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P8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舍棄、離開惡緣,和依著對治法加以對治自己內心貪、瞋、癡二種方法中,又以依對治法對治自己煩惱妄念爲主要的修持。

  「不應顛倒」就是對修法遇到的艱困感到難以忍受,但是對照顧自己的親眷、降伏敵人的苦難,我們卻很容易忍受,這種忍是顛倒的忍。

  不想爲來世修行,一心一意只想著這一世的衣食,這是想的顛倒。

  不想嘗到經由聞思修而得的法味,卻想嘗遍世間諸妙欲的味道,這是味的顛倒。

  對造了必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惡因的人,如行殺、盜、邪淫等惡業的人,不生起悲心、不覺得他們可憐,反而對一些修行上忍受種種困苦的人生起悲心,這就是悲的顛倒,覺得修苦行的人是可憐的,這種悲就稱爲顛倒悲。

  對依靠著自己的親友或眷屬,或服務自己的人,我們不教他們修行反而教他們如何在這一世致富的方法,這就是顛倒的營求。

  對輪回或涅槃的樂及樂因,不加以隨喜,看到自己仇敵身心遭受痛苦時,反而生高興的心,這是顛倒的隨喜。

  我們先認識這六種顛倒,然後去除這六種顛倒,再依著六不顛倒修持。

  當自己依著修心教法修持或聞思修時,由于對法的信心不足,所以産生了時修、時不修的情形,應將這種情形舍棄,我們應專心一致的、不間斷的修持。依著修心法修習時,心要完全專注著修心教法,依著教法完全專注的在教法上修持。

  我們先觀察自己心中的貪、瞋、我慢、競爭、嫉妒、吝啬,哪一個煩惱是最粗、最大的,知道後致力于去除這粗重的煩惱。

  如此,我們努力的以對治法來對治心中的煩惱並加以修持之後,若是能將粗煩惱製伏下來,我們再依著對境,就是依著能讓我們生起煩惱的對境加以觀察。過去依著對治法加以修持,製伏下來的煩惱,當它再碰到境的時候,是不是仍然還會生起?是否已被我們斷除?觀察時若發覺過去依著對治法修持,製伏下來的粗煩惱,碰到對境仍然再生起,那麼我們就再依著對治法再將它斷除。經過一再觀察,將心中的煩惱去除,直到煩惱不會在我們心中生起爲止。

  不應自持

  不應暴戾

  不輕喜怒

  莫著聲譽

  在本頌中是講「不思功勞」,當我們認爲自己對其他衆生有恩,或認爲自己經過長期精進修持,或認爲自己在教理上非常淵博通達,且已去除所有過失,或自認所有的學處也都加以修學守護,依著這些而向他人自誇邀功。這種情形和行爲都是不應該的,都是需要去除的,而且我們也不要誇耀自己、重視自己勝于他人。

  不要去期望他人,應向諸佛菩薩本尊祈請。

  「不應暴戾」就是當多人在一起時,若是有人當衆侮辱我、毀謗我、輕視我,我也不應回應。我們所修的法是用來對治我執的,如果修行人沒有辦法以法來對治我執,心中的忍耐力量就非常薄弱,比初生嬰兒稚嫩肌膚的忍受程度還小,稍微碰到一些事情就無法忍耐,暴跳如雷,瞋心比漳地的妖怪還大,若人稍微的觸怒他,他就生氣且加害他人。我們修行人的瞋恨若比漳這個地方的妖怪還大,稍不順心就暴跳如雷。那麼這個法對這修行人來講,是完全沒有用的。我們應該要能夠以這個法來對治我們的我執才是。

  在我們的一切行爲中,不要輕易的就現出喜怒的表情,因爲這樣很容易傷害到自己的親友,所以我們不要輕易顯示出自己心中的喜怒。

  倘若稍稍幫助他人,或自己的精進修行,就想要求得別人贊歎我們,這種想法也是不可以的。

  以上主要在說一個修心者的這一世,不管在禅定或後得中,都必須修世俗、勝義二菩提心。因此,我們要一再修持修心教法,修得非常熟練,熟練到我們的心跟這個法完全結合在一起。

  這邊所講的心修成後的量,就是在我們心中所想、所顯現的,都只有法。沒有降伏敵人、照顧親眷或想獲勝的想法。心中只有法,在自己內心深處只有法,只有如何利益他人、對他人有慈心和悲心。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就表示我們心修成了。

  捌、結 頌

  有關這一部論的由來,在文中就講到:「將此五濁世,轉爲菩提道,教授甘露藏,從金洲傳來。」五濁世指的就是時濁、衆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在這五濁熾盛的時候,衆生身心要得到快樂的條件非常少,而人跟非人的傷害,讓衆生痛苦的條件卻是很多。當這麼多的惡緣聚集在一起時,如果可以將這些惡緣變爲自己修菩提心的助伴、友人,那麼不管再多的惡緣,也都能讓自己心中的善行不斷增長,惡緣越多,我們心中的善行就會越增長。

  修心的口訣就像能夠讓我們起死回生的甘露藥。這個教法是從阿底峽尊者的一百五十位上師中的金洲上師傳下來的。這教法比其他教法殊勝,若是知道這修心口訣,且能夠好好的修持,那麼就是快樂泉源之城,也稱做是修「修心」之身。自他得到輪回、涅槃的一切快樂,都是依著這個身而得到的。因此,要依著這個身體,將我們的身、語、意叁門的行爲,整個結合爲一,跟法結合在一起,然後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如能這樣,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夠自他二利究竟圓滿而成佛。

  在文中又講:「由夙昔業醒,多勝解爲因,能輕苦譏毀,請調我執教。」

  這是由大自在瑜伽者切卡瓦所說的。他是噶當巴的一位祖師,他自己修心修得非常好。在他心中看待他人比自己還重要,根本不貪戀自己,完全沒有自利,這是從他這樣的心所講出來的話。

  以上這個教法就是由阿底峽尊者向金洲大師請來的教法。然後再由阿底峽尊者傳給他的弟子,也就是佛子種敦巴,再由種敦巴傳給他的叁個弟子,之後再一直傳下來,最後由無著賢傳布出來。無著賢提到,因爲劄巴蔣村的一再祈請,因此他將所得到的傳承寶藏加以解釋後傳下來。願所有一切衆生都能依照他所傳下來的這個教法,將這二菩提心修持娴熟;願由他傳布修心教法所得的善根,回向給所有衆生,願一切衆生的心中都能夠娴熟世俗、勝義菩提心。這是無著賢的回向跟發願。

  大乘修心七要的教法,其內容共分七點,就是 「明所依加行法」、「正修菩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明結合一生的修持」、「心修成之量」、「修心的叁昧耶誓言」、「修心的學處」。這個教法在過去都是口傳所傳下來的,就是由上師傳給底下的弟子,再由弟子傳給他的弟子,並沒有文字教典。

  由于無著賢的弟子──大乘瑜伽行者劄巴蔣村的一再請求,因此無著賢在寂靜處,亦即他閉關修持的地方──水銀法城,將這教法寫下來。爲何稱他爲「甲色威秋透美」?藏文「甲色」就是佛子、菩薩的意思,「威秋」是水銀,也就是他閉關修持的地方名,「透美」是無著,其實他的名字叫無著賢,由此,後來就稱他爲「佛子水銀無著」。他是薩迦的傳承,同時也執持著噶當巴的教法。

  講到「無著」,他是過去的無著菩薩,他已經是叁地的菩薩,在印度是一位學術非常淵博的大班智達。將無著賢取名爲無著的原因在哪裏呢?因爲無著賢幼年求學時,即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樣,非常聰明,所以大家認爲他跟無著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就給他一個「無著」的名號。

  【修心七要】在大乘的所有教法中是最深的,這教法是由對西藏有極大恩惠的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邊獲得後傳到西藏。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甚深修心教法,過去在西藏有很多的修行者都依著這教法修持。

  這教法在西藏的四個教派中都有,而且不間斷。我(堪布貢噶旺秋)這教法是在第二世蔣揚欽哲確吉羅卓跟前聽受的,因爲止貢噶舉薛師兄的請求,所以在這邊稍稍講了【修心七要】,今天到此整個圓滿。

  這個就是大乘教派修心的次第,我們有因乘跟果乘,這教法是因乘中最主要的修持心要。若要完全按照本頌中所講的修行,這是滿困難。所以不管任何人,以自己的能力,依自己的力量,能修多少就是多少。

  總而言之,自己在修行時,就是皈依佛、法、僧叁寶後的身、口、意的一切行爲舉止,都要能夠跟法相合,不要違背大乘的慈心、悲心跟菩提心。若我們能這樣做,就是在修這個修心教法了。在平時,我們修心之前的前行就是皈依叁寶,不管皈依次數多或少,總要不間斷的皈依叁寶。在皈依叁寶後,先要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爲了要利益衆生,自己如果能成佛,不知有多好,並且我要按照菩提道來修持。」要能這樣的發起菩提心。

  具有菩提心後,我們要一再地思惟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業因果、輪回的過患。

  然後,我們應知道一切衆生都是自己的母親,要具有想讓一切如母衆生都能具足快樂及樂因的慈心,並且具有想讓一切衆生都能脫離痛苦及苦因的悲心,要能具有這種慈悲的菩提心。修完之後,要將我們修持所得到的善根,爲了利益衆生而回向,願一切衆生能夠成正等正覺。

  總之,平常我們都要具有善的心念,具有善心就是修心的精要。接著,將聽法所得到的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

  

《修心七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皈依之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