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爲求引發自他無量利益安樂,尚應故知忍受過前(現在、未來及以前)百千俱胝倍數大苦,而修善行,況輕于彼,應數思惟令心堅固。”痛苦的功德很多,在《現觀莊嚴論》講得很清楚,因爲有痛苦,才會想要出離,才會爲了不能忍受而希求佛法。
修苦忍可以成就解脫和成佛的果位。忍受現前的小苦可以讓你修道,然後成就解脫及佛果,相對的,避免你以後墮落輪回及叁途苦,可以遮止那更大的痛苦,所以痛苦應該是很合理的可以忍受。(301頁最後1段) “從微漸修無所難者。”從很小的地方開始修,沒有什麼困難。“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
“處門廣釋者。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爲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此等諸物若得粗鮮,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郁,當忍由此所生衆苦。世法處者,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爲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衆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第一第叁(是指行和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攝法處者,供事叁寶,供事尊長谘受諸法,既谘受已爲他廣說,大音贊誦,獨處空閑無倒思惟,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止觀功德),爲七攝法,于此劬勞所生衆苦悉當忍受。乞活處者,剃須發等誓受毀形,受持裁染壞色之衣,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余法,舍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依他存活,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斷穢行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舍離歌舞笑戲等故,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爲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衆苦應當忍受。勤劬處者,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衆苦悉當忍受。”(302頁第2段) 比如說,有時候祈求善法、精進善法時會有很多痛苦因緣、辛苦因緣,這時應該忍受,“利有情處者,謂十一事,從此生苦皆應忍受”,去行持利益一切有情事。“現所作處者,謂出家者,便有營爲衣缽等業,諸在家者,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從此生苦悉當忍受。”
以上講的是耐怨害忍及安受苦忍,現在講谛察法忍。(303頁第2段) “第叁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叁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空性慧),叁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四五取舍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這包括以十二分教等正法爲對境來聞思。如實知以上讓境後,應該無有違逆數數思惟。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304頁第4段) ,忍辱的布施,忍辱的持戒,忍辱的忍辱等等,具足六種波羅蜜。“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說。 ”
“第五此等攝義者。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爲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盡忍所有根本(就是無漏忍辱所有根本),故須令此漸次增廣,大地(初地菩薩等以上)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第3段)
接著講精進波羅蜜多的修學,分五項來說明,第一個就是精進自性。“緣善所緣勇悍爲相”這是精進的定義。一般來講,懈怠是我們的敵人,精進是我們的朋友。一切大小功德是精進的隨行者。要廣大思惟不精進的過患,與精進的功德勝利。如果可以精進,盡無余的功德可以獲致,如果懈怠則毫無所得。
精進有叁種,就是擐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關于擐甲精進,(306頁第2段) “謂諸菩薩于發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應如是擐意樂甲。若爲除一有情苦故(一個衆生的痛苦),以千大劫等一晝夜,集爲百千俱胝倍數叁無數劫,唯住有情那洛迦(地獄)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爲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上師荟供》文說,“即使我爲一個衆生的義利的圓滿,而要長劫住在無間地獄當中,我也是悲心不動。祈加持!”意思是一樣的。(原偈頌“惟願加持圓滿爲衆生,即使海劫需住無間火;仍以悲心無愁而勇猛,求證無上正覺精進度。”)
攝善法精進,是指清淨正行于六度功德的修學。(307頁第6行)“攝善法精進者,謂爲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修彼加行。饒益有情精進者,謂于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就是所謂的利益有情十一事。“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如前所說,二種資糧(福慧二資糧)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長(生起、安住、增長),故修精進極爲重要。”
發起精進的方便,首先要能夠舍離障礙精進的違緣,主要的逆緣是懈怠。懈怠有叁種,其中之一是拖延的懈怠,也就是存有“反正我慢慢再做”的心態,這種懈怠要先斷除。(308頁第2段) “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叁種,謂已得之身速當壞滅,命終之後墮諸惡趣,如此人身極難再得。由修此叁能除執爲有暇懈怠,引發恒覺無暇之心。”所以要遮止生起有暇而懈怠的心態,更要生起無暇而精進的心。“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貪著紅塵俗事的懈怠要怎麼去破除呢?“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現前及以後)無邊喜樂之因”,而且能夠了知,沒有意義的狂談、绮語、掉舉、散亂,“是能失壞現前大(義)利”,同時可以“引發當來無義衆苦無依之處”,所以“修習對治而正滅除。”
要能夠破除退屈或自輕的辦法,佛陀不妄語,(309頁第4行)“彼尚記說蚊虻等類能證菩提,何況我今生在人中身報賢善(妙善賢善身),有智慧力觀擇取舍(學處)。故我若能精進不廢,何故不能證得菩提”。若你想說:(310頁第2段) “諸佛菩薩成佛,必須舍頭目腦髓,那我怎麼可能有能力去舍掉呢?”這沒有關系。我現在是沒辦法,可是先在意念上想、當個祈願說我以後一定要能夠舍。只要你串習,雖然現在看起來是很困難的事,以後還是可以做得到。第叁地菩薩的功德是什麼呢?就算人分分寸寸地,慢慢的割他的肉,他哪裏有痛苦?只感覺到甘露一樣的快樂。那是時間未到,不是舍不得,不是做不來,叁地菩薩有這樣的功德。
“于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謂念成佛須于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衆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311頁第2段) 這是一個怯弱的說法。“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
以上是懈怠障礙的破除。(313頁科判)第二是積集順緣護助資糧分四,發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暫止息力。什麼是“欲爲進之所依”?欲是欲求心,是精進的所依身,“此中勝解即是欲樂”。(第8行)“又說信爲欲依”信心是欲求的所依,“以從二種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種欲故。”
“堅固力者。謂于何事發起精進,即于彼事究竟不退。”(314頁第3行)“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自信)力”(316頁第3行)。“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于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沒有滿足的意樂),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317頁第1行),這是必須的“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像我們閉關,有的人開始時非常猛利,不知暫止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無法調適,以後看到關房就害怕,這是不善巧的緣故。“休息無間仍發精進,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爲喜足,應于上勝更發精進。”
講個精進方面很重要的勸發公案,這一世嘉瓦仁波切的住宅裏有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像,是從尼泊爾的一個地方(該地過去隸屬西藏)迎請來的。當這尊觀世音菩薩像被迎請來時,准備好要供養嘉瓦仁波切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對著嘉瓦仁波切開口:“要勤行 精進行 ,爲了教法與衆生慧命,不應該懈怠。基于你具有的身心二力,去圓滿教法與衆生義利,祈願你能夠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觀世音菩薩與嘉瓦仁波切見面的緣起是這樣的,勸嘉瓦仁波切要對教法及衆生能夠一一精進。
“第叁發勤精進斷所斷時”(318頁第2段)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煩惱)。”(第6行) 這兩個要同時做。要避除煩惱傷害到你,還要能夠進一步去對治煩惱。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320頁第2段) “于未修業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于諸善事無堪能性,一切怯弱,學菩薩行令成輕利(輕安與便利)。”換句話說,要破除身心的不堪能性,讓身心得到輕安,趣入于善法。身心堪能安住于善所緣境的話,資糧易于成滿。
第四正修精進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321頁第2段) “隨發何精進,皆當具足六種殊勝(意樂)及六波羅蜜多(六度)”即精進的布施、精進的持戒、精進的忍辱等等六波羅蜜,如前所說。“精進施者,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稱爲精進的布施。
“第五此等攝義。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爲諸行依而勤修習,則于精進爲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次于大地(四地菩薩)所發精進修爲願境,于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初發業行者不應該日夜無間的精進,應該觀自己的能力,要細水長流,不要狂風暴雨。一精進就像滂沱大雨似的,把車子都漂走,沒下雨的時候大地幹幹涸涸的,這樣不好。應該是說精進之續流不曾間斷,細水長流這樣來精進,能恒常精勤是最理想的。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一、靜慮自性所行法,(322頁第1行)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這是靜…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叁講 忍辱度、精進度、靜慮度及般若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