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的初心 序 目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出能畫點什麼。我更絕對畫不出蒲團或蓮花或諸如此類的圖畫,但我卻想到“蒼蠅”這個點子。”

  在邁克的畫作上,常可見到一只現實主義筆觸的蒼蠅。鈴木禅師對青蛙一向贊譽有加,因爲青蛙坐著的時候,安靜得好像睡著了一樣,但它實際上充滿了警覺性,不讓任何一只從它面前飛過的昆蟲跑掉。說不定邁克的“蒼蠅”就是在等待這只“青蛙”。

  在編排《禅者的初心》這本書的整個過程,楚蒂全程與我共事,她要求我把最後的整理工作完成,並負責安排及監督印刷和出版事宜。我考慮過幾家出版商,最後選定Weather hill出版公司,它的設計、排版完全符合這本書應有的樣子。稿子付梓前曾經過水野弘元教授過目,他是駒澤大學佛教學部部長,同時也是印度佛教的知名學者。他慨然幫助我們把一些梵文和日文的佛教術語給翻譯出來。

  禅師的弘法人生

  鈴木禅師只會偶一在講話中談起他的過去,以下是我盡己所能,爲他的生平組織起來的一份個人簡介。他是玉潤祖溫大和尚的弟子,但另外還有一些師父,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岸澤惟安禅師。岸澤禅師是道元佛學思想的研究權威,一向強調學佛者對道元思想、禅公案(特別是《碧岩錄》[4]),以及佛經,均應有深入仔細的理解。

  鈴木禅師從12歲那年,即開始跟著父親的一名弟子(也就是玉潤祖溫禅師),展開了禅修的學徒生涯。與師父一起生活若幹年後,他先後在駒澤佛教大學和曹洞宗的兩個專修道場(永平寺和總持寺)繼續進行修行和研究。他也在一位臨濟宗[5]禅師座下短期學習過一段時間。

  玉潤禅師在鈴木禅師30歲那年入寂。因此,鈴木禅師盡管年輕,仍必須同時照管兩座寺院,一座是師父的林宗院,另一座是父親的禅寺(他的父親在玉潤禅師人寂後不久也去世了)。林宗院是一座小禅寺,也是爲數約兩百座小寺的總寺。鈴木禅師擔任林宗院住持任內,其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遵照師父遺願,依傳統方式將林宗院加以改建。

  在20世紀30和40年代,禅師在林宗院帶領一些討論小組,對日本政府的軍國主義作風和行動提出質疑,這在當時相當罕見。大戰前夕,禅師就有去美國弘法的念頭,當時因爲師父堅不應允,他就只好放棄。但在1956年和1958年,一位朋友(日本曹洞宗的領導人)兩次力邀他到舊金山,帶領一個當地的日本曹洞宗團體。力邀第叁次時,鈴木禅師終于答應前往。

  將禅帶到西方世界

  1959年時,55歲的鈴木禅師來到了美國。經過好幾次的延後歸程,最後,他決定留在美國弘法。禅師會留下來是因爲他發現,美國人都懷有一顆“初心”,對禅很少有既定的成見,相當願意對禅敞開,相信禅能爲他們的人生帶來幫助。此外,禅師也發現,美國人問問題的方式可以爲禅注入新的生命。

  在禅師抵達美國不久,就有好些人圍聚在他身邊,請求跟從他學禅。禅師的回答是:“我每天大清早都會坐禅,如果你們有興趣,不妨來與我同坐。”自此,追隨鈴木禅師的人與日俱增,至今在加州已有六個據點。

  當時他最常待的地方是舊金山市佩奇街(Page Street)300號的禅修中心(共有60名弟子住在那裏,固定來坐禅的人數就更多了),以及位于卡梅爾谷(Carmel Valley)上方的塔撒加拉泉(Tassajara Springs)的禅山禅修中心。後者是美國的第一座禅寺,固定會有爲數大約60名的學員,從事爲期叁個月或更長時間的修行。

  師徒之間

  楚蒂認爲,如果能讓讀者明白弟子們對鈴木禅師有何感受,將比任何事情都更能幫助讀者理解禅師在這本書裏的談話。這位師父所給予弟子們的,其實就是這些談話內容的一個活生生的例證——證明他所倡導的那些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真的可以在這一生中體現。

  各位若修行得愈深,就愈能明了師父的心,並且終究會明白,自己的心和師父的心都是佛心。各位還將會明白,坐禅乃是各位真實本性最完美的表現。以下是楚蒂對禅師的兩段贊辭,很能說明禅師與徒弟之間的關系:

  一位禅師就是實現了完全自由的人,而這種完全自由是所有人類的潛能。他無拘無束地生活在他整個存在的豐盈裏。他的意識之流不是我們一般自我中心意識那種固定的重複模式,而是會依實際的當下環境自然地生發出來。結果就是,他的人格表現出各種不凡的素質:輕快、活力充沛、坦率、簡樸、謙卑、真誠、喜氣洋洋、無比善悟與深不可測的慈悲。他的整個人見證了何謂“活在當下”的真實之中。

  但到頭來,讓衆弟子感到困惑、入迷和被深化的,並不是老師的不平凡,而是他的無比平凡。因爲他只是他自己,所以得以成爲衆弟子的一面鏡子。與他在一起時,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與此同時又不會感受到他有一絲贊美或責難。在他面前,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也看到了他的各種不平凡只是我們自己的真實本性。當我們學會把本性釋放出來,師徒之間的界線就會消失,消失在佛心展開而成的一道存在與歡愉的深流裏。

  理查德·貝克

  京都,1970年

  (編按:本文中所提的內容編排構想與呈現方式,與中譯本略有出入。)

  前言 初心

  對于禅,我們用不著有深入的了解。哪怕你讀過很多禅方面的經典,你也必須用一顆清新的心去讀當中的每一句話。

  人們都說禅修很難,但對個中原因卻多有誤解。禅修之所以困難,不在于要盤腿而坐,也不在于要達到開悟。它之所以困難,是因爲我們難以保持心的清淨,以及修行的清淨。自從禅宗在中國建立之後,發展出了很多修行方式,但卻愈來愈不清淨。我這裏不想談中國禅或者禅宗曆史,我感興趣的只是幫助各位遠離不清淨的修行。

  初心,即“初學者的心”

  日文裏的“初心”一詞,意思是“初學者的心”。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假如你只讀過《心經》[6] 一遍,可能會深受感動。但如果你讀過兩遍、叁遍、四遍,甚至更多遍呢?說不定你會失去對它最初的感動。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你的其他修行上。起初有一段時間,你會保持得住初心,但修行兩叁年或更多年之後,你在修行上也許有所精進,但本心的無限意義卻相當容易會失去。

  學禅者最需要謹記的就是不要墜入二元思考。我們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它總是豐富而自足,你不應離失本自具足的心靈狀態。自足的心不同于封閉的心,它是顆空的心,是顆准備好要去接受的心。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就會隨時准備好要去接受,對一切抱持敞開的態度。初學者的心充滿各種的可能性,老手的心卻沒有多少可能性。

  分別心會使你受到限製

  如果你有太多分別心的思想,就會畫地自限。如果你太苛求或貪婪,你的心就不會豐富和自足。如果你失去自足的本心,就會無戒不犯。當你的心變得苛求,當你汲汲于想要得到什麼,到頭來你就會違反自己誓守過的戒律,包括不妄語、不偷盜、不殺生、不邪淫等等。但要是你能保持本心,戒律就會守好它們自己。

  初學者不會有“我已經達到了什麼”的這種念頭,所有自我中心的思想都會對我們廣大的心形成限製。當我們的心很慈悲時,它就是無邊無際的。我們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禅師屢屢強調,我們必須歸複自己無邊的本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忠于自己、同情衆生,並且切實修行。所以,最難的事就是保持各位的初心。對于禅,我們用不著有深入的了解。哪怕你讀過很多禅方面的經典,你也必須用一顆清新的心去讀當中的每一句話。你不應該說“我知道禅是什麼”或者“我開悟了”。這也是所有藝術真正的秘密所在——永遠當個新手。這是非常要緊的一點。如果你開始禅修的話,你就會開始欣賞你的初心。這正是禅修的秘密所在。

  目錄

  圖集

  序 他就在我們之中

  出版緣起 一個完全自由的人

  前言 初心

  第一部

  1 坐禅的姿勢

  2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

  3 獲得完全的自由

  4 漣漪就是你的修行

  5 拔除心中的野草

  6 一錯再錯也是禅

  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8 叩頭,叩頭,再叩頭

  9 開悟沒啥特別?

  第二部

  1 千裏長軌人生路

  2 日複一日打坐

  3 遠離興奮

  4 要努力,不要驕傲

  5 不留一絲痕迹

  6 布施就是無所執著

  7 避開修行中的錯誤

  8 限製自己的活動

  9 研究佛法,研究自己

  10 靜坐于煩惱之中

  11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

  12 說你想說的話

  13 一切作爲都是修行

  14 對死亡的新體會

  第叁部

  1 坐禅不是爲了開悟

  2 接受無常

  3 那一下電閃

  4 順應自然

  5 專注于“無”

  6 當下的一念又一念

  7 相信“無中生有”

  8 萬物本一體

  9 安靜地坐禅

  10 佛法是一種體驗

  11 真正的佛教徒

  12 心也需要休息

  13 人人都可以是佛

  後記 禅心

  

《禅者的初心 序 目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