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悟禅
茶禅一味。禅給人一種茶的享受和味道,而茶之中也包含著無限的禅味。
古往今來,形容茶之禅味的詩歌不勝枚舉。例如日本的紹鷗禅師曾引用過一首詩,詩歌大意是:秋風蕭蕭,黃花謝了,紅葉隱了,一片靜寂,仿佛回到了原野,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無獨有偶,作爲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也引過一首詩,大意是:只要見到深山雪野裏萌生的小草,你就會感到花香鳥語的春天在你眼前大放光彩。白雪皚皚的山間,一輪朗日高照,從雪薄冰融處突然發現一點小草的生機,發現一點生命的信息。
一株最先從冬的死寂中掙紮出來的小草的強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動人心魄的禅意。正如枯木遇風作龍吟一樣,禅的定與悟的動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一種真正的生命,這即是禅的生命,是茶的叁味。
禅與茶的聯系從中國古代就已開始。中國古代的茶葉經由高麗傳入日本,成爲日本的一種文化。而禅成爲茶道,最初是在禅宗寺院中作爲一種規則定下來的,即有人到寺院拜訪方丈時,或有施主在寺院訪問時,作爲禮節端茶上來。在“百丈清規”中,百丈禅師對喝茶的規則、修煉製定了一系列細密的規定。
五代時期,稽山有位禅師。在投子和尚門下修行時,他擔任柴頭,負責寺內的柴禾供應。一日砍完柴後,投子和尚爲了表示贊許,倒給他一杯茶。投子和尚邊斟茶邊說:“森羅萬象,盡在這裏。”他以茶論禅,意思是說杯茶包含了森羅萬象,就不是一杯簡單的茶,喝得不好是要倒黴的。這位禅師當仁不讓,投子和尚的話音剛落,他已將茶碗砸摔在地,反問其師:“森羅萬象,到底在哪裏?”禅鋒甚是厲害。投子和尚平靜地說了一句:“可惜了這杯茶。”意思是說,把一杯熱騰騰的茶浪費了,這個舉動說明他尚欠火候,還沒有真正到達化境。
珍惜一杯茶,也就是珍惜生命中的禅機。只有“殺人刀”,沒有“活人劍”,只能說明他沒有悟道真正的禅意。
古時還有用茶碗來參禅行道的,即從茶碗、茶壺中參公案,例如“如何在茶碗中翻筋鬥”“從茶壺中取出五重塔”等。有些修行者從中悟道,但另一些則不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頑僧在參“在茶碗中翻筋鬥”的公案時,真的在地上翻來覆去;在參“從茶壺中取出五重塔”的公案時,就造了一座小塔放在茶壺中去。爲此,古代許多禅師主張修行者最好去練習練習茶道,親自觀摩一下茶師正傳的茶道的做法和程序,邊練習邊體會,無意識地按照本來的程序完成一切。這之後便可以輕松地參透“茶碗中翻筋鬥”和“從茶壺中取出五重塔”的公案了(即從一杯茶中悟世界)。
總而言之,禅味與茶味是同一種味道,苦苦澀澀的,但它卻能提神、安定精神和消除煩惱。作爲茶客,在品茶的過程中參悟禅詩是最好的養生方法,像千利休所說的先要“打水取薪”“煮水沏茶”,然後“供于佛,施于人”,而且室內有花,有茶香,方能從中得到禅的意味。在這個過程中,一邊品茶,一邊賞花,對心裏放松、血液循環穩定有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爲,煮茶品茗之中有味覺、視覺、運動覺的充分調動,在醫學與心理學上都非常有意義。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中國茶道被帶入了日本。鑒真和尚將茶的種子和栽培方法一並傳入日本,同時喝茶的方式也一起傳入。用喝茶來養生的方法,在日本稱爲“榮西”,是“茶祖”的意思。茶道首先是一種養生保健的方法,日本人認爲茶有兩大作用:一是解毒,二是延年益壽。
現代的心理學角度研究認爲,茶具有從心理上解除疲勞、嗜睡,防止身心疾病的功能;茶是追求禅的意境的一種很好的方法。禅中所提倡的茶道人際關系稱爲“淡淡的、淡淡的品味”,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講究清靜、淡泊的關系。因此,茶道是禅的精神世界的具體體現和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