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禅,人們總是很容易想到幽居于深山古廟,端坐于蒲團之上的禅師坐禅入定的景象。一方古刹、一尊佛像、一襲衲衣;化緣爲生、清貧孤獨、無欲無求,青燈木魚常伴左右。然而,禅並不僅僅是這些。在我國古代,有許多文人雅士都修禅,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東坡號“東坡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等等,爲何
因爲禅是智慧的結晶,它結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裏的和尚才能參禅入定。它是一種智慧的人生哲學。中印文化以千年時光凝聚而成的最甜美的一滴甘露—禅,在千年後的今天依舊綻放著迷人的光彩。在這個喧囂的時代,禅的意義更加凸現出來。它的大機大用,它的甯靜淡泊,它對于生命意味的反照和體驗,對于完整自我的尋找,對于自然地親近,都是現代人所渴求但又經常失落的東西。
禅究竟是什麼呢
穿衣吃飯可以是禅,因爲禅並不清高;柴米油鹽可以是禅,因爲禅並不脫俗;世間萬物皆可爲禅,因爲禅並不深奧。
禅,本是一片性靈的淨土,一個心靈的家園。
本書的目的在于解析禅的奧秘!
爲你細數禅史的千年過往,告訴你何爲禅宗,何以成爲禅師
祖師西來後,一代又一代智慧的偉人們言傳身教,爲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産。六祖慧能繼承衣缽後將禅宗本土化並發揚光大,讓我們有了本土的佛教。
帶你細品禅門轶事,領略佛心智慧語。“雲在青天水在瓶”是一種豁達的人生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種灑脫的姿態。我們可以從這些故事中學到很多做人處事的方法。
當西方的精神分析與東方的禅宗相遇時,它們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本書攜你同遊禅宗的精神世界,以良好的心理療法來應對塵世繁雜;以高尚的品德緩解精神壓力。
“閉門讀佛書”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享受呢!本書帶你走進詩情畫意的佛門聖地,在畫中品禅詩,在詩意中悟禅道。
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機趣妙悟,心有靈犀。
用心領會,我們也可以成爲一位潇灑的禅者。
後記
在此用一行禅師的文章來作結。
行禅的奧秘,如果你能以平和、無憂無慮的腳步行走于這世間,那麼對你而言,你將無需到所謂的淨土或天堂上去。這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爲娑婆與淨土都是來自于心。當你處于平和、喜悅與自在之中,娑婆就變成了淨土,而實際上你哪兒也不用去。
當下此刻你就要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到往生淨土時。每時每刻你都要在蓮花中重生,而不要等到瀕臨死亡時。如果你能體會到此刻就在蓮花中重生,此刻就端坐在蓮花上,那麼淨土的存在對你來說將不再懷疑。步行也是相同的。佛陀的誕生經常被描繪成這樣的情景:在他踩在地上的最初七步,每一步他的足下都生起一朵蓮花。我們也應該讓我們平和的步伐引生朵朵蓮花的開放。
行禅就是在你行走之際來修習禅定。當你修習行禅時,它會帶給你歡樂與平和。以全然放松的狀態小步行走,在唇邊帶著微笑緩步前行,打開心靈之門來體會平和的感覺,你將可以真正感受到自我所處的那種泰然狀態。這樣的腳步應當是世界上最健康、最無憂的人的腳步。所有的煩惱憂慮都可在你步行之中脫落。學習以平和的心來到達自我解脫的方式走路,這並不難,你可以做到—只要有些許程度的專注和對愉悅的渴望,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感到處處都是壓力,總是行色匆匆,卻極少問自己,爲何我們一定得如此這般呢?
當你行禅之際,你是以漫遊的心態來走路的,並沒有時間與空間上特定的目的和方向。行禅的目的就是行本身,重要的是步行,而非到達什麼目的地。行禅也不是爲了某種特定目的,其本身即是目的。每一步都是生命,每一步都是平和與歡樂,這就是爲何我們無需急忙匆促的原因,這就是爲何我們要放慢腳步的原因。雖然我們似乎是信步前行,但由于並沒有受到任何目標的牽引,因此,實際上我們什麼地方也沒有去。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在步行之中會心地微笑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步伐荷擔著很多的焦慮、不安與憂懼。生命宛若一串連續不斷的不安之鎖鏈,並因此而使得我們的步伐失掉了其原本的泰然。
這世界真是美好!在各地有那麼多的大道小徑擁有自然天成的優雅景致。你可知有多少雨中兩旁長著翠竹或蜿蜒穿梭于稻田間的泥路嗎?你可知有多少布滿五彩華美的植物、爲人們提供清涼與綠蔭的林道嗎?這一切都是爲我們而備的。但因爲我們的心無法無憂無慮,我們的步伐無法輕松自在,因此我們便無法享受這一切。
行禅便是學習回歸于安然悠閑地走路。記得你一歲大時以蹒跚搖擺的步伐走路時的情形吧!現在,學習行禅正是要你再次學習走路。經過幾個星期的實踐,你將能平和舒適地踏出一步步堅實穩重的步伐。
假如我具有佛之慧眼,能夠徹見所有事物,那麼我便能夠從你所走過的腳步中,辨認出塵勞煩憂的痕迹,就像科學家透過顯微鏡就能夠檢測出一顆水滴中所容含的衆多微生物一樣。讓你的足迹帶著輕安喜悅與完全自在來走路。要做到如此,你應當學習放下—放下你的憂愁,放下你的不安。這就是行禅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