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现起,再加上爱取有的滋润,则能引(因)与能生(缘)圆满,故而在其接下来的一世感果,故就同一行业而言,最慢三世圆满。
“第三几世圆满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速者二生即能圆满(二世就能圆满)。如于现法新造天(天道)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就是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并圆所生二支分(生、老死)故。迟久亦定不过三生”(185页第3行)。这是整个一轮十二因缘的说法。“谓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变成三生了),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此未别算中有之寿。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故从三惑(就是三个烦恼,无明、爱、取)起二支业(就是有支与行支)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故三有轮流转不息。”
因此如是思惟漂流生死之理,“即是最胜厌离方便(生起厌离心最好的方法)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今以爱取而为滋养,由此增上,则当漂流善趣恶趣。”总之,如果无始以来所造的善业恶业,不予以对治、破坏,那么这业一定会感果报。如果予以对治,比方说知道是恶业并加以对治,那就不会感果。“作已不失”是讲,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这道理是说你没有经由对治,所造的恶业一定会在蕴体上去感报,因为造业的时候,是以你的五蕴去造的,所以以后会在你的五蕴上感报出来,这是指没有对治的恶业,所感报的方式。
但是有一项,就是受用信施,三宝公众的财物,如果放逸的受用,即使以忏悔对治,还是很难净除的。此外,其他恶业经由对治,都可以予以净除而不感果。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因为无烦恼所以解脱生死),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186页第1行)。最后边际身的阿罗汉,就是对今生证得阿罗汉的行者来说,虽然他无始以来也造了很多能感报生死的业,但因为他已经断了烦恼的关系,就像离开了水份、阳光与肥料的种子,是不会发芽的。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他虽然有很多业尚未感报,因为断了烦恼,爱取有没有办法得到滋润,所以不会再感报。一旦能够亲证无我空性的智慧,就不会再造轮回因的引业。一旦断除贪着,就不会再感报三有,因为没有了俱作缘(能搭配的因缘,与近取因一起作用而生果)。
从十二缘起(十二有支)来说明如何思惟三恶道的流转次第,称为下士道次的十二因缘,是下士道次的法类。而人天善趣的流转内涵,以十二因缘来说明的话,是中士道次的法类。
大家想想,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根断无明,所以不论投生何处、造了什么业、在任何处所,都会蒙受轮回的痛苦,这是一定的,不可能只是有时候不吉祥事会纷至沓来,痛苦是任何时候,都没有间断地袭来,蒙受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若通达苦谛,三界火宅,无时不苦)。如果我们随时都思惟轮回的根本因(包括整个惑业苦),对这样轮回生死的整个痛苦,还有痛苦之因的感召方式,产生定解,因此会很自然地生起厌弃轮回的真实出离心。
“如是比度自心(推测自己的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第4行) 这个慈悲心是基于思惟自己乐及乐因、苦及苦因的问题后,进而思惟众生的乐及乐因、苦及苦因,以及如何离苦得乐的内涵,所以“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如此的修学佛道为上士道次的法类。在产生厌离心之上,去推度众生的情况,产生慈悲心。实际上,发起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以这种心去学一切道,都称为上士道次的教法。
“第四此等摄义者。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186页第2段),这个苦蕴是一种痛苦、有漏的五取蕴身或四蕴之身的包袱。当你去除烦恼及业的时候,这包袱就甩掉、没有了。你还一直背着这个包袱,是基于烦恼和业的关系。“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暗(这是指无明)。”所有轮回的痛苦、不吉祥,任何的衰微,都是来自轮回的根本无明。(本段第3行)“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便能发起猛利厌离,于解脱道策发其意,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第二生此中士道次意乐的量是什么呢?(187页第2段)“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然唯尔许犹非止足”(本段第4行)“如前所引。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换句话说,就是要日夜无间地生起无论看到三有的任何盛事,任何一道都像在火宅般,那种不乐意住的心态,就是发生中士道次的意乐之量。在安立这出离心的量之后,还必须想办法让它渐渐增长。就算出离心的生起是造作的,虽然并未入道,但所作的一切还是可以安立为解脱之因。如果你能生起非造作、任运自然的出离心,就已经入道了。
基于对三苦认识的不够彻底,以苦为乐,不知道苦苦是苦,反而产生嗔恚心而排斥;不知道坏苦是苦,以为是乐,产生贪着;不知道行苦是苦,以为是乐,所以产生痴心、舍受、不苦不乐之受;依着这三苦造业,不能彻底了解贪嗔痴。这对我们来说,是需要仔细想想的关要(关键)。有很多人在经济、受用很圆满,生活富足时,会生起我慢、骄慢,并且轻视众生,根本不会想修法,不知道轮回的痛苦。
厌离生死,从生死中解脱出来,是要出离什么呢?是要出离这个苦蕴的身体(蕴体),而不是换房间、换房子,不是从房子中出来的意思。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188页第2行)现在去除一些邪执的说法。“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意思是说,本来声闻缘觉所安立的究竟所证品,就是寂灭涅槃的果位,因此他们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就去寻求解脱之道,因而得到解脱果位,是很妙善;但是一位大乘行者──菩萨,不应该厌离生死,所以那种说法是邪见。菩萨应该是欢喜投入生死以救拔众生,所以对投入生死轮回没有畏惧。
事实上,菩萨当然畏惧生死,非常的害怕烦恼与生死之因。如果他没有这种心态,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话,大悲心也没有办法产生。《入行论》说:“自己痛苦的内涵,梦中都没想过,却一心想要去利他,说要去成办利他,这是可笑的。”(“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菩萨只有一个内涵,就是为大悲心所驱使,当众生轮回未尽之际,他会一直投入生死,他不是为惑业所自在,而投入生死。声闻与独觉虽然有厌离心,可以往生净土,这是因为他们的愿力。菩萨不往生净土,而乐意投入生死轮回当中,是因为大悲心的缘故。更详细地说,菩萨不再造生死的引业了,虽然他还有烦恼,但是他不会刻意地去断烦恼。菩萨主要断的是所知障,不是烦恼障。但是在余势之间,烦恼障会慢慢地断除。
“(佛)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菩萨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188页第6行)菩萨基于大悲心,行持广大的菩萨行,不怕负担众生的痛苦,而勇敢地投入生死,倒不是为烦恼与业所驱使,也不是说他不怕生死。菩萨不喜欢由惑与业所投生的生死,他喜欢由大悲与愿力所投生的生死。(189页第1行末)“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大悲心与祈愿力)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
“第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者”,我们要思惟自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生死的内涵是什么?一旦了解生死是由烦恼与业所感召的,然后产生真心的出离心。这不是只有一次思惟或是名词上的认知,而是至心的产生厌离心,这样来摧灭生死,引导解脱。生死的根或因缘是来自于烦恼与业,如果没有烦恼,即使有业,也不会感召生死的,所以要断生死,主要是先断烦恼。如果没有造业,就没有轮回,但是因为你有烦恼,总是会因烦恼而造新业,所以一定要从断除烦恼下手。如何去摧灭烦恼?(191页第2行)“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故应摧坏烦恼,坏烦恼者,赖修(端赖于修习)圆满无谬之道。”要摧灭烦恼,就要依着修习圆满无错谬的解脱道。
趣入解脱道性,分两项来说,(191页科判)“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首先应以什么身来灭除生死呢?主要是暇满人身。最超胜的莫过于现出家身,所以应该于出家身的安立起欢喜心。(192页第6行)“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这是出家的作法。出家众主要有…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