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死的金剛心 第15章 大迦葉的畢波羅洞

  第15章:大迦葉的畢波羅洞(5)

  

  瓊波浪覺與另一位上師的相遇,是在一個叫白跋羅的山上。山腳下,就是那個著名的溫泉,泉水富含礦物質,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據說,佛陀也曾在這溫泉中治療關節炎。曆史上的佛陀也會生病,除了關節炎,背疾也困擾了他一生。據說,這兩種病都由坐禅引起。那背疾,類似于頸椎或是胸椎病,由長期宴坐引起。在《阿含經》中,我們會看到佛陀說,阿難,我背疼。每看到這些內容,我總是會熱淚盈眶。我眼中的佛陀是覺者,無論他是否背疼,他都不會由覺返迷的。我們敬仰的,正是他的那份覺悟。

  

  時下有許多迷亂的人,每每見到或是聽說一些大德生病,便會喪失信心。他們並不知道,大德之所以稱爲“大”者,是其偉大的人格和覺悟的心。雖然他證得了智慧,但他的肉體仍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仍會不調,色身也會生病。但他證得的那份覺悟,卻不會因爲生病而複歸迷亂。同樣,我們也不會因爲佛陀曾在溫泉中治療他的關節炎而失去信仰。

  

  瓊波浪覺也在溫泉裏沐浴著。溫暖的泉水蕩漾著,化解著旅途的勞累。一想到佛陀也曾在池中沐浴,瓊波浪覺便感到一種巨大的快樂。

  

  一路行來,每次談到王舍城,印度人提及的,並不是它曾是佛陀的弘化之地,而是它有這溫泉。佛陀在王舍城的事迹,早從印度人的記憶中抹去了。瓊波浪覺很是難受。但他明白,任何時候,充斥于時代的,總是混混,曆史也並不因爲混混人數衆多,就將他們供奉于廟堂之上。雖然智者的數量不一定多,但曆史上最耀目的,還是這類名字。

  

  沐浴之後,瓊波浪覺上了山。他要前往一個叫畢波羅的山洞,去拜訪一位隱修的大德,他叫白比朗覺,是勝樂五尊法和紅白空行母法的傳承持有者。這山洞,據說是大迦葉年輕時的禅修之地。大迦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名字叫畢波羅,山洞便以此得名。大迦葉生于富豪家庭,自小便崇尚出離,一心追求解脫,遵父母之命娶妻之後,夫婦二人仍是立志清修,並無俗樂,後相約出家。大迦葉便在此山洞中清修多年。後來,他遇到佛陀,得悟正道,並將俗家時的妻子也帶入僧團,得證阿羅漢果。

  

  瓊波浪覺一向對大迦葉十分敬仰,大迦葉號稱苦行第一,終生持頭陀行,住野外冢間,穿掃糞衣,日中一食。因爲常年苦行,大迦葉形貌褴褛,常遭年輕的比丘恥笑,每聞此言,佛陀總是贊歎大迦葉。大迦葉是佛陀教法的默默實踐者,他不善交遊,一生離群索居,專事清修,贏得千古敬仰。

  

  白比朗覺雖然也喜歡離群索居,但對瓊波浪覺的到來仍表現出極大的歡喜,他說瓊波浪覺是他的具緣弟子,他一直在等他。瓊波浪覺給他供養了七兩黃金,白比朗覺便給他傳了勝樂五尊法和紅白空行母法。這法門,後來融入香巴噶舉的智慧大海,筆者也成了受益者。

  

  然後,白比朗覺對瓊波浪覺說,你發心很好,廣學聖法,但記住,對于證悟來說,清修是必需的。從了義上來說,菩提心是熱愛衆生,出離心是遠離人群,二者並不矛盾。

  

  最後,白比朗覺給瓊波浪覺誦了一偈:“迦葉托缽還,獨自登上山,身心無恐怖,清淨修禅觀。山深無人迹,野獸常聚集,群鳥齊翺翔,我心常歡喜。人當獨自居,不宜爲群聚。群居心煩亂,難得清淨智。應酬在世間,疲累亦無益,既知如此意,不喜與人居。”他說,此偈是大迦葉作的。正因爲大迦葉終年清修,積累了實力,他才有能力完成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師徒二人出了畢波羅山洞,繼續上行。山上有許多小寺廟,色彩灰白,造型質樸,裏面的行者大多裸體,他們是耆那教的信仰者。耆那教中,有一派叫天衣派,認爲應舍棄世上萬物,做到真正的了無牽挂後,才能得到究竟解脫。這衣服,當然也在舍棄之列。耆那教曆史悠久,其教主尼乾子跟佛生在同一時代,曾得到佛陀的贊歎,但耆那教是佛教在王舍城主要的競爭對手,因崇尚苦行,爲世人所重。那時,教派之爭很是殘酷,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就被裸衣外道亂石砸死。耆那教的影響一直延續了數千年,至今仍有極大影響。唐朝玄奘大師赴印度取經時,也曾朝拜此山。那時,他也發現山上有許多耆那教的小廟,這一點,在《大唐西域記》中有相應記載。

  

  瓊波浪覺一向對各種宗教都很尊重。他認爲,只要是善法,都是值得尊敬的。他進了小寺廟,雙手合十,對供奉在神龛中的聖像們表達了敬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