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解禅
茶的品格是潔淨,清雅,脫俗,曆來爲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潔的雅士所鍾情,他們從茶中感受到一種“明心見性”的意境。品茶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口舌而是用心神去品味的。喝茶的要義是身無晦濁之氣,心無鄙俗之念,清虛恬淡,和寂泰然,在“白瓷瓯甚潔”,“竹爐火初紅”的精心烹泡中,自然升華出一種幽清的氛圍,一種恬靜和通達的心境。可以說,品茶就是在隨緣任化、反璞歸真中品出一份清爽、一份平靜。品茶,品的是自然,這種心無塵染的境界十分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佛曰:“不可說”,這是禅學的境界,也是品茶的意境。自唐代法海禅師始有“茶禅一味”之語,喝茶也就成了佛門解禅的一種形式。喝茶喝出滋味來,不僅是感官得到的物質性的味,更是一種精神體驗,人們稱之爲“禅味”。禅宗更是將茶美好的特性,運用得淋漓盡致,從日常飲茶養生、提神,作爲精進坐禅修道的良方,到最後將心與茶完全相融相會,將茶彙入禅宗修證體系,以禅來展現茶的極致,展現最圓滿的生命境界。
吃茶去
趙州“吃茶去”的公案
有二位水僧參訪趙州,請教佛道。趙州禅師問他們,你們以前曾來過嗎?一僧答,不曾到。趙州禅師說:“吃茶去!”另一僧答,曾到。趙州禅師說:“吃茶去!”立在一旁的院主滿腹狐疑地問道,怎麼來過的跟沒來過的都要去吃茶呢?趙州禅師叫院主的名字,院主隨即應諾,趙州禅師說:“吃茶去!”
這個禅林稱爲趙州茶的公案,千載以來,讓無數禅人徹底開悟。
一句“吃茶去”,代表著趙州禅師的禅心。所謂的禅心,就是平常心,千言萬語,不外乎“吃茶去”,這一句“吃茶去”,也就是從日常的吃茶吃飯中,尋求自覺。所以不管是已經來過的、不曾來過的,或是發問的,都該自己從吃茶中找答案。吃茶去,是平等心,現現成成,一切圓滿。超越一切悟與未悟等差別相,大家歡歡喜喜,自自在在,喝一杯好茶。
禅宗有頌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南泉普願也曾就趙州所問的“如何是道?”答曰:“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嚥中;道,亦在生活中。道,無所不在茶道是禅生活化的表現,也就是“茶”、道”合一,以茶人道,從生活中去體會禅;以道道人茶,將禅落實在生活中。
近世佛界名人趙樸初爲了這樁禅門公案,特待別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幹偈,不如吃茶茶去。”這首詩脍炙人口,也從另一種角度闡釋了“吃茶去”的公案。
夢幻泡影
在佛經中,經常以各種譬喻來比喻萬事萬物無常變化,自性爲空,無法執著。最廣爲人知的,就是《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中將宇宙萬象以“夢”、“幻”、“泡”、“影”、“晨露”、“閃電”來譬喻其無常。
以“夢”譬喻,以夢中事實無所有,在夢中卻很真實;以“幻”譬喻,是指像魔法師能做種種幻術變化,聲色明白可見,宛若真實。“泡”是指水泡,轉眼即逝;“影”是指像影子一樣,有光的時候才會顯現,是因緣聚合所成,不可捉摸;“露”是指朝露,存在短暫,太陽出來就消失了;“電”是指閃電的電光,刹那即消逝。
而《維摩诘經》則是以夢、幻、泡、影等十個譬喻,采比喻人身的空幻無常,是智者所不應執著。
南唐諸主喜歡參訪清涼寺,經常避暑其中,他們不只景仰法眼文益禅師的道風,也常親近參谒。有一日,文益與南唐元宗李璟論道之後,共同觀賞牡丹花,李璟請禅師作偈。文益就賦了一首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花。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毳是鳥獸的細毛,在古代只有貴族穿得起這樣的錦衣。身著豪裘,對著牡丹芳叢吟詩,看來是繁華的六朝金粉了。但是法眼文益禅在此不只點出了生命不同的旨趣,也爲李璟指出華麗之後的空幻無常。時光如矢,發從今日開始白了,而花卻跟去年一樣紅。豔冶的濃情,隨如朝露而逝,馥郁的馨香也逐晚風而飄空,善知者徹見了法界中,無常的實相,何須再等待宛如生命的花豔零落之後,才知道一切皆空呢?李璟頓悟了這個意旨,但事實又能如何?後來的南唐後主李煜,也只能空唱著“四十年來家國,叁千裏地山河”了,原來一切還是如夢,何時能醒呢?
茶知識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經過數千年的淬煉,形成了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獨特文化。唐朝茶神陸羽的《茶經》,是人類懂得喝茶以來,第一本茶的專書。《茶經·一之源》裏記載著:“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槚,叁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說:“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其實早在《詩經,谷風》裏,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荠”之句,這個“荼”字,就是茶的古字,不過學者多半認爲這裏的“荼”指的是苦菜,而不是茶;“荼”在古代是個多義詞,並不專指茶。蘇恭的《唐本草》裏首見茶字出現。陸羽的《茶經》面市之後,才把具有茶含意的“茶”字去掉一橫,成爲茶字。
茶樹與茶葉的分類
茶樹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山茶科,茶屬,拉丁的種名爲Camellia sinensis,常綠灌木,葉光滑,末端尖銳,邊緣鋸齒,富含單甯;花單生,白色。據記載,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二十叁屬,叁百八十余種,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有十五屬,兩百六十多種,大都集中在黃海以南地區。臺灣南投埔裏海拔700米到1400米的眉原山中,也有野生茶樹存在。中國可以說是茶的原鄉。
自古以來,茶葉就依不同的形狀、色澤、製法和産期而有不同的分類。最早的分類是晉朝郭璞在《爾雅注》裏所寫的:“早取爲茶,晚取爲茗。”曆經唐、宋、元等時代的推移,茶又分成了磚茶、團茶、餅茶、片茶、散茶、末茶等等。到了明朝,乃至清朝,各類製茶技術均已甚爲發達,分類系統更明確。到了近代,又有依發酵程度、茶形、季節和烘焙程度來分別茶。
製茶一般需要經過采摘、萎凋、作青、殺青、揉撚、幹燥、烘焙等過程。其中作青的作用就在于讓鮮葉互相摩擦,破壞部分葉緣細胞,讓空氣進入茶肉組織,加速發酵作用的進行,産生一定的顔色與香味,並且借由控製發酵的程度,呈現不同的色香味。
依發酵程度
茶依據發酵程度不同,可以分成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和後發酵茶。不發酵的茶叫做綠茶,如碧螺春、龍井、珠茶、眉茶、煎茶等。半發酵茶叫做青茶,如包種、烏龍茶、鐵觀音等。全發酵的茶則包括了各種紅茶。至于普洱茶則是所謂的後發酵茶。有人說綠茶香氣清揚,猶如含苞待放的少女;青茶風華絕代,猶如妩媚的窈窕淑女;不溫不火的紅茶則像笑看人生百態的熟女。
依烘焙程度
依烘焙程度來分的話,茶有生茶與熟茶。熟茶又依火候之輕重,分爲輕火茶、中火茶與重火茶。如果你想喝清香的口味,就挑輕火,口味重就要挑中火或是重火。烘焙可以降低茶葉內的水分,去除雜質,改變茶的品質,增加茶的甜味。通常在茶山製好、經過初次烘焙的粗製茶,到了茶商手中,會經過二度烘焙,來管控茶葉的品質與口味。許多人喜歡向特定的茶行買茶,就是因爲暍憤茶行的獨特口味。師傅焙茶的技術是每家茶行的獨門秘笈,也是維持茶葉品質穩定度的要素。茶會因爲每一季氣候和溫度的不同,呈現不同的風味,這時就要靠師傅的焙茶技術來微調。至于存放不當的陳茶,也可以靠焙茶而起死回生。
依茶類形狀
各種茶類因爲製造揉撚及采摘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外觀,常見的有條形、半球形、球形、扁茶、碎形茶等。
依采摘季節
若以季節來分,一棵茶樹有特定的采摘期。一般茶氏園依四季來分的話,一年可采四至五次茶葉。臺灣因爲氣候適宜種茶,少部分地區如臺灣中南部中低海拔地區的名間、竹山、鹿野等茶區一年可采收六次。這些地方因爲氣候夠溫暖,采收完冬茶後,茶樹上還是不斷冒出新芽,因此在冬至到立春之間,還可以再采一次茶,這時采收的茶就叫做“冬片”。冬片茶芽葉較小,一般萌芽到二叁葉就停止生長,芽葉肥厚,累積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甘甜耐泡,被茶人視爲極品。由于産量少,價錢當然也高。臺灣以春茶和冬茶兩季的茶最優,而夏、秋兩季次之。以前在中國大陸買茶,常會看到茶莊裏的招牌寫著“叁前摘翠”,這“叁前”就是指的春分前、清明前和谷雨前,大概是叁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之間,這時采的茶都是茶樹的嫩芽。茶農有句挂在嘴邊的話說“早采叁天是個寶,遲采叁天變成草”,指的就是采嫩葉的重要性。
中國六大茶系
除了依上述四種分類法,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六大茶系”,分別是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
茶醉
綜合茶人的經驗和中醫的研究可知,身強體健的年輕人,飲茶有益無害;氣虛脾胃惡的老弱,不可過度飲茶。老年人宜飲紅茶、普洱茶或老茶。綠茶是不發酵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刺激性較強;紅茶和普洱是全發酵茶,經過熟化的過程,茶多酚較少,刺激性較弱。
高血壓和體重過重者可以借烏龍茶和普洱茶降血壓、膽固醇和血脂。糖尿病患者可多飲烏龍茶和緊壓茶。空腹喝茶易傷胃,影響胃液的分泌,嚴重的還會引起心悸、頭痛等“茶醉”現象。茶醉現象也容易發生在平常很少喝茶的人身上,如果喝茶後有心悸、頭昏、血糖降低、四肢無力之感時,立刻吃點甜食就可以消醉,所以這個時候配茶的茶點就很重要了。如果是喝茶晚上會睡不著覺的人,可以選全發酵或重焙火的茶。
心跳太快的人,不宜喝濃茶;神經衰弱的人夜間不宜多喝茶。紅茶裏加點奶,有暖胃的作用。只要記住這幾個大前提,並且了解茶,知道如何泡茶,慢慢培養出自己對茶的鑒賞力,就可以享受喝茶的樂趣了。
放松喝茶,用心生活
茶是生命驚喜的邀請,而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美麗的茶宴。
茶既古代又未來,有靈性也有個性。它最絕妙之處就是能跟人、水、周遭,還有茶器之間産生微妙互動。只要有些微的元素改變,就會改變一泡茶的滋味,甚至連氣壓改變,也會影響一泡茶的風味。
茶與人類心靈更有深刻交會,茶品與人品相應,而發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
茶的品格是潔淨,清雅,脫俗。對于芸芸衆生而言,今天的人越來越忙,但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坐下來靜靜喝一杯茶,暫時抛開煩惱,體味閑適之樂,享受片刻的甯靜和一時的純真,以此得到一個好心境。正所謂“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滌煩”。洪啓嵩在《喝茶解禅》一書中,以茶喻禅,以茶悟禅,同時,也以禅解茶,從一杯茶,體味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當下的生活。書中的文字,以及與茶相關的題字和畫作,仿佛輕輕地呼喚著人們:放松喝茶,用心生活。這本書不是一本宣教佛教禅學的書,也並非是一本單純的茶學書,而是從茶禅一味的角度,闡述了茶與禅對于人的內心、對于人的生活品質的影響。對于許多壓力甚大的都市人而言,是一杯清新的茶,一種心靈的慰藉。
心生活,從喝一杯心茶開始
茶者,心之水,
朋友來訪,大家一起歡喜喝茶。
有人來了,心情不好,吃茶去;
有人來了,心情好,吃茶去;
有人來了,沒事,吃茶去。
《喝茶解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