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死的金剛心 第25章 糾紛的起處

  第25章:糾紛的起處(1)

  1、奶格瑪的分歧

  孩子,莎爾娃蒂在冬夜的寒風中呼喚我的時候,我正沈浸在跟奶格瑪的幸福生活中。

  ……不久,我們便陷入了一場糾紛。那糾紛不是來自處道,而是來自佛教內部。

  距我家不遠,住著一個同樣有修有證的密咒士。她跟我的奶格瑪來自同一個也叫奶格的部落,人們也稱她爲奶格瑪。需要強調的是,奶格瑪並不是人名,幾乎所有奶格族的女子,都可以叫奶格瑪,意思你已經知道了,就是“奶格家族的女子”。就像所有瓊波家族的男子,都可以叫瓊波巴一樣。你來自涼州當然也可以叫“涼州巴”,意思是“涼州男子”。要是你在樟木頭待久了,人們也會稱你爲“樟木頭巴”的。

  但你要知道,雖然“雪”與“漠”是兩個尋常的字眼,它們的組合也很尋常,但到了一定時候,這兩個字就能代表一個“人”。要是別的作家用“雪漠”做筆名,你定然要跟他打官司。“奶格瑪”也同樣,也有相似的性質。雖然奶格家族的女子都可以稱爲“奶格瑪”,但那瑜伽行中的奶格瑪其實是一個特指,它僅僅指那個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奶格瑪。

  明白了吧?

  按你們現在的標准看,另一個自稱“奶格瑪”的人,其實是在侵權,或是在欺世盜名。我的奶格瑪當然受不了。開始,她僅僅是表示了不滿。她叫兒子告訴那個奶格家族的女子,叫她不要用這個名字。哪知,幾乎是同時,那女子也叫她的女兒來我家,叫我們別再用“奶格瑪”,換成另一個名字。

  最初的糾紛,其實就是這樣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要知道,這號小事,在重視外相的世人眼中,就是大事,幾乎涉及到了根本。

  兒子于是憤怒至極。

  他媽勸道:不要緊。既然人家也是奶格家族的人,我們叫她別用這名字,似乎也沒啥道理。名字僅僅是名字。既然一切都是幻化,那名字有啥實際的意義?

  算了算了。她想叫啥,隨他們叫去吧。我也這樣勸兒子。

  但後來發生的事,卻叫我有些受不了。那個奶格瑪竟然公開對外宣稱,她才是奶格瑪瑜伽的正宗。而我們,她說是假冒的。

  那奶格瑪俨然成了奶格瑪瑜伽的一代宗師。無數的人擁向了那邊。

  後來,我派一個弟子冒充求法者前去打聽,發現對方的見地跟我們不一樣。我不能說它對還是不對,至少,她講的,不是奶格瑪瑜伽。因爲奶格瑪瑜伽的根本是大手印見地,以破相破執爲主,而她講的,卻是叫人著相。

  那時節,我的明妃――我更願意叫她“我的女人”,女人是個很好的詞。她也不喜歡叫我勇夫,而願意叫“我的男人”。當她叫“我的男人”時,我感到一種巨大的快感和滿足。我發現,有時候,名相也很重要。雖然從心底裏我仍是將她當成了明妃,但我卻更願意叫她“我的女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宿世的習氣使然。

  “我的女人”給我講過奶格瑪瑜伽。我發現,其實她講的道理,我在以前的求法中,早已得到了。後來,我的經曆證明了一個真理:任何人的世界,高不過他自己的心。

  兩個奶格瑪在修證上的分歧較多。比如在對待分別心的問題上,她們就有著如下的分歧。那個奶格瑪強調警覺,而“我的女人”——我仍然喜歡這個詞——強調放松,這一緊一松間,就出現了爭訟。

  我派去“盜法”的弟子,這樣告訴另一個奶格瑪對他的教誨——

  你要將所有的分別心雜念當成賊。它一進來,你就一棒打死它。你不用去觀察,也不用去分析,當它一出現在你的心中,你馬上就一棒打殺了它。我說的打殺,是指提起正念。用那正念之棒去殺那煩惱之賊。只要發現它一出現,你就提起正念,將那專注力維系在你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說,你一有雜念,便專注于你心中的上師,那麼,雜念就自然而然地沒了。我們不去管它是怎樣的分別心,別去管它該不該生起,你只要主動地專注于你的念想,分別心就沒了。

  “我的女人”卻這樣說——

  不對,你不能這樣修。你要是一味強調警覺,你就會緊張,而緊張是禅定的大敵。你需要的不是警覺,而是放松,你的拳不要握那麼緊好嗎?瞧你,額頭都出汗了。你太緊張了。你一定要放松,我叫你用正念來趕跑雜念,是爲了叫你更好地禅修,可不是爲了叫你緊張的。你一定要放松。你緊張的原因是你強調了警覺,就是說你觀的力量過甚,影響了止的效果。這就叫喧賓奪主。你的“觀”本是爲了更好的“止”,但此刻你的“觀”反倒破壞和影響了“止”。永遠記住,止觀之中,“止”是主導,“觀”爲輔助。你的心力要主要用于你心中跟你的自性無二無別的上師。要是你沒有分別心和雜念,那觀就變成了一絲警覺。當你的心過于緊張時,觀的力量過強了,你就丟棄了你最核心的觀修內容。因此,你一定要放松。你一定見過彈琴,那琴弦不可太緊,太緊則易斷,你的緊張就是那琴弦太緊了。你一定要放松,但你的放松也要有度。你千萬不要放松到懈怠和懶散的地步,因爲琴弦太松時,琴師是彈不出調的。觀得太緊,會損傷到止;觀得太松,那分別心和昏沈就會乘虛而入。你一定要做到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松緊適度。要是過于松懈,你的正念正知正思維就沒有力量,就無法生起觀照心和監督心,你就很容易流于散亂,流于昏沈,流于懈怠,流于懶散了。那情形,就像你握了一只麻雀,你握得過緊,會捏死麻雀;握得過松,麻雀就會脫手飛走。你就在那種松緊適度的狀態下,安住于心中的種子字上深入禅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