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这是轮回最好的对治,“是否集谛生死因耶。”不再是集谛所摄。
“由是因缘,(第一)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第二)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第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世俗和胜义菩提心)。(第四)余诸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其他所造的业)悉(都)是庸常集(谛所)摄,转生死轮”(175页第3段)。至于依福田力,例如你无心的、没有动机地去绕塔或是去供养三宝、供养佛宝,虽然心想这佛不是真佛、不是佛的示现,以这样的福田力量,还是可以间接的成就解脱之因,但却不为集谛所摄。
【问:有没有解脱?有没有生死?】
没有!那不是为集谛所摄,可是也没有解脱。比如说,从前有一位长者,他在八万劫前当小虫的时候,在牛粪上被水漂绕佛塔三匝,因为这个善业因缘,成为出家之因;但它却不是解脱之因,也不是集谛所摄,这就是依福田力的意思。
【问:如果一个人持续诚心念佛(如持诵阿弥陀佛),会不会解脱?】
如果说你没有对轮回三有产生厌离心,没有清净空性,没有正观慧观无我,又没有正修二菩提心,只是依着微薄的福田门,比如说念佛法门,就能启发真正的信愿行,那样也是解脱之因。
【问:这样也能解脱吗?】
并不是说他念佛就解脱,而是说他不会再往下掉。会因此成为解脱之因,最后他会得到解脱的。所以除了少数福田力之外,念佛法门也可以成就这样的因缘。
增长业分两种:(175页第5行)“一、为乐受义故增长”及“二、为舍受义故增长”。而 一、乐受产生的业增长又分两项:甲、“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依外面的五受用(外乐):色、声、香、味、触五欲尘,所生的诸乐而产生的增长业。以及 乙、于外乐(五欲尘产生的),厌舍贪着,于三摩地生起乐受(定乐),而增长业。又甲项(外乐),以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业,分两种:A、正缘未死以前,以现法乐为所缘,所造的非福业。B、是正缘来世诸欲乐,而增长福业。
舍受义:“正缘(禅)定(所)生乐受者,谓(积)集能生第三静虑(三禅天),下至(到)初禅(天为)诸不动业。”三禅以下以定为所缘境,对于欲界的乐受产生厌患,并对三摩地产生好乐,造不动业。进而“若于诸欲舍离贪着,复由乐受(由禅定产生的乐受)令意厌患,为舍受故而作业者,”则能感发第四禅天,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即有顶天)造不动业。“若普厌弃一切诸有,为解脱故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解惑篇】
问:邪见与无明有何不同?
答:无明是说他不明白、不能通达、不了知的这种障碍,他对业果、三宝、四谛不明白,称之为无明。邪见则例如毁谤说,根本没有前生后世。
问:请问无明与坏聚见的差别在哪里?
答:无明有很多种类,比如说,业果愚无明,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迷惑。对三宝的道理不明白、对四圣谛的道理不明白,或对一切法执为实相等,都是无明。
坏聚见是以“我”和“我所”为所缘,执为实有,称为“坏聚见”。以“自”相续,以自己的蕴体为所缘,执为实有称为“坏聚见”。(171页第2行)“欲显此所见之事,唯是无常(可坏),非一(聚合)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无明的种类很多,坏聚见一定是无明,作为轮回根本的无明称为坏聚见。但是无明不一定是坏聚见,无明范围较大,坏聚见比较小。
问:“我所”与“我所执”有何分别?以“汽车是我的”,和“这辆汽车是我的”有什么不一样?
答:“汽车是我的”是“我所”没错,但是不一定有“我所执”;“这辆汽车是我的”这样执“这辆汽车”为实有,这是“我所执”,自相续以我的蕴体(五蕴)为所缘,执为实有,才称为我所执。“我执”及“我所执”一定是自相续里头。
一个女孩子以“丈夫(补特伽罗)”为实有的执着,这是“我执”,也是“人(补特伽罗)我执”。事实上,人我执是执“补特伽罗”为实有;而以“自”相续来执着,称之为萨迦耶见,也是人(补特伽罗)我执;以“他”(补特伽罗)为所缘,执为实有,仍是人我执,但不是萨迦耶见。而执人(补特伽罗)之外的其他法为实,当然是法我执。
问:是否对补特伽罗之外,包括五蕴等法执着均是法我执?
答:是啊! 以汽车当所缘境执为实有是“法我执”,我刚才不是讲过,以山河大地外在的东西,只要以我之外的,或者是众生之外的为所缘境,称为“法我执”。但是需要提到一点的就是,以生起次第来说,一定要先生起“法我执”,对法的执着,然后才产生“人我执”。可是证悟的时候,一定要先证得“人无我”才能证得“法无我”。如果你不对自己的执着先证得它是无我,先证汽车是无我的话,没有证自己无我怎么断轮回的根本?因为我都还无明执着,对轮回的根本没有什么伤损。以“我的汽车”为例,这是一个法,一个所缘境,然后执为实有,是“法我执”,“我的房子”、“我的妻子”这是所缘境,这是一个法不是我。“汽车是我的”是“我所”。
刚刚提到,一般人是先生起“法我执”,然后“人(补特伽罗)我执”,先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
问:断“人我执”证空性了吗?还是断了“法我执”才证空性?
答:要证空性,只不过是对象不同罢了。如果很会吃的话,吃什么都有滋味。证得“人无我”与证得空性同时,先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其实说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说法都是对的,因为证得“人无我”与证得“法无我”,“无我”之义是一样的,对象不同罢了。人、法之间没有粗细分的,一样的无我,大小一样。要先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可能先以“人”为对象证得无我,再以“法”为对象再证得无我,证悟的次第不同,有先后。
问:不是我们先执有“我”,再去执“我喜欢”、“我讨厌”这些东西?
答:你如果不先思惟组成我的蕴体是有实质,怎么会对“我”产生“人我执”。以“我”作为所缘境没有错,但是要以“我”作为所缘境之前,若对“我”的组合蕴体没有生起实执,你怎么去缘我?五蕴是“法”,所以先有“法我执”,再有“人我执”。众生称为补特伽罗就是以这个自己的蕴体,认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一个所缘而执为实有,所以有一个实有的“我”,称为“我执”。所以,你是对那个组合、把那个蕴体的我执为实有,才能以它做所缘,有执着,产生我执。而“我的蕴体”就是“法”,在“法我执”之上才能产生“人我执”,生起次第来说是这样没有错。证得次第不是这样。贪着的次第是先贪着我,再贪着我的蕴体。可是烦恼生起次第,先生起“法我执”,再生起“人我执”。
问:阅读传记时,里面记载玛尔巴上师结婚、生子,这与汉传不一样,所以会产生怀疑,为什么他既是出家人还结婚?
法师:出家人是不能结婚的。玛尔巴上师不是出家人,他是在家众,但他有成就是真的。
问:中国一般通俗的说法是,在家人没什么大的成就,出家人才有成就。
答:不是这样讲的。但是在家人起码要受五戒。玛尔巴是应化(随应所化机而示现在家相,来度化众生)的功德。玛尔巴即使是吃一顿饭,我们(指出家人)也不能及于他呢!狮子(天生威严)与狐狸(羡慕狮子,造作威严)是不能比的(威严来自内在(心),非外相)。认为在家人不能有成就者,是小见小识者的看法,佛陀在过去生中,尚未成佛前,不也有很多证量之迹。出家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也很多。
问:如何由“知”推进到“证”?
答:你要先从听闻,然后了知,通达道理之后思惟。从闻慧得到思慧,思慧得到修慧,闻思修次第一贯。
问:光听闻不可能证悟,一定要经过实修吗?
答:你先要安立习气,想要立刻得到证量很难,听闻只能安立习气,同时也种了种子,不可能立刻生起证量。然而也有例外,利根的人立刻就得证悟。
问:何谓利根?
答:例如,你一听到《心经》,就即刻生起《心经》的证悟。
问:有哪些微细的贪我们众生不容易察觉?
答:这种情况太多了,已经生起烦恼而不知;生起之后,又不知对治的也有;虽然对治,却无力的也有。像无明我执的烦恼,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学习的理由是为了解什么时候生起烦恼,先要能觉察到,然后才能对治,这是学习的内涵。
问:是否念头未断时,烦恼会一直存在?
答:心识之流不会断,轮回者是众生不是心,不是心在轮回,依着心之流假名安立的我是轮回者,一直轮转的那个人是谁?这一世为人,下一世为狗,含遍所有生世的那个我,我怎么来,不是实有的我,也不是心。
问:请问所谓的阿赖耶识是指什么?
答:阿赖耶识是唯识派的说法,那是不了义的。因为你过去世有修过外道的法,佛就善巧方便的对你讲唯识派的教法。
问:《广论》45页第2行提到“执着二种我相”是指什么?
答:显相(即能、所二显)与实相(即无二显)不相符顺(一致),显相是这样,可是实相不是这样。显相不一定是执着,只是一个错乱的认知;也就是观他的外相是这样,可是实际不是这样,这是错乱的认知。一般人将显相执为实有,这才是颠倒见,而颠倒见,就是实执。实执与我执是同义词(依应成派的观点)。“执着二种我相”就是指“人我执”和“法我执”。两者的区分是观待“所依”(补特伽罗与法二者)的不同。这二种我执均根源于对显相的颠倒见,或执显相为实有所造成的。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