道理是甚深、微妙、隱密,不是只有下士道次證不出來,連阿羅漢也不知道業果理則是怎麼安立的,只有佛能知。因爲唯佛能知,所以它是微細。倒也不是說安立點的粗細,業果過程很微細,故佛只安立十業道粗分讓我們好了解趣入。我們宣說《戒經》的時候,第一個禮贊文就講說:“禮敬一切種智。”爲什麼呢?因爲《戒經》的理則,如因感果的道理太微細了,只有禮敬一切種智──佛陀。如果要比的話,就要與佛辯經,說爲什麼你把上士道微細的業果道理放在下士道次?
問:剛剛格西拉提到從輪回出離是棄舍苦蘊之體,苦蘊之體是指叁苦、八苦,應該不是指我們這個五蘊色身吧?因爲在輪回當中菩薩爲了大悲而不斷受生死,所說的棄舍苦蘊之體,是指叁苦、八苦嗎?
答:聖者菩薩(見道以上)沒有苦蘊之身,凡夫的菩薩(資糧道與加行道)行者有苦蘊之身的,他還是必須要棄舍苦蘊之身。苦蘊裏面涵蓋著凡夫地一生所有的八苦、叁苦、六苦。凡夫菩薩對叁苦、八苦、六苦已經真誠的厭離,生起出離心了,也已經生起非造作的具量的菩提心,所以已經沒有叁苦、八苦、六苦的系縛,然而因爲他是凡夫地菩薩,所以還是有蘊體的,有苦蘊之身。事實上,凡夫地菩薩有苦蘊還是好的,爲什麼?他若以此因緣墮叁惡道的話,因爲他大悲心很強,更能夠去感受衆生的痛苦,他去地獄正是激發大悲心的因緣。衆生的叁苦、八苦、六苦,只有引發菩薩大悲心而已,所以不是問題。
問:中士道安立有抉擇能趣入解脫道性,下士與上士沒有這樣安立,是因爲有特殊內涵?還是它有安立只是科判沒有標出來?
答:下士道次是不用安立解脫道性。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燈論》講,什麼是下士夫呢?凡是爲一己貪著輪回的樂趣,只求不墮叁惡道,稱爲下士夫,所以下士道次不需要解脫道性。凡是厭離生死的盛事、叁惡趣而欲求一己的寂滅、解脫,稱爲中士夫。因爲自求寂滅、通常需要講到解脫道性。往赴解脫與成辦解脫道的戒一定是出離戒,這個出離心的戒只有中士道次有,下士道次是爲了能夠出離叁途苦,只要斷十惡的戒就可以,不需要出離生死的戒。這樣去思惟,次第是無誤的,編排得很好。這樣的問題,是表示沒有經過思惟,就會前跳後跳。
【專有詞彙】
注一:“羯羅藍”胎藏五位(“位”即階段之意)之第一位,或結胎第一七日,父精母血初成,擬酪尚未形成薄膜。胎內五(前五周):1、羯羅藍;2、額部昙(疱)閉屍位(血肉)健南(肉團)支節位;且于七七時開出眼耳等五根。
注二:叁種律儀是指別解脫(個別皆能得解脫)律儀、菩薩律儀(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還有密乘律儀(密乘戒)。
注叁:此七種律儀即指七衆別解脫律儀,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前五衆是出家衆,後二衆是在家衆。另有八種的說法,是加上大乘八關齋戒。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