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阿育王石柱(6)
需要說明的是,阿育王之所以成爲英雄、被人們敬仰千年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的殺伐之功,而是他的省悔之舉。他的一生,诠釋了什麼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據說某一天,阿育王忽然明白了屠殺的罪惡,並翻然悔悟。他皈依了佛教,並用武力推廣佛教。在阿育王之前,印度半島上有數不清的小國,那些名爲國家實爲部落的格局影響了佛教的傳播。阿育王滅了諸國統一印度之後,佛教才真正在印度半島弘揚開來。據說後來,擁有了大力的阿育王,于一夜間在紅塵中修了八萬四千個舍利佛塔。千年後,我也看到了那萬千佛塔中的一座。
瓊波浪覺看到阿育王的人馬也來朝拜藍毗尼。那些原來如狼似虎的士兵們一臉虔誠。他們拉著一個石柱,上有文字和馬頭。這據說是阿育王石柱中唯一的馬頭石柱。日後的某一天,邪靈招來的霹雳殛裂了石柱,柱身上有了一道道裂縫,卻仍矗立了千年,守護著一段真實的曆史。
還有一種說法是,那石柱並不是爲邪靈招來的雷電所殛,而是毀于外道的某次炮火轟炸。這是有可能的。因爲,無論在佛陀住世時,還是在他涅NB021後的千年裏,印度大地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外道,它們瓜分著印度的宗教蛋糕,有時是你占上風,有時是我占上風。許多時候,占了上風的那一家,總想將對方的所有象征物都毀了,以顯示自己的勝利。
那個時候,宗教之爭是非常激烈的,其程度,幾乎等同于戰爭。在釋迦牟尼住世時,他的許多弟子就爲外道所殺,其中包括那個號稱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在傳播真理的途中,他被外道滾下的亂石砸成重傷而死。
許多時候,各種宗教流派都以爭奪皇家爲傳播宗教最有效的途徑,所以,當哪個宗教得到皇權認可時,哪個宗教的傳播就相對迅速。但常常有這種狀況,便是在皇宮內部,也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那個著名的阿育王信佛教時,他最心愛的妃子卻信仰外道。所以,圍繞那棵菩提樹,就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阿育王護樹,王妃暗中毀樹。因爲外道將那棵菩提樹當成了一種象征,此時的樹已不再是單純的樹,而成爲佛教精神的載體。阿育王的石柱亦然。柱身上的那一道道裂縫同樣也可能源于外道的炮火或是*。
同樣的故事出現在21世紀。在塔利班組織控製了阿富汗政權之後,他們便炸了那個世界著名的大佛。他們的理由是佛教在搞偶像崇拜。在許多阿拉伯的史書中,都將佛教徒稱爲偶像崇拜者。事實上,佛教的那諸多佛像,只是爲了能讓信仰者産生某種宗教情感而順世的一種方便。佛教中其實充滿了破相的內容。筆者的《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出版後,有人將我倡導的與時俱進、經世致用的大手印稱爲“雪漠禅”,以示跟傳統大手印的區別。“雪漠禅”同樣提倡破相,在答網友提問時,筆者曾即興賦詩曰:“雪漠禅如何?離相重精神。文化爲載體,貫通古與今。隨緣得自在,安住光明心。妙用大手印,行爲利衆生。”
破相也是佛教了義經典的精髓,如《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見,佛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佛教強調無我,反對“神我”。
那些將阿育王石柱炸得裂縫四布的人或邪靈並不知道,石柱代表不了佛教,因爲真正的佛教是破相無我的。佛教的精神,並不依托那些外相而存在。即使他們將所有打了佛教印迹的物質都毀了,佛教的精神同樣會穿越時空,成爲滋養人類靈魂的營養。因爲,佛教並不是發明真理,而是發現真理。即使在釋迦牟尼沒有出世之前,那些真理也早就存在著。佛陀的偉大是靠苦修發現了那些真理,並實踐了那些真理。他是真理的發現者,而不是真理的發明者。
瓊波浪覺看到的那個柱子很粗,也很重,有好幾米已被黃土掩埋。柱身上的許多裂縫同樣是無常最形象的注解。柱身裹著無盡的滄桑,一波波蕩向瓊波浪覺的心。柱面上的字也顯得斑駁,不很清晰,但瓊波浪覺還是明白了大意:
天啓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此朝拜,因爲這裏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象,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藍毗尼村成爲宗教的免稅地,只需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爲稅賦。
那時,瓊波浪覺還不知道,正是這不起眼的石柱,後來成了佛陀是真實曆史人物的重要物證之一。此外,這兒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證明佛陀的真實存在。那些被黃土掩埋了千年的文物,以自己的語言告訴那些前來滅佛的學者們:釋迦牟尼是真正的曆史人物。受到科學精神熏陶的西方傳教士們不得不承認,釋迦牟尼是真實存在過的導師。回到西方之後,學者們撰寫了大量文章,它們散見于一些書籍和報紙。西方人于是看到了跟自家的基督教文化迥異的另外一種人文景觀。雖然那些文字尚不足以改變他們的信仰,但總算打開了一個窗口,讓人們發現了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世界。
佛教的真正進入西方,並贏得大量信衆是後來的事。由于一次次曆史事件,佛教憑借一種曆史賦予它的勝緣進入了西方。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上世紀西藏喇嘛的大量進入西方。他們帶去了一些西方人也同樣能實證的禅修方式。許多西方人都被那奇異的禅修體驗征服了,甚至一些天主教神父也開始學習佛教的禅定。他們將那些原本屬于宗教行爲的禅定修行當成了生命科學。于是,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了許多名之爲禅修中心的團體。
直到這時,佛教才真正進入西方人的生活。而正是那些學者在藍毗尼的挖掘,才使得佛教這一古老的東方文明,普遍出現在東西方學者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