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死的金剛心 第21章 不滅的法身

  第21章:不滅的法身(2)

  

  在司卡史德的帶領下,瓊波浪覺朝拜了佛經中常常提及的那個著名精舍。荒蕪已經籠罩了那個所在,很難看出它曾經的輝煌了。深深的失落和怅惘湧上瓊波浪覺的心頭。

  

  據說,當初的祗園精舍十分壯麗,共有七層。漢地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記載道:“祗洹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王、人民競興供養,懸缯幡蓋,散華燒香,燃燈續明,日日不絕。”正是在如此豪華的精舍裏,佛陀宣說了許多有名的經典。但精舍的遭遇也驗證了佛陀宣說的真理:諸行無常。那個輝煌一時的精舍終于在某一天被大火燒成了廢墟。起因是一只頑皮的小老鼠,它銜了燃著的燈芯玩耍時,引燃殿上的布幡,釀成一場大火。

  

  司卡史德帶瓊波浪覺朝拜時,精舍已不見舊時風光,只有阿育王石柱尚在,右柱呈牛頭形,左柱呈輪形。須達多長者供養的所有東西,都被歲月之河沖洗得了無蹤迹了,留在人間的,只有那些常念常新的真理,仍在滋潤著熱惱中的心靈。

  

  司卡史德對瓊波浪覺說,人們將佛陀的教言稱做“不滅的法身”,是有道理的。世上所有的建築,都會隨著歲月飓風的沖刷,變成昏黃的記憶,只有真理永存。將來,你會依托財勢,建起許多道場,它們跟這精舍一樣,也能輝煌于一時,但最後留下來的,還是教法的智慧。

  

  瓊波浪覺說,我也知道所有的有爲法終將無常,但沒有建築物的依托,教法也是很難久遠的。藏地有許多大成就者,常居山洞,終生苦修,他們也許證得了究竟,但因爲出離心過甚,與世隔絕,便成自了漢。所以,有時候,宗教的形式是必要的。有時候,沒有形式,也就沒有內容。

  

  司卡史德說,是的,有時候,形式也就是內容。

  

  早期的祗園精舍很大,裏面還有許多精舍,如拘賞波俱提精舍,因爲佛陀常居于此,遂成聖地。據說佛陀曾在道上經行,遂建平臺,以志紀念。旁有石室,中間供了一尊古老的雕像,是那場大火後僅存的珍貴佛像。大火過後,人們驚喜地發現雕像竟然完好無損,便建了兩層樓閣供養。幾百年過去了,樓閣也蕩然無存,唯有雕像還被人們供奉著。

  

  司卡史德說,釋迦牟尼的教法當時能很快地贏得人心,主要是因爲它的人間性。舍衛城留下了許多這樣的傳說。當時的波斯匿王,因爲貪吃而患了肥胖病,常常痛苦不堪。佛陀教他節食,並說偈言:“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波斯匿王教侍者常誦此偈,以警示自己,後來治愈了肥胖病。

  

  司卡史德說,佛陀的所有教言,目的就是叫人離苦得樂,息滅煩惱。佛教本意上是人生佛教,是人間佛教。後來,佛教的衰亡,也是由于窮究玄理遠離了百姓生活的緣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