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婆羅門的四個人生階段(3)
我問,在佛教修煉中,也有行爲瑜伽和智慧瑜伽,比如下士道的離惡趨善,無疑也是行爲瑜伽的一種;而智慧瑜伽更是佛教修煉的擅長。那麼,爲什麼佛教在尼泊爾和印度的生命力比不上婆羅門教呢?
司卡史德說,原因很多,一言難盡。不過,我想,婆羅門教的某種文化傳統,是原因之一。在婆羅門的一生中,一般有四個階段:
婆羅門的第一個人生階段是梵行期,也就是學習宗教經典和宗教理論階段。這一階段以學習各種宗教禮儀和吠陀經文爲主。
婆羅門的第二個人生階段是家住期,要結婚、生子、承擔世俗責任。婆羅門認爲,雖然個人的解脫至爲重要,但要是一個人不留下子孫,不能定期地祭祀祖先,是不道德的。雖然在家住期裏,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有世俗行爲,但婆羅門法規規定了許多必須遵守的祭祀禮儀。按照印度傳統的說法,每個人的家中有五個容易産生罪惡的地方,因爲容易殺生而被稱爲五個屠場,它們是火爐、磨石、掃帚、水桶和杵臼。爲了消除使用五個屠場帶來的罪惡,婆羅門每天要進行日常的五種祭祀。給梵天的祭祀便是學習經典和教化衆生;給祖先的獻祭便是食物和水;獻給諸神的祭品便是燒熟的食物;獻給善神和邪靈的祭物就是各種巴利供品;獻給人類的供品便是對客人的善意。這樣,便將日常生活跟宗教禮儀合二爲一了。所以,婆羅門教的宗教禮儀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也是它的生命力十分頑強的原因之一。
婆羅門的第叁個人生階段是林棲期,也即隱居階段。當一個婆羅門發現自己頭發花白,滿面皺紋,並抱上了孫子的時候,他便會結束家居期,進入隱居期。這時,他必須放棄對世俗生活的所有貪戀,不再享受優裕的生活。他會把妻子托付給兒子撫養,或是索性帶著妻子進入森林。他放棄了所有世俗的用具,伴隨他的只有祭祀用物和宗教用品。他不能接受供養,必須穿獸皮和破衣。他的日常生活除了繼續進行以前的五大獻祭外,還要誦讀經典,培養慈悲心,進行各種禅定訓練,等等。
婆羅門的第四個人生階段是遁世期,即行乞聖僧階段。當一個婆羅門在隱居階段裏完成了諸多的修煉,真正地遠離了世俗,就不再進行那些具相的祭祀禮儀了。此時,他可以熄滅眼前那有形的聖火了,因爲真正的聖火已經根植于他的心中了。他也不再誦讀經文,因爲經文同樣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已擺脫了世俗最後的束縛接近了解脫。這時的一切,都要憑借沈思和冥想。他可能會孤獨地雲遊天下,他不再貪戀哪一片林地,所有的樹木都是他棲身的茅屋,他已放下了萬緣,已不再有對生的貪戀,也不會再有對死的恐懼。他像等待命運的約定一樣,坦然地等待那個非來不可的東西。憑借智慧的修煉,他可能認知了事物永恒的本質,也可能洞悉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對紅塵的依戀已化爲對梵的依戀,並漸漸跟梵合二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