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把鋤頭,歡喜來造反
王溢嘉
有人喜歡造反,造你心靈的反。但造反有理,因爲這樣才能讓你跳出框框。
善慧大士俗名傅翕,他曾作過一首非常有名的偈子: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是一首矛盾詩,也是造反詩。它端出矛盾,要造的就是我們理性的反、思想的反,目的是想讓我們擺脫慣常理性思維的束縛。
“空手把鋤頭”是要打破對“有無”的執著(手上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步行騎水牛”是想打破對“我他”的執著(到底是我還是牛在走),“橋流水不流”是要打破對“動靜”的執著(橋與水,到底誰是動?誰是靜)。
造反,要打破的不只是慣常的思考方式,還包括舊有的行爲模式。若沒有行爲的改變,所謂思想的改變就只是空話。
有一天,善慧大士身披袈裟,頭戴道士帽,腳下穿著官員的朝靴,去見梁武帝。
武帝好奇問:“你是和尚嗎?”善慧指指頭上的道士帽子。 武帝又問:“這樣說你是個道士羅?”善慧又指指他腳上的官員靴子。 武帝又問:“原來你是個俗士?”善慧又指一指他身上的和尚袈裟。 善慧的這身打扮,比時下男身女裝、女身男裝、亦男亦女、超男超女、不男不女的裝扮,都要來得前衛,來得有創意,來得令人錯愕。你想用理性對他做出任何的辨識和歸類,都會被他說“不對”,它可以說是上面那首造反詩的行動版。 當然,善慧身上的道士帽子、儒家(官員)靴子和和尚袈裟,可能表示他想把儒、釋、道叁家思想融爲一體。事實上,很多人都說禅就是綜合了儒、釋、道叁家思想。我們看慣了這樣的文字敘述,覺得沒有什麼,但一旦它被具象化,像善慧的打扮活生生出現在面前時,我們才會驚覺禅的特立獨行性。它雖然綜合了儒、釋、道,但也是在造儒、釋、道的反。 特立獨行,就是造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