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賊住比丘(3)
我走進波吒厘子城,走向那個同樣在命運中等我的空行母。
兩千多年前,波吒厘子城只是個小小的村莊。恒河渡口離這兒不遠。一天,佛陀帶著弟子來到這兒,他指著那時節還是一個尋常村莊波吒厘村說,這兒,將來會成爲一個大城市。
巴利文的《大般涅槃經》記載了佛陀當時的預言:“阿難啊!當阿利安人仍常往還且商賈雲集,此波吒厘子城將成爲一大都市和商業中心。但此波吒厘子城將有幾種危險,一者爲火,一者爲水,一者爲鄰友相爭。”
百年之後,這兒真的成了一座有名的大城。它是印度曆史上著名的孔雀王朝的首都。輝煌的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陸交通,使它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地位。
波吒厘的意思是一種會開花的樹。很久以前,這兒有一個波吒厘樹林。一天,有位青年拜一位婆羅門爲師,求學時久,但長進不大。他心中郁悶,跟一幫朋友來林中散心。爲了遣除他的煩悶,好友折下一枝花,叫跟他跟花拜堂成親。在朋友們嘻嘻哈哈的調笑聲中,成親儀式結束了。大家興盡而散,唯當事者意猶未盡,仍在樹下品味。天漸漸暗了。忽然,光明大放,樹下出現一個老人和一個美貌女子。老人說他是花精的父親,要青年實現方才的承諾,跟自己的女兒成親。青年又驚又喜,和花精舉行了正式婚禮。不幾日,樹林裏來了一隊人馬,他們帶了各種物件,大興土木,一座美麗的城市從此誕生了。
這便是波吒厘子城的由來。
這是一個玖瑰色的傳說。我感到一種巨大的詩意撲面而來。
但事實上,波吒厘子城是由孔雀王朝建立的。那時,它與各國建立了良好的商貿往來。興盛時期的波吒厘子城,有六十四座城門,有五百七十座箭樓,只每天的稅收,就有超過四十萬的錢幣。
波吒厘子城在佛教史上也占據著重要地位。你一定知道孔雀王朝時期的阿育王。早年,他爲了爭奪王位,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哥哥。登上王位後,他統率大軍,東征西戰,在血雨腥風中統一了印度諸國。後來,阿育王放下屠刀,番然省悟,成爲佛教曆史上最大的護法國王。對內,他用佛教治理國家;對外,他將佛教推向了整個印度,並派了大量的僧侶作爲使者,將佛教的火種傳向世界。傳說中,阿育王施展神通力,于一夜間,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此外,他下令以石刻的方式,將大量的佛教信息保留了下來,成爲千年裏不朽的記憶。
阿育王住世的時候,佛陀已入滅叁百多年了。那時節,各種思潮都在印度舞臺上演,有的是明顯的外道,有的則貼上了佛教的標簽。便是在佛教內部,也是衆說紛纭,或因戒律不一而生分歧,或由見地不一而起紛爭,佛教分裂成了好多派別,有大衆部、有上座部,有上座部中的分別說部等。後來,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弘法時,由于見地、戒律、習俗等原因,一時間,雜說盛行,诤論哄起,內部也是爭論不休。許多外道和無信仰者爲了騙取利養,也假扮佛教徒,混入佛門。這類人,被人們稱爲“賊住比丘”。
賊住比丘最多的地方,便是一個叫阿輸迦園的所在。阿輸迦的意思是“無擾”。這是阿育王啓建的,他花了很大氣力護持此園。園內僧人待遇極好。爲了貪取利養,賊住們蜂擁而來。他們俨然是大德高僧享利養,不守戒律,不修禅定,不學經法,每日裏紛爭不斷,惡言惡行層出不窮。按佛製,僧團中每月必須舉辦一次“布薩”集會,對照戒律,檢查自己的過失。但由于那些惡性比丘的搔擾,阿輸迦園中在七年中,竟連一次“布薩”都不能如法舉行。
一天,阿育王派了使者,前往阿輸迦園,去調解僧衆間的紛爭。使者苦口婆心,但那些比丘卻一如既往地大興诤訟,甚至當場惡言相向。使者大怒,拔刀殺了一人。這下惹了大禍。阿育王親自前往阿輸迦園,賠禮道歉,並問詢衆僧:“如何給使者定罪?”僧人們認爲使者由阿育王派遣而來,殺人者當然要定罪,派遣他的人,也要定罪。阿育王說,我只是派他調解,又沒派他殺人。衆僧道,你的使者動不動就殺人,定是你平時沒有好好教育,你不負責,誰負責?
阿育王不禁長歎:“連你們對佛法都各持己見,莫衷一是,如何度衆?難道這世上,沒有一個能解我心頭之惑的人嗎?”
沒想到,這一問,衆僧的意見竟驚人的統一,他們告訴阿育王:目犍連子帝須是公認的大德,他是優波離尊者的第四代弟子。
于是,目犍連子帝須出山了,他召集了一千名長老,在阿育王提供的精舍裏,開始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叁次結集。結集的內容,既有教法,又有律藏,其內容,盡藏于一本叫《論事》的書中。
那一千多名長老,還組成了口試團,對所有僧衆進行測驗,要他們說出對佛法的見解,然後根據其見地,清除了一批賊住比丘。
此後,阿育王下令,以後,所有僧團要和合無诤,誰要是製造事端,將會被趕出教團。
但世界上無論有多少阿育王,也抵擋不住那些真正的賊住比丘。他們可以說出無窮的佛教教理,但他們的心中,卻仍是五欲熾盛,貪婪無比。
他們遠比那些有著外道見地的賊住們更爲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