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那爛陀寺的輝煌(8)
出了王舍城,北行一日,便到了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大學,建築宏偉,十分輝煌。瓊波浪覺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那爛陀寺約有教授師兩千人,僧侶上萬人。寺內流派林立,共存共榮,雖時有辯論,但多能相安。
據說,那爛陀的本意是“賜予蓮花”的意思,這裏的蓮花代指智慧;另有一說是:那爛陀的音譯意是“施無厭”的意思,曾爲一國王的名字,他樂善好施,寺遂以名。
曆代國王對那爛陀寺都十分護持,賜以一百多個村莊的土地,以收田賦。此外,再令周圍二百多戶村民每日供奉寺裏的日用。以此厚供,寺中僧侶不用托缽行乞,遂有時間鑽研經典。寺中學風,聞名遐迩。
當時,印度仍盛行辯論,各教派之間,時有辯論,那爛陀便成爲衆矢之的。連看門的僧侶也很是善辯,前來挑釁者,往往沒能入門,便落荒而逃了。
那爛陀寺中班智達很多,但德維多吉名氣很大,因爲他既是班智達,又是大成就者,前來求法者很多。
德維多吉住在寺院東區,西區多塔林,其中就有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的舍利塔。這兒距舍利弗的家鄉優波提舍村很近。目犍連尊者的家鄉拘律迦村也在寺院附近。有學者稱,那爛陀寺就是圍繞舍利弗塔漸漸擴建而成的。
德維多吉的住處很豪華,除了得到求法者的大量供養外,寺裏每天還給他供叁升“供大人米”,這是專門供養國王和大德的一種大米,米粒大似烏豆,很是香美。寺裏的所有法師都能得到這種米。這是專由國王供養的。
瓊波浪覺給德維多吉供養了黃金十叁兩,求到了“閻曼德迦”等閻摩敵法類。
灌頂之後,德維多吉帶領瓊波浪覺參觀了那爛陀寺藏經樓。寺裏有叁個藏經樓,分別名爲寶彩、寶海和寶洋,共有藏書九百多萬冊。那寶洋高達九層樓,一進入其中,人頓感渺小。瓊波浪覺想,就算我窮一生精力,又能從印度取回多少智慧之火呀?
瓊波浪覺參加了寺院的學習。與其說是學習,還不如說他是在感受一種氛圍。他發現,辯論之風甚至在課堂上也盛行著。寺院雖然迎接了大大小小的挑戰者,而且大多以勝利告終,但在一百多年前,有兩個婆羅門教大師橫掃印度的佛教徒時,那爛陀寺也沒能取勝。寺僧們都忘不了那兩個名字,那是彌曼差派的鸠摩利羅和吠檀多學派的商羯羅。他們在客觀上振興了婆羅門教,因爲自那以後,佛教就從民間退回到了寺院。活躍在人間的,是新婆羅門教。
聽了一段時間的課後,瓊波浪覺漸生厭離之感。他發現,寺僧的學習已偏離了佛教本有的質樸,趨入了深奧的思辨。其深奧程度,窮一生心力也未必能精通。更令他不解的是,那些精通思辨之學的班智達,並沒有離欲。精深的學問並沒有使他們得到清涼的涅槃之樂。有時,爲了爭一個相對高一些的位置,他們費盡了心機。
這天,他向德維多吉說出了自己的不解。德維多吉笑道,這是個悖論,作爲一個教派,沒有自己的精深理論,畢竟不是件好事;但若是深陷于理論之中,也會遠離宗教本有的精神。
他歎道,佛教之所以到今天的地步,從很大程度上說,陷入了玄學思辨是原因之一。那些老百姓,哪有時間去研究因明學呀。宗教的真正目的是解脫,而不是研究學問。
德維多吉說,現在,只有那爛陀寺這樣的地方,佛教的火炬還在燃燒。但是,它究竟能燃燒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