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死的金剛心 第15章 王舍城的因緣

  第15章:王舍城的因緣(1)

  1 王舍城的因緣

  

  王舍城距菩提迦耶九十公裏,山丘環抱,風物宜人。瓊波浪覺知道,在佛教史上,王舍城的地位極其尊崇。佛陀初出宮城後的修道之所就在王舍城,那時,他跟隨兩位老師學習禅定,一位叫阿羅邏•迦羅摩,一位叫伏陀羅摩子,兩人均是名重一時的禅定大師。釋迦牟尼初修道時,就在二人處修禅定多年,雖入深定,喜悅輕安,但心中的熱惱猶存,疑惑也無法遣除,就心生去念。巴利文《中部經》第二十六經中形象地記載了佛陀的思路:“比丘們呀,我忽然心生一念如下:“這教法只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卻不能導致厭離、無欲、止息、寂靜、智力、無上慧,以及涅槃。”于是,比丘們呀!我就不再崇信那教法,不願奉信此法,于是我離開那裏,繼續我的旅程。”

  

  佛陀在王舍城時,發生了一件影響佛教進程的事件。一天,他在城中乞食時,遇到了當時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國王看到年輕的悉達多威儀莊嚴,便生起無上的信心,他希望悉達多放棄修行,跟他一起治理國家,他願意將一半國土贈予他。悉達多拒絕了。國王便希望他證道之後,到王舍城來弘化。幾年之後,佛陀便帶著他的一千多弟子來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成爲教團最大的施主,當時僧團的四時供養,均由他提供。在他的護持下,佛教成爲新興宗教中最有力量的一支。

  

  一路行來,多是平原,唯有王舍城丘陵環抱,瓊波浪覺的心情爲之一變。他發現這王舍城,真是上好的弘法之地。單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王舍城就有著非比尋常的地貌。城外是靈鹫山,佛陀在此演說了《妙法蓮華經》和《楞嚴經》等有名的大乘經典。山上多修道用的山洞,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聖者,都曾在山洞裏修習過禅定。

  

  據說,佛陀住世時,王舍城裏荟萃著當時印度有名的幾乎所有教派,如婆羅門教、耆那教等,他們在王舍城也有相當大的地盤。

  

  根據經典記載,佛陀在鹿野苑初轉*輪之後,又收攝了迦葉叁兄弟,叁人共有弟子千人。後來,佛陀便帶著這千余名弟子來到王舍城,受到頻婆娑羅王的熱烈歡迎和護持。佛門僧侶便開始了在王舍城的弘化。一天,一個叫舍利弗的人發現了一個叫阿說示的尊者。尊者威儀出衆,六根調柔,動靜一如。舍利弗心生歡喜,問其師承。尊者告其所依,並誦一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聞,得法眼淨,遠離塵垢,心生歡喜,遂同好友目犍連皈依佛陀,成爲佛陀的左膀右臂。

  

  以此因緣,麥哲巴也將瓊波浪覺的到來當成了殊勝的因緣,他授記,瓊波浪覺將會成爲他的弟子中舍利弗似的人物,一定會將他的教法弘揚開來。瓊波浪覺向麥哲巴供養了兩個黃金曼紮,一個重十叁兩,一個重七兩。麥哲巴很是歡喜,問他欲求何法,瓊波浪覺說,對本尊法,我求了很多,但護法類不多。這回我求一個護法,但這護法,不是世間護法,他要能讓我得到世出世間的究竟利益:我活著時,能得其加庇,擁有無量財勢,助我事業;我往生時,他能與我並肩相偕,一同前往佛國。

  

  麥哲巴說,那我就傳你十叁尊瑪哈嘎拉吧。

  

  傳法後,麥哲巴與他閉關十叁天,瓊波浪覺便得到相應,見到本尊。此後,瑪哈嘎拉便與他形影不離,助其成就了無量的功德事業。後來,筆者從我的上師那兒,也得到了該法的傳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