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禅融合的“心性”之學
禅,原先脫胎于印度的宗教,後來演變成爲一種否定傳統宗教思想,要求靠“自力”、自尊、自信來自我解脫的、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和文化思想,而禅宗的一些心靈調整技術,就成爲現代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基礎。
印度的禅師講究永久以及轉生,中國禅卻要說明所有的事物都不是永久的,強調變化。因此,印度禅以肯定爲主,中國禅以否定、打破一切爲主,要求“開悟”;印度禅相當有系統,規矩很嚴,坐禅一絲不亂,中國禅規矩沒那麼多,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産生禅的感覺;印度禅練習必須要有老師,否則會走火入魔,心理發生混亂,甚至導致精神病,中國禅則講究學生超過老師,講究開悟,可以酒肉穿腸肚過,也可以逢祖罵祖,遇佛殺佛,希望通過以上種種革命的手段得到解脫。
從2世紀一直到6世紀,印度禅在中國已有五六百年的曆史。但那時的中國人對禅沒有創新,只是被動地接受。此後一段時期,中國人邊學邊摸索,經過五百多年的過渡期,一直到七八世紀,中國禅才開始盛行,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佛家一個宗派的人生之道—禅。它屬于佛家,與其他宗派有著相同的修持目的,至少基本上相同。與其他依附他力的輔助才能成佛的宗派不同,禅宗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得以成佛。例如,淨土法門持誦佛號,密宗持誦真言,他們都是祈請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後得度。禅門裏有一警語:“念佛一句,嗉口叁天!”禅師們認爲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證,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實現的。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具足,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有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同往一個地方作案。到達目的地後,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家衣櫥內,然後大喊捉賊,隨即自個兒卻逃之夭夭。兒子情急之下,于是僞裝老鼠叫聲,這才騙過那家主人,終于逃了出來。
再見父親的時候,他一直不停地抱怨。父親告訴他說:“這是在訓練你的機智,看你的應變能力,偷的功夫可以從別處學到,而應變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得上忙的。”
這則故事未必實有其事,但用來比喻禅門的教學態度則較爲恰當。禅師們常常將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讓他們各自尋覓生路。這種情形下,如果弟子能夠順利沖破關卡,呈現他在眼前的則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一舉。佛法曰:“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在禅門中,這種披荊斬棘的創發宏願是教學的基本宗旨。禅的最大特色就是,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