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毒蘑菇的助緣(3)
我叫女兒回家,跟她媽一起,守護弟弟。
我則在吠舍離繼續尋找奇人。我想,多一位奇人的保護,兒子便多一份安全。你也許能理解做父親的心。
我真的在吠舍離發現了一些奇人。我看到一個沒頭的人,他的眼睛是兩個乳頭,他的腹內傳出誦經聲。我甚至能聽出那是《大般若經》。我還看到一位奇人,他的心口處有一個木塞,拔下那木塞,就能看到他心輪上的佛國。他點燈時,根本不用火柴,只消拔了木塞,一束光明就會激射而出,點亮燈燭。而另一個奇人的胸前挂了一面鏡子,任何人都可以從鏡中看到自己的未來。你要是覺得不滿意那未來,就可以走入鏡子,修改那情節……還有很多,我不一一說了。你別問我是不是真的,我眼中,已沒有真的了。一切皆真,又一切皆幻。
我向他們乞求保護我的兒子,他們都說因緣不在他們那兒。
但那個胸帶寶鏡者卻答應讓我回到我的過去。他沒有要我的金子。他說在千年前的某一天,我跟他同在一個僧團,以是因緣,他不要我的任何東西。
我進了那鏡子。
我發現自己行進在千年前的吠舍離中。跟我同行的,還有許多僧人。我看到兩樹間有一張吊床,床上臥著佛陀。看上去,佛陀已經很虛弱了。那時節,他老是說:阿難,我背疼。每當看到這時,你總是會流淚。這是《阿含經》中常見的內容。你雖然也喜歡神通廣大的佛陀,但你更喜歡這位雖爲背疾困擾但仍在行腳教化的老人。
我看到阿難在流淚。那時他還沒離欲。他老是擔心佛陀會離開自己。他像沒成年的孩子那樣,最怕佛陀不告而別,辭世而去。望著佛陀,阿難流淚不止。他說,佛陀呀,你患病的那時,我最怕你離開我們。不過我想,佛陀絕不會不留下最後的教言就離開我們的。正是這一點,才伴我度過了那段可怕的日子。
那時節,我也有著同樣的心緒。每次想到佛陀終究會離開我們,就覺得日月無光了。我不能想象沒有佛陀的日子。我想其他僧人也定然這樣,他們的眼中滿是期待。他們當然希望佛陀能永久住世。但他們同時明白,這世上,只有永恒的真理,沒有永恒的生命。
佛陀慈愛地望著阿難,也望著我們。他當然知道我們的心思。那時節,佛陀說了很長的一段話,它既保存在巴利文《大般涅槃經》中,也保存在我相對永恒的記憶裏。
垂老的佛陀越發顯得慈愛無比。他的聲音越加祥和,仿佛黃昏時日光的輕拂。那是吠舍離最難忘的一段時光,佛陀在此留下了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的聲音和緩而溫柔。他說,阿難呀,你們雖然希望我留下最後的遺教,好指導你們脫離苦海,直達涅槃之城。我理解你們的心。要知道,我的真理已或隱或顯地全部講給你們了,我沒有一點點的隱瞞。在對真理的弘宣上,我沒有一點兒吝啬之心。
阿難,世上有人會認爲自己能夠成爲僧伽永遠的依怙,我可從來沒這樣的心。要知道,如來的色身也是無常的。現在我年已老,體已衰,壽命漸盡。我的身體像一輛破車那樣快要散架了,即使我勉強地護理,也使用不了多久了。阿難呀,如來的身體尚且如此,你哪能找到永遠的依怙呢?
阿難,要以自己的真心爲明燈,要以自己的真心爲依靠,不要依靠外物。要以真理爲依靠,不要依靠其他無常之物。只有以真理、真心和佛法爲依托時,你才會有真正的皈依。此外,世上找不到真正的能永恒依托之物。要安住真心,精進行持,你才有可能到達安樂之彼岸。
但佛陀的開示,仍然解除不了阿難的惶恐。那時節,阿難還沒有離欲,一想到佛陀會永遠地離開他,他便會痛苦地流淚。他不敢想象沒有佛陀的日子。是的,沒有太陽的天空還算天空嗎?阿難的淚不停地流,不停地流。佛陀于是想,連常在身邊侍奉的阿難都這樣,那些入佛門時日無多、修證尚未窺到門徑的比丘,會是怎樣地不知所措呢。于是,佛陀叫阿難召集吠舍離附近的所有比丘,進行最後一次開示。
于是,吠舍離以佛陀的最後一次轉*輪而爲曆史銘記。
佛陀說,諸比丘,我在叁個月後將要入滅,我所說的法,你們要善思、善修、善行、善傳,以便*輪久住,利益無量衆生。要知道,世間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之法,沒有永恒的本體,它們是定然會壞滅的,不可執著。現在,我的壽命將盡,終將會離你們而去,你們要依靠自己的真心,精進修持,守持戒行,思維真理,就能超越輪回之苦,證得寂靜之樂。
我看到佛陀慈悲的臉上充滿了期待。
爲了紀念佛的最後一次集中說法,多年之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這兒豎了一個石柱,高約丈余,頂端有蓮花,蓮花上蹲著一只獅子,面向西北方,威風凜凜地發出吼聲。這石柱已矗立了兩千多年。由于其工藝極美,超群絕倫,引起後人無窮的猜測。那些學者甚至認爲,當時的印度,不可能有如此高水平的雕刻。
吠舍離的風卷著落葉。高遠的天空上,有一輪白日在風中瑟索。
不久,一個鐵匠得到了一些很美麗的蘑菇。他舍不得吃,要供養佛陀。佛陀不忍拒絕鐵匠的好意,就隨緣應供,但他叮囑別再叫其他僧人吃。此後,佛陀就便血了。我發現鐵匠懊悔萬分,佛陀安慰他說:這世上,有兩種人功德最大,一種是佛成道時供養他的人,一種是佛涅槃時供養他的人。
借著這次毒蘑菇的助緣,佛陀示現了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