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見:佛陀的證悟▪P4

  ..續本文上一頁這都顯示出我們對于不斷流轉的世間和一切現象是多麼無知。我們可能會注意到雲在動,指甲在長,但事實上一切都在變動。孩子們不見得一定比父母長壽,而且他們也不見得依照我們的理想生活。小時候乖巧又可愛的小寶貝,長大後可能會變成吸毒的惡棍,還帶各式各樣的情人回家。你也許會想:這實在不像是我的兒子,但他確實就是。他們毫不在乎地浪費掉你畢生的積蓄,就像人們拿蜜蜂辛苦采集的蜂蜜來泡茶,還覺得理所當然一般。最古板的父母可能會生出最炫目的同性戀小孩,而最散漫的嬉皮卻養出新保守派的孩子。可是我們還是執著于家庭的典型,夢想著我們的血統、臉形輪廓、姓氏及傳統都能由子孫留傳下去。

  追尋真理可能像件壞事

  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太子並不是舍棄他的世間責任。他不是因爲逃避兵役而加入有機農場,或是去追尋浪漫的美夢。他身爲一家之主,決心犧牲安逸,離家遠行,爲的是讓家人獲得最需要、最珍貴的東西,即使他們並不了解。我們很難想象隔天早上淨飯王是多麼悲傷與失望。這種心情類似一些現代的父母,發現他們的青少年孩子,學習六十年代的嬉皮花童(許多都來自安逸富裕的家庭),跑到加德滿都或伊維薩島去追求理想中的烏托邦。但悉達多不是用穿喇叭褲、臉上穿洞、染紫頭發、身體刺青的方式,而是以脫下太子的華服來顛覆傳統。褪去了種種象征教養貴族的外物,披上一塊破布,他成了一名遊方的托缽行者。

  我們的社會,會期待悉達多留在宮中,享受權勢,繼承王統,因爲我們習慣以“你擁有什麼”,而不是以“你是什麼樣的人”來評斷他人。在我們的世界中,成功的典範就是比爾•蓋茨。我們很少想到甘地式的成功。在某些亞洲及西方社會中,父母要求孩子們在學校取得成就所給的壓力,已經超過身心健康的承受度。孩子們要有好成績才能申請到常春藤名校,要有常春藤的學位才能獲得花旗銀行的高薪職位。凡此種種,都是爲了讓家族的光輝永垂不朽。有些父母的家族榮耀感特別強烈,如果要選擇讓孩子去拯救整個村莊,或是當大企業的執行長,他們會選擇後者。

  想象你的兒子有個顯赫又賺錢的事業,但他洞悉了老死的秘密之後,突然辭職。他再也看不出一天工作十四小時、巴結老板、貪婪地並吞對手、破壞環境、壓榨童工、壓力不斷,只換得一年幾周休假的生活有什麼意義。他說要賣掉所有的股票,全數捐給孤兒院,然後去浪迹天涯。這時候你會怎麼做?祝福他並向朋友誇耀你的兒子終于醒悟了嗎?還是斥責他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行爲,並且送他去看心理醫生?

  只是對老與死的厭惡,並不足以讓太子離開王宮而踏入未知的世界;悉達多會采取這麼激烈的行動,是因爲他實在無法合理地解釋所有已生和將出生的一切衆生之命運就是如此而已。如果所有生者都必須衰朽死亡,那麼花園中的孔雀、珍寶、華蓋、熏香、音樂、放拖鞋的金質托盤、進口的琉璃水瓶、他與耶輸陀羅和羅羅的感情、家庭、國家,都將變得毫無意義。這一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爲什麼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會爲明知終將消散或不得不舍棄的東西而流血流淚?宮殿內造作的幸福,又怎麼能讓他繼續沈湎下去?

  我們也許會想知道悉達多能去什麼地方。王宮內外並沒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死亡。即使耗盡王室的財富,也不能爲他延續生命一分一秒。他是在追求長生不老嗎?我們都知道那是枉然的。我們對希臘神話中的永生神、盛滿不死甘露的聖杯(Holy

  Grail)和龐塞•德•萊昂(Ponce

  de

  Le梟)帶領將士尋找青春之泉徒勞無功的故事都覺得十分滑稽。我們對秦始皇派遣童男童女,赴東海求不死仙丹的傳說也會置之一笑。我們也許以爲悉達多也是在追求同樣的東西。的確,悉達多是帶著某種天真的想法離開王宮的,雖然他不能讓他的妻兒長生不老,但是他的探索卻沒有白費。

  佛陀的發現

  完全不憑借任何科學工具,悉達多太子以吉祥草爲墊,坐在一棵菩提樹下,探索人類的本性。經過了長時間的思維,他終于了悟到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血肉、我們所有的情緒和我們所有的覺受,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當兩種或多種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現象就會産生:釘子和木頭産生了桌子;水和葉子産生了茶;而恐懼、虔誠和救世主,就産生了神。這些最終的産物,並沒有獨立于其各別元素的存在。相信它真實獨立存在,是最大的騙局。而在和合的同時,各個元素也起了變化。只因接觸和合,它們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他了悟到不僅人類的經驗是如此,所有事物、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恒常、純粹的狀態存在。你手上的書不是,原子不是,甚至神也不是。因此,任何存在于人心可達之處的事物,即使只是想象的,譬如一個四臂人,都需要依賴于其他東西的存在。因此悉達多發現,無常並不像一般人以爲的就是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變化。任何事物和另一個事物之間的位置或關系轉變了,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變動,都要依循無常的法則。

  透過這些了悟,悉達多終于找到了一個方法以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這個循環的一部分。而且他更進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能夠扭轉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會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悉達多從恒常的幻象中覺醒,因此我們稱他爲佛陀、覺者。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了解他的發現與教法是無價之寶,不論是學者或是文盲,富人或是窮人,從阿育王到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從忽必烈到甘地,無數的衆生受其啓發。可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悉達多今天再出現的話,可能會蠻失望的,因爲他的大部分發現都乏人問津。這並不代表現代科技厲害到足以否定他的發現;到現在還是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每個人終究會死,而且每天大概有二十五萬人死亡。我們親近的人不是已經死亡就是將會死亡。然而當親人死去的時候,我們還是會震驚和悲傷;我們還是繼續尋找青春之泉,或是長壽的秘方。頻訪健康食品店、家裏一罐罐的二甲氨基乙醇和維他命A、強力瑜伽課、韓國高麗參、整形手術、海洋拉娜乳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內心中和秦始皇一樣渴望長生不老的明證。

  悉達多太子不再需要或渴求長生不老藥了。由于了悟到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解構無止境,而且一切萬有的各個成分,沒有一項是以獨立、恒常與純粹的狀態存在的,他因此獲得解脫。一切和合之物(現在我們知道這是指一切事物)與其無常的本質是合而爲一、不可分割的,如同水和冰塊一樣。將冰塊放在飲料當中時,我們同時兼得兩者。同樣的,當悉達多看到一個人走過,即使他很健康,悉達多所看到的是此人的生與滅同時發生。你也許會認爲這樣的人生觀不太有趣,但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夠同時看到一體的兩面,可以是非常奇妙的,而且可能會有很大的滿足感。這不像在期待與失望的雲霄飛車中忽上忽下。如此看待事情,期待與失望會在我們周遭消融,你對現象的覺受會轉化,而且變得比較清晰。你很容易看出人們爲什麼會被困在雲霄飛車當中,而自然對他們生起慈悲心。你生起慈悲心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無常縱然如此明顯,人們卻視而不見。

  “在目前是”

  本質上,和合的行動是被時間所限的——它有開始、中間和結束。這本書以前不存在,現在好像存在,最終它會消散。同樣的,昨天存在的自我——就是你——和今天存在的自我已經不同。你不好的心情已經變好,你也許學會了一些東西,你有了新的記憶,你膝蓋上的擦傷愈合了一點。我們這種看起來似乎連續的存在,是一連串受限于時間的開始與結束。即使是創世紀這個行動也需要時間:存在之前的時間、形成存在的時間以及創世紀這個動作結束的時間。

  一般而言,那些相信有全能造物主的人,都不分析他們的時間概念,因爲大家都假設造物主是獨立于時間之外的。如果將一切歸功于全能而無所不在的造物主,我們就必須把時間的因素考慮進去。要麼這個世界一直都存在著(那就沒有必要創世紀了),不然就是在創世紀之前有一段時間不存在,而創世紀需要有相續的時間。因此既然創世主(我們就說是上帝好了)也遵循時間的定律,那麼他也一定會改變,即使他唯一曾做的改變是創造這個世界也沒關系。一個無所不在而永恒的上帝不能改變,所以最好有個無常的上帝能響應禱告並且改變天氣。但只要上帝的行爲是由一連串的開始和結束和合而成,他就是無常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不確定與不可靠的。

  也許有人會認爲,假如地球上的人全都死光了,上帝還是會繼續存在。但這是建立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所做的假設。也就表示現在有個“假設者”。悉達多會同意,只要有假設者,就會有上帝存在;但如果沒有假設者,就不會有上帝存在。如果沒有紙,就不會有書。如果沒有水,就不會有冰。如果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束。一件事物的存在,需要依賴其他事物的存在,因此沒有什麼是真正獨立的。由于事物與事物的相互依存性,如果某一成分(例如一只桌腳)有一點點的轉變,整體的完整性就會改變而不穩定。盡管我們以爲可以控製變化,但事實上大多是不可能的,因爲無法察覺的影響因素太多了。也因爲這種相互依存性,一切事物不可避免地會從目前或原始狀態中解體。每一個變化中都蘊藏著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

  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一切生者終將死亡。然而我們對一切與死亡的定義或許不太…

《正見:佛陀的證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實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