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四講 思惟集谛▪P2

  ..續本文上一頁,諸劣天子(福報比較劣的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色界及無色界的苦,(第7行)“色及無色(界)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這是指沒有現行之苦,沒有所謂的苦苦,但是煩惱隨逐,仍爲它所驅逼自在(驅使控製)。上二界到死的時候都還是爲煩惱所自在,由粗重(生性不堪忍是粗重性)爲苦,身心不能作主、不自在。有些天道衆生投生的時候知道要投生了,死的時候知道要死了,除此之外沒什麼想頭。雖然天人長久享樂,等到垂死的時候,福報享盡了,前世的煩惱現起,下界(欲界)的心又再生起,一旦欲心生起就造作煩惱,因此又墮入叁惡道,是以生到天界,還是不保險。無色界的衆生以爲生到無色界後,就得解脫、不會再受苦,結果等他福報享盡,又墮入叁惡道去了。他這種的解脫不是永久的,是邪見,並且這以後墮得更快、更嚴重。(第11行)“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生起出離心)”。

   我們要清楚,爲什麼會這麼痛苦?理由何在?“便當觀察其因,念雲如是生死以何爲因。”而去尋找苦因。宗喀巴大師曾講說:“如果不能至心思惟苦谛過患的話,不可能真正生起出離心,如果不能明白集谛的還滅次第,就不可能正斷輪回根本。”前面是思惟苦谛,再來思惟集谛。

   “第二由集谛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叁: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叁、死沒及結生之理。”(169頁科判)煩惱發生之理分四點來說:一、正明煩惱,先認識煩惱是什麼。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叁、煩惱生起來的因。以及四、煩惱的過患。(170頁科判)

   首先是認識煩惱。(170頁第7行)“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不寂靜的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當任何一個法(念頭)生起,使你的心不能寂靜,這種不寂靜、很粗惡的心相,稱爲煩惱。這是總想,還有各別相。

   煩惱的各別相,可分爲五利使及五鈍使,即五種見煩惱(見惑)與五種非見煩惱(思惑),五非見煩惱是指:貪、嗔、慢、無明(癡)、疑。

   一、貪者,(170頁第10行)“謂緣內外可意境(可愛境,然後)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像油染到布,很難洗),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一旦你碰到可愛境,貪愛的心就會生起而難分離。一般說來,貪欲很難根斷。

   二、嗔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産生苦苦之器具)”比如說刀杖荊棘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于彼諸境(不可愛境界)思作無(意)義(損害的事情)。”

   叁、我慢,“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因爲壞聚見(薩迦耶見),執“我”爲實有,所以會在功德等各方面認爲“我”很了不起,而生起我慢。

   四、無明,“謂于四谛、業果、叁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汙無知。”因爲我們有四顛倒見──“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不淨爲淨,以無我爲我”,因此不知道有四聖谛的內涵,也不是真心的相信前世後世、因果業報。對叁寶也很輕忽、沒有定解,這都算是無明。

   五、疑者,是指緣谛等(四谛、業果、叁寶)叁法,念其有嗎?還有沒有?是嗎?不是嗎?一直在懷疑。比如說,到底有沒有解脫?到底有沒有道谛可修?到底是真的?還是不是真的?這種懷疑是不對的。對解脫最大的傷害,莫過于懷疑。因爲懷疑的緣故,所以不能趣入成就解脫。

   其次是五種見煩惱:

   六、壞聚見(薩迦耶見):(171頁第1行)“謂緣取蘊(五取蘊身),計我我所(執取我及我所,以爲“我”是實有的,“我所”是實有、是屬于我的),染慧爲性,”以自己的身體爲所緣境,産生實有執著,稱之爲壞聚見或薩迦耶見。如果以他衆生爲所緣,産生一種實有的執著,這不是壞聚見,是無明。

   七、邊執見:(171頁第3行)“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爲實有),計爲常恒(常邊),或見斷滅(斷邊),(也就是說)無從此沒,結生當來(這是斷滅見),染慧爲性。”就是說,因爲有一個薩迦耶見,執“我”是實有,所以此生命終時候,此“我”不生不滅,這是常邊,是一個錯誤的見解。

   八、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叁者任何一種都可以,“及彼所依見者之蘊(體),執爲最勝染慧爲性”,依著邪見、邊見、及薩迦耶見所見到的蘊體,執爲最勝,這樣的見解稱之爲見取見。

   九、戒禁取見,(171頁第4行)“謂緣壞戒,可舍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爲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可以解脫),染慧爲性”。“戒”是指戒律、律儀,“禁”是行爲,凡是認爲我所執的戒是最好的,所執取的禁行可以解脫、成佛,是最殊勝的,這樣顛倒的執持稱爲戒禁取見。換言之,以錯誤顛倒的行爲戒律,以爲我透過“禁”這樣的行爲,就可以解脫成佛,稱之爲戒禁取見。就像印度有那外道,他們以五據火(東南西北中)來修行,以爲在裏面待很越久越好,就可以解脫;或跳叁叉戟,從高處往下跳,以爲插死就可以解脫;並有認爲恒河之水可以洗罪;這些都是外道的戒禁取見,他們以爲所持的戒和某些行爲是解脫之道,這都是錯誤的。

   十、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印度外道天神叫大自在天)及勝性(數論派主張所知分二十五種,其因爲總主(另譯勝性)等爲衆生因,”執能夠産生感召衆生的因,是大自在天,創世主等,這也稱爲邪見。

   其次,爲煩惱生起的次第。薩迦耶見與無明有什麼不同?比如說,有一堆盤起來的花斑繩在那邊,由于天色昏暗,對于繩的實體不能明見,因此對看起來像蛇的盤形花斑繩,生起執此花斑繩爲蛇的心。“于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障蔽了可以明白看到的蘊體自性,“由無明暗誤蘊爲我,”卻以蘊體爲我,因爲這樣的無明而導致很多煩惱。我們知道,最壞莫過于輪回根本的無明,這個壞聚見(薩迦耶見)的無明,也就是無始以來執“我的蘊體”爲“我”,認爲蘊體之上有一個實有的“我”。這樣的執著是因爲習氣太重了,所以時時刻刻跟著你,使你見不到實相,看不到究竟內涵,煩惱因此而生。

   這個“蘊體”壓根兒沒有“實有的我”,因爲沒有“實有的我”,哪有“實有的眷屬”?哪有“實有的怨敵”呢?也就不會對“我的眷屬”産生貪,對“我的怨敵”産生嗔,沒有貪、嗔、癡,沒有煩惱,就不會受苦。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解釋說:“開始執“我”與“我所”爲實有,然後對這蘊體執爲實有而造業。衆生與我都是這樣在造業。就像汲井水的水桶和繩子,這樣輪回生死。”衆生可悲之處在這裏。煩惱生起的次第,第一個就是壞聚見。

   第叁能生的因有六種。(172頁第7行)“一、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種子),二、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一、是所依,我們平常都有煩惱種子,有種子遇緣就會發芽,因此很容易生起煩惱。二、是所緣,因爲怨敵、親人、中庸叁種角色的境很多,遇到境界,加上這個種子,就很容易生起煩惱。叁、猥雜,“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惡知識)”依這樣的惡緣、惡知識會生起煩惱。四、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五、串習者,“謂增長煩惱串習力”。六、作意,雖然去靜處修行,把生起煩惱的境擋掉了,雖無外境,可是還會有作意,因爲種子還在。“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于無常妄執爲常等非理作意。”

   第四煩惱的過患。(第4行)“于自于他俱損害,于現于後(現生及後世)于俱生罪(都産生俱生罪,還得)領受苦憂感生等苦”,比如說煩惱生起會損害自他,無論今生或來世,自身或他人都會受損,而産生惡罪。(第6行)“大師護法聖者呵責(爲他們所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173頁科判)煩惱所集造的業分兩種:一、思業;二、思已業。(173頁第5行)“如《集論》雲“雲何爲思,謂令心造作意業,于善不善及無記中(叁種),役策心爲業。”謂令自相應心,于境轉動之心所意業。”這稱之爲思業。思業純粹是指心業,是沒有任何外在身口的造作,可是它還是業。第二思已業,就是指由思業策發爲性,鼓動外在的身口造作。外在(有表)身口業造作的同時,內在(無表)相應的意業也在,這樣稱之爲思已業。

   一般來說,業有叁種,即善業、惡業、無記業。如果善業是由薩迦耶見(壞聚見)所鼓動而造作的,其善業是有漏的;所造作的惡業也是有漏的,因爲是由無明所鼓動而造的。有漏的善業有兩種:第一個是福業,是欲界(衆生)所攝(造)的善業;第二是不動業,是色界(衆生)及無色界(衆生)所攝持的善業。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人我執,執我爲實有)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引業及滿業)”(174頁第3行)。能夠感招引業。執無我爲“我”,那個“我”斷滅時,也就是證得無我空性智慧的時候,就不會造引業。凡是還在造輪回的引業的就是凡夫。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隨染汙無明的薩迦耶見自在轉),叁門作行殺等不善(殺生、偷盜、身口意叁門所作的十惡業)”(第2段),稱之爲積造非福業。基于兩種無明:真實義愚、業果愚,所積造的業稱爲非福業。因爲你有薩迦耶見的執著,使得見解真實義愚,或是對于業果迷蒙,所以造惡業。“若行舍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這樣去行持布施、守護律儀等欲界善法,稱之爲集造福業。若修靜慮,初禅分以上,還有無色地的奢摩他(無色地所攝持的止),就是積造不動業。“于叁有中一切盛事,見爲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衆善…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四講 思惟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