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P2

  ..續本文上一頁業現起,再加上愛取有的滋潤,則能引(因)與能生(緣)圓滿,故而在其接下來的一世感果,故就同一行業而言,最慢叁世圓滿。

   “第叁幾世圓滿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無余世隔。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二世就能圓滿)。如于現法新造天(天道)中順生受業,即于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叁支,于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就是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並圓所生二支分(生、老死)故。遲久亦定不過叁生”(185頁第3行)。這是整個一輪十二因緣的說法。“謂其能生及二所生並叁能引各須一生(變成叁生了),諸所引支于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爲多世間隔,然是其余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此未別算中有之壽。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叁門善不善業仍複流轉。故從叁惑(就是叁個煩惱,無明、愛、取)起二支業(就是有支與行支)及從彼業出生七苦,複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叁有輪流轉不息。”

   因此如是思惟漂流生死之理,“即是最勝厭離方便(生起厭離心最好的方法)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爲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總之,如果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業惡業,不予以對治、破壞,那麼這業一定會感果報。如果予以對治,比方說知道是惡業並加以對治,那就不會感果。“作已不失”是講,縱經百千劫,所造業不亡,這道理是說你沒有經由對治,所造的惡業一定會在蘊體上去感報,因爲造業的時候,是以你的五蘊去造的,所以以後會在你的五蘊上感報出來,這是指沒有對治的惡業,所感報的方式。

   但是有一項,就是受用信施,叁寶公衆的財物,如果放逸的受用,即使以忏悔對治,還是很難淨除的。此外,其他惡業經由對治,都可以予以淨除而不感果。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因爲無煩惱所以解脫生死),若于是理獲決定解,則于煩惱執爲怨敵,于滅煩惱能發精進”(186頁第1行)。最後邊際身的阿羅漢,就是對今生證得阿羅漢的行者來說,雖然他無始以來也造了很多能感報生死的業,但因爲他已經斷了煩惱的關系,就像離開了水份、陽光與肥料的種子,是不會發芽的。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他雖然有很多業尚未感報,因爲斷了煩惱,愛取有沒有辦法得到滋潤,所以不會再感報。一旦能夠親證無我空性的智慧,就不會再造輪回因的引業。一旦斷除貪著,就不會再感報叁有,因爲沒有了俱作緣(能搭配的因緣,與近取因一起作用而生果)。

   從十二緣起(十二有支)來說明如何思惟叁惡道的流轉次第,稱爲下士道次的十二因緣,是下士道次的法類。而人天善趣的流轉內涵,以十二因緣來說明的話,是中士道次的法類。

   大家想想,因爲我們根本沒有根斷無明,所以不論投生何處、造了什麼業、在任何處所,都會蒙受輪回的痛苦,這是一定的,不可能只是有時候不吉祥事會紛至沓來,痛苦是任何時候,都沒有間斷地襲來,蒙受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若通達苦谛,叁界火宅,無時不苦)。如果我們隨時都思惟輪回的根本因(包括整個惑業苦),對這樣輪回生死的整個痛苦,還有痛苦之因的感召方式,産生定解,因此會很自然地生起厭棄輪回的真實出離心。

   “如是比度自心(推測自己的心),推想曾經爲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第4行) 這個慈悲心是基于思惟自己樂及樂因、苦及苦因的問題後,進而思惟衆生的樂及樂因、苦及苦因,以及如何離苦得樂的內涵,所以“爲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爲大士類”。如此的修學佛道爲上士道次的法類。在産生厭離心之上,去推度衆生的情況,産生慈悲心。實際上,發起菩提心──爲利衆生願成佛,以這種心去學一切道,都稱爲上士道次的教法。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186頁第2段),這個苦蘊是一種痛苦、有漏的五取蘊身或四蘊之身的包袱。當你去除煩惱及業的時候,這包袱就甩掉、沒有了。你還一直背著這個包袱,是基于煩惱和業的關系。“特由其十二有支轉叁有輪,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暗(這是指無明)。”所有輪回的痛苦、不吉祥,任何的衰微,都是來自輪回的根本無明。(本段第3行)“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便能發起猛利厭離,于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第二生此中士道次意樂的量是什麼呢?(187頁第2段)“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舍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本段第4行)“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換句話說,就是要日夜無間地生起無論看到叁有的任何盛事,任何一道都像在火宅般,那種不樂意住的心態,就是發生中士道次的意樂之量。在安立這出離心的量之後,還必須想辦法讓它漸漸增長。就算出離心的生起是造作的,雖然並未入道,但所作的一切還是可以安立爲解脫之因。如果你能生起非造作、任運自然的出離心,就已經入道了。

   基于對叁苦認識的不夠徹底,以苦爲樂,不知道苦苦是苦,反而産生嗔恚心而排斥;不知道壞苦是苦,以爲是樂,産生貪著;不知道行苦是苦,以爲是樂,所以産生癡心、舍受、不苦不樂之受;依著這叁苦造業,不能徹底了解貪嗔癡。這對我們來說,是需要仔細想想的關要(關鍵)。有很多人在經濟、受用很圓滿,生活富足時,會生起我慢、驕慢,並且輕視衆生,根本不會想修法,不知道輪回的痛苦。

   厭離生死,從生死中解脫出來,是要出離什麼呢?是要出離這個苦蘊的身體(蘊體),而不是換房間、換房子,不是從房子中出來的意思。

   “第叁除遣此中邪分別者。”(188頁第2行)現在去除一些邪執的說法。“若作是雲,若于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于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于小乘中可名爲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意思是說,本來聲聞緣覺所安立的究竟所證品,就是寂滅涅槃的果位,因此他們對輪回産生厭離心,就去尋求解脫之道,因而得到解脫果位,是很妙善;但是一位大乘行者──菩薩,不應該厭離生死,所以那種說法是邪見。菩薩應該是歡喜投入生死以救拔衆生,所以對投入生死輪回沒有畏懼。

   事實上,菩薩當然畏懼生死,非常的害怕煩惱與生死之因。如果他沒有這種心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話,大悲心也沒有辦法産生。《入行論》說:“自己痛苦的內涵,夢中都沒想過,卻一心想要去利他,說要去成辦利他,這是可笑的。”(“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菩薩只有一個內涵,就是爲大悲心所驅使,當衆生輪回未盡之際,他會一直投入生死,他不是爲惑業所自在,而投入生死。聲聞與獨覺雖然有厭離心,可以往生淨土,這是因爲他們的願力。菩薩不往生淨土,而樂意投入生死輪回當中,是因爲大悲心的緣故。更詳細地說,菩薩不再造生死的引業了,雖然他還有煩惱,但是他不會刻意地去斷煩惱。菩薩主要斷的是所知障,不是煩惱障。但是在余勢之間,煩惱障會慢慢地斷除。

   “(佛)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于惑業增上力故,漂流叁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爲利衆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衆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于廣大行(菩薩行)勤發精進,于生死中不應厭離。”(188頁第6行)菩薩基于大悲心,行持廣大的菩薩行,不怕負擔衆生的痛苦,而勇敢地投入生死,倒不是爲煩惱與業所驅使,也不是說他不怕生死。菩薩不喜歡由惑與業所投生的生死,他喜歡由大悲與願力所投生的生死。(189頁第1行末)“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衆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雲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若由大悲願(大悲心與祈願力)等增上,于叁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我們要思惟自無始以來,流轉于輪回生死的內涵是什麼?一旦了解生死是由煩惱與業所感召的,然後産生真心的出離心。這不是只有一次思惟或是名詞上的認知,而是至心的産生厭離心,這樣來摧滅生死,引導解脫。生死的根或因緣是來自于煩惱與業,如果沒有煩惱,即使有業,也不會感召生死的,所以要斷生死,主要是先斷煩惱。如果沒有造業,就沒有輪回,但是因爲你有煩惱,總是會因煩惱而造新業,所以一定要從斷除煩惱下手。如何去摧滅煩惱?(191頁第2行)“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此複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端賴于修習)圓滿無謬之道。”要摧滅煩惱,就要依著修習圓滿無錯謬的解脫道。

   趣入解脫道性,分兩項來說,(191頁科判)“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首先應以什麼身來滅除生死呢?主要是暇滿人身。最超勝的莫過于現出家身,所以應該于出家身的安立起歡喜心。(192頁第6行)“複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于遠離處淨自煩惱,爲他供處。”這是出家的作法。出家衆主要有…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五講 十二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