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可求安心之法

  可求安心之法

  佛教認爲“安心”法不可得,那只是對安心法的佛教境界的估價。對于我們來說,安心發是可求的。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心安理得法。對于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必過分追求完善,尤其對非原則問題,更不要計較其得失和是非,以“心安理得”的心情泰然處之;

  (2)滅卻心火法。“叁伏閉門披一納,兼蔭房廓無松竹。安禅未必須山水,滅去心頭火自涼。”在炎炎夏日,人們常會說:“天真熱!”然而,這種“熱”往往與人的心態相關,“心靜自然涼”就是要我們自覺滅卻心頭之火。待人處事也是如此,人心煩亂往往是因爲我們自己的心理不平衡,滅卻自己的心頭之火,就要少關注無關痛癢的人和事,以平靜的心態待人處事。

  如何保持樂觀呢?

  著名健康學者馬斯樂的心理健康九大標准:

  ①對現實具有敏銳的知覺。

  ②自發而不流俗。

  ③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大自然。

  ④在所處的環境中能保持獨立和甯靜。

  ⑤注意基本的哲學和道德理論。

  ⑥對于最平常的事物,如旭日、夕陽等都能經常保持興趣。

  ⑦能和少數人建立深厚的友情並有樂于助人的熱情。

  ⑧具有真正的民主態度、創造性觀念和幽默感。

  ⑨能承受歡樂與憂傷的考驗。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愉快時,體內會産生一種化學物質—“因道啡”。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內的“因道啡”濃度不高,但如果提取後大量注入脊髓和大腦中,會使人感到輕松,産生“笑感”。在歡樂情緒作用下,人的精神狀態是樂觀的。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對樂觀也有許多精辟的看法: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于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爲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我們腦子裏都是歡樂的念頭,我們就能歡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

  樂觀是心胸豁達的表現。比地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心。心胸豁達的人能樂觀地應付生活險境,掌握自己的命運。一代領導人鄧小平就是一個心胸博大的人,在他80高齡時,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問他“長壽秘訣”。鄧小平笑著說:“天塌下來我也不怕,有大個的頂著。”樂觀的人即使事情變糟了,也能迅速作出反應,找出解決的辦法,確定新的生活方案。他們不會表現出失望、絕望,正如有人說:“悲觀者泯滅希望,樂觀者激發希望。”

  佛家的七情有度是什麼?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類的感情表露。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情感表露如果適當的話,會對身體健康有益。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七情”應有“度”,過度則會傷身,影響健康。

  “大喜傷心”:這個“心”現代指神經精神系統,突然的、過分的“喜”可以導致精神失常,所謂“欣喜若狂”,嚴重時發展爲精神病。

  “大怒傷肝”:有人肝火旺盛,動不動就發脾氣,這極不利于身體健康。爲了自己,要學會“忍讓”,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小人不算無能,敬君子方顯有德。”要知道,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增加自己的痛苦,寬恕他人是自己莫大的安慰。

  “憂思傷脾”:過多地憂愁和思念,情緒就會低落,會造成胃腸功能減弱,食欲下降,導致形衰體瘦。爲了減輕過分的憂思,我們可以外出旅行或找知心、可信賴的人傾訴,獲取他人在心理上和物質上的幫助,以解心中煩憂。

  “驚恐傷腎”:有的人遇到驚嚇就非常緊張,惶惶不可終日。減輕對人或事物的驚恐度不難,只要平時注意鍛煉自己的膽量,多學習掌握更多的社會和自然知識,所謂“見多識廣”“藝高膽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