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难以得到的暇满人身我们已经获得了,难以值遇的诸佛正法我们也遇到了,非常难于蒙其摄受的善知识我们也已经蒙其摄受,此时,在我们修学佛法的顺缘没有不圆满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世间的事情就像水波的纹路一样,一波尽了一波又来,没有完尽的时候,是以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观待(依着)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信解,一心地修学佛法。否则死无定期,而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有用处。因此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要依自己的能力投入佛法的修学,尽可能的去做。

   即使我们现在所修持累积的善业是那么的微小,然而在累积善业时的动机,也不应该只是为了今生的义利、或者是只为自己下一世能不堕三恶道,去获得人天的果位;或者为了下一世能够出离三界、了脱生死,这样的动机是不圆满的。就算你造的善业是那么的微小,我们也应该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以菩提心来做为动机。或者说你的善业很大,能够长寿、能够去修学善法,可是你的目的安立于人天果位,希望下一世能够投生为人或天,那还是六道三界、还在轮回里,不是解脱之因,也不是成佛之因。尽管你所积造的善业是那么的微细,而你以菩提心作为意乐,是为了众生的缘故而要成佛,由于法界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这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只要动机是为了众生愿成佛,能很清楚明白的安立这种菩提心,即使只做了很小的善业,那也是无边的福德,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善业很小就轻视它,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要能够究竟彻底地圆满众生的义利,自己必须先能够圆满二利(自利与利他)。如果自利没有办法圆满,而要去成办究竟的利他事业,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成佛”,这是很明白的,因为成佛之后才有这种能力去利益众生。即使我们现在所听闻到的只有一偈一颂,也不能轻忽它,因为这是为了众生的义利而来听受的。在当我们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要成佛”之前,我们必需要能通达了知,成佛之方便以及成佛之理。要达到成佛的目标首先就是要修道,要修习能涵盖整个显经、密续教义的三士道次第。在我们所听受的教典中,最殊胜的三士道次第教授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从开头第一步的依师之理到最后的止观,就是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无误,而且不增不减的安立着,非常易于摄持,只怕我们不去实修,否则很容易用来调心,使我们得到受用。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以四个门径来说明,就是:“甲一、为显(示)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以及“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二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丙二、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又分两项:“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丁二、如何取心要的道理。”丁二又分三项: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我们已经讲过。当你学习共下士道次的时候,要知道它是不贪着于三有的安乐。共下士道是表示一种引导往中士道与上士道的前行支分,所以称之为“共”法。

   中士道次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凡是由烦恼及业所驱使的有漏的蕴体(五蕴身)之续流,事实上它是以苦为体性。上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下至欲界无间地狱,这有漏识的蕴体的续流,一样都是由烦恼及业驱使。我们不知道它是以苦为体性,反而以苦为乐,是以贪着轮回,颠倒取舍学处(该取该舍的地方),因而造业受苦。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一点,所以讲中士道次。

   讲到苦的内涵,我们提到六苦,可以涵摄为三苦;而八苦主要是讲人道的痛苦。思惟痛苦、认识痛苦,知道痛苦是很重要的,是个关键。在认知之上你才会深入地去想:“痛苦从何而来?它的因是什么?”痛苦的因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创世主给你的,也不是毫无因由就生出来的,认知后才会驱使你去寻找痛苦之因,再予以断除。

   我们讲过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痛苦,其实是苦苦而已。能够思惟苦苦而厌离它,动物也有。一般来说,我们把轮回的安乐当做是快乐的,事实上这种安乐不究竟,到最后是苦的,是以苦为体性,这被安立为坏苦。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对于三有的快乐视为安乐,不知它的本质是苦的。”因为这个缘故,生起贪着,进而造业受苦,这是烦恼(惑)、业、苦的成立之理。一旦有了由烦恼及业所感招的有漏五取蕴身,这个行苦(有漏五取蕴身)成办的话,虽然它本身并非什么苦受,不论你投生到什么地方,它终究会引导你受到苦苦及坏苦之果。能够思惟行苦而厌离它的人极少。

   当你碰到苦苦时会起嗔恚的心,想排斥它;当你蒙受坏苦的时候,因为你起了乐受,所以会起贪心而贪着它。行苦虽然是不苦不乐受、是舍受,但因为它是一种愚痴的状态,会导引出烦恼、贪心或嗔心,因而产生对苦苦与坏苦的执着。三苦因而导出三毒(贪、嗔、痴)。坏苦是你以苦为乐,所以会产生贪心。贪着之后,到头来还是会变成苦苦。因为我们不能真心体会苦苦的关系,所以会起嗔恚心,这嗔心日后就会引导我们去三途。轮回中的安乐的觉受是快乐的,只要你努力修习,就会知道它是坏苦(坏灭之苦),原来那只是另外一种苦的行相罢了!如此就能对轮回的安乐视为痛苦,而减少贪着。因为你觉得它是苦受,然后产生排斥的心态,因此起了厌离心。思惟行苦的时候,你知道轮回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体性,原来安乐“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都是愚痴所导致的。基于对行苦的思惟,产生了厌离心之后,愚痴就会慢慢地减少。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167页最后1行),三恶道的苦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说一下人道的痛苦。回顾一下前面所思惟过的“暇满人身的重视及苦的区别”,我们曾提到暇满人身是很珍贵的,能得到这人身就应该好好的运用来学习佛法;现在又说人的苦遍一切。这两种说法都没错,确实是这样子。说到人身,确实要有“暇满的”人身才能好好地修学佛法,所以要珍惜它。如果说,得到人身能不痛苦,倒是很好,但事实上,这个人身有很多的缺陷,像生、老、病、死等,是充满痛苦的。我们为了说明修学佛法需要具足顺缘,所以安立暇满人身是很珍贵的,但这个人身是以苦为体性,也是没错。“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很劳苦地追求着,去营生、过活),复有生老病死等七”,饿的时候有饿的苦,口渴时有渴之苦,还有寒冷的时候有寒冻之苦,热的时候有热受之苦,这不需要多说,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

   “非天”之苦,也就是阿修罗道的痛苦──嫉妒,阿修罗对天界众生的富足圆满心生嫉妒。这在人间也是一样,同样会嫉妒稍微比你好一点的人,这些情形我们很清楚。为什么阿修罗要嫉妒天人呢?天人饮用的是琼浆玉液,是甘露;如意树的根部长在阿修罗界,而果实却生在天界,阿修罗无法享用;天人所居住的天宫在上层很庄严,下面才是阿修罗住的地方;虽然阿修罗的女众很美丽,却被天人夺走,所以他们很生气,一直为嫉妒所困扰而痛苦。并因此而经常与天人战斗,可是在砍杀的时候,天人虽然会死,却在刹那间又复活了,但阿修罗则一砍就死,因而更加痛苦。(168页第5行)“与天斗诤,受割裂等伤身众苦”,身体会受伤、受割裂等之苦。另外,“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指嫉妒)障故”,阿修罗们虽然有智慧分别力,可是由于嫉妒心太强,把智慧障碍住了,所以无法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于彼身中不堪见谛。”这个“见谛”是指证到见道位。因为没有出离心,所以不能亲证空性,这是阿修罗的障碍。

   思惟天界苦分二:一、欲界天的苦(有三种);二、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粗重苦。

   欲界天的三种苦是指:一、“死堕苦”之中又分:甲、死殁之苦。(168页第9行)“死殁(之)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就是“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还有 乙、堕下处苦,福报享完之后会堕到下界去。二、“悚栗苦”者,欲界天中也有互相斗争和畏惧之苦,因为天界众生中,福报大的常会去侵害福报小的。三、“斫裂杀害”苦,与阿修罗战斗的时候,所受的割截之苦等等。

   有关 甲、死殁之苦中所说的五死相,是指天人临终时,会现五种衰相:1、身色变得不可爱;2、不乐本座;3、身上的花蔓凋萎;4、衣服有垢染;5、身体出汗。虽然天人平常一起嬉戏玩乐无尽,一旦五衰相现起的时候,其他的天人就走得远远的,只会用花洒过去祝福,他会很痛苦。在他善业福报享尽之后,不但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还能预知会投生到地狱、饿鬼或畜生三途中的某一道,那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

   二、悚栗之苦:“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这个福报大的天子一现身,诸薄福天子见到他时,或因自惭形秽或惧欺凌而产生极大畏惧忧苦。

   三、斫裂杀害之苦:谓天与非天斗诤的时候,受断支节破裂这种身苦。斗诤中虽然说阿修罗比较吃亏,可是天人也是会有些痛苦。有个故事:有一次天道与阿修罗道战斗的时候,天道败得很惨,他们就请问金刚手菩萨说:“我们与阿修罗战斗,被打败了很痛苦。”金刚手菩萨答说:“你们要依止战神才会胜利。”由此证明天道众生也吃过很多战斗之苦。又如驱摈之苦,(169页第3行)“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愤怒)…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