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P3

  ..續本文上一頁應亦貪著屍林之身

  現見不淨有如此 若猶于此心狐疑

  當往觀于屍林中 所棄他人不淨體

  若知朽壞皮裂時 能令人生大恐怖

  何故複于自他身 後時貪著生歡喜

  若現見此身如是不淨,仍作淨想而起狐疑,當觀屍林中所棄他人不淨之身。既知其身皮破皺裂,極可怖畏,雲何此後,複于自身及他婦女之身,數數生起愛樂,非所應故,當觀等同屍林死屍,斷貪著也。

  辰叁破淨執分叁 巳一 故爲莊嚴不能使身淨 巳二身不免可怖性 巳叁作可厭想 初中分二 午一身不淨不能以旃檀等香使淨 午二不相系屬外來之香不能爲貪著之因 今初

  身所薰染之香氣 亦唯旃檀等非馀

  何故依于余物香 于作人身起貪著

  若彼自性本臭惡 于彼不貪何不可

  若謂身雖不淨,以旃檀等妙香薰之,故應愛樂身所薰染之香,亦唯 是龍腦旃檀等,非余人身所有。何故以無關外來之香爲貪著他身之因?若身自性臭亞,于彼不貪有何不可,身貪能爲衆苦之因故。

  午二不相系屬外來之香不可爲貪著之因

  世間貪著無義人 雲何于彼以香塗

  是則芬芳出旃檀 于此身中何所有

  何故依于余物香 于余人身起貪著

  世間貪著無義之人,爲身貪故,盡力以旃檀等妙香薰之,然彼妙香,是旃檀之力,身于此中有何香力?絕無之也。何故依外在之香,于人身起貪,不應爾也。

  巳二身不免可怖性

  若時發長爪甲深 牙齒汙穢垢膩染

  人身自性本如是 袒露觀之堪怖畏

  如此刀劍傷自身 雲何于彼勤剪剔

  若謂剪薙發列爪端可愛,發長疊垢,穢氣所染是身自性,袒觀可畏,如以刀劍自殺其身,何故勤加剪薙不應爾也。

  巳叁作可厭想

  我執愚癡力所蒙 于地顛狂頻洗濯

  僅見久死舊屍骸 若于屍林猶厭舍

  搖曳屍骸遍城邑 于此屍林何喜愛

  故諸人以愚我故,煩惱顛狂擾亂其心徒勞勤苦,洗濯地大體性凡人皆如是也。若偶見屍林枯骨于屍林中身便生厭患,由彼意樂增上,于彼動搖枯骨遍滿之城邑屍林,尚愛樂否?不應愛樂也。

  寅叁思維能生衆多不可愛樂事分二 卯一總明 卯二別釋 今初

  況複如是不淨物 不酬其值不可得

  爲成此事費勤劬 亦遭地獄等災害

  如是不淨女人之身,仍非酬以財物等值不能得,爲彼與我身故,求取資財現生辛苦,費大勤劬,後世複能成地獄等災害也。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不能得所愛樂 辰二衆多不可愛樂過失隨逐 初中分四 巳一無愛樂之時杌 巳二疲困所苦不能享樂 巳叁跋涉遠道難遇所欲之事 巳四爲他所自在能致衆多非愛樂事 今初

  少年無力致資財 及年方長此何用

  消磨歲月積財富 老矣得之有何益

  童稚少年之時,不能爲求女色而致資財,及其盛年,未得所求以此資財複何所用,盛年能積財富,歲月既逝,身亦衰老,何用所欲,不能享受也。

  巳二疲困所苦不能享樂

  或有貪欲下劣人 黎明而起極勤劬

  抵暮歸家身疲極 僵然而臥如死屍

  或有具欲之仆役等下劣之人黎明而起,服勞執役,身極疲頓,抵暮歸家,僵而臥,猶如死屍,既不念欲,亦不能受欲也。

  巳叁跋涉遠道難逢所欲

  或由煩惱遊異域 跋涉長途受諸苦

  心欲求于諸女色 而諸女色終難遇

  或有煩惱重者,遊諸異域舍離鄉裏,跋涉長途,受諸苦惱欲逢女色,而諸女色,終不得見,何況受欲。

  巳四爲他自在能致衆多非愛樂事

  欲求自利諸愚人 爲彼彼事鬻自身

  彼不可得定無義 徒爲他業風所吹

  諸欲求自利者,昧于方便,爲財利等事,鬻其自身。然不得其值,于己無益,徒爲他人事業風所動搖,自無主宰,其後二人皆當受苦,不得所求也。

  辰二衆多不可愛樂過失隨逐分五 巳一自無主宰速疾舍壽 巳二爲他自在諸苦隨逐 巳叁能障解脫唐捐暇滿 巳四思維過患發解脫心 巳五思維貪著欲境爲一切過患生源 今初

  或有也賣自己身 他所雇傭無自在

  仍懼妻室育子時 樹下祠中無宅舍

  欲貪欺诳諸愚人 常稱求活故謀生 

  不顧生命臨軍陣 爲利甘爲人役使

  或複有人,自鬻其身,爲人奴役,自無主宰,聽他使令,彼之妻室生子之時,仍恐自無家宅,或在樹下,或在神祠,隨其所遇隨地生産。爲欲所狂之愚人,欲求長生,謂言求利,爲養生命,而爲求利故,不顧生命,沖鋒陷陣。爲求利故爲人仆使,受種種苦。

  巳二爲他自在諸苦隨逐

  具貪欲者或斷肢 或貫尖扡爲人幢

  或被弋矛相刺擊 亦見投火焚其身

  爲欲貪故,諸具欲者,或斷肢體,或違王令尖扡所貫,或爲予戟刀劍所穿,或複烈火自焚其身,皆有之也。

  巳叁能障解脫唐捐暇滿

  積聚守護散壞諸熱惱 財爲無邊衰損汝應知

  諸有貪著資財散亂者 陷叁有獄脫苦終無期

  于諸具足貪欲者 所欲害多而利少

  猶如俯首轅下駒 偶一嚼齧路旁草

  畜生如是不爲奇 何可人爲瑣屑事

  造諸惡業生諸苦 壞我難得暇滿身

  積聚守護,終歸散壞,徒受逼惱,應知一切時中,財爲無邊衰損之根本也。諸貪財者,于種種境其心散亂,爲業自在,再再輪回生死欲脫叁有苦,而得解脫,終無其期。僅爲現世貪著五欲之諸具欲者,有上述之苦等重大過患鮮有安樂。如曵車之牲畜,行于路中,偶得一嚼路旁之草。唯爲現世求樂除苦,畜生之力猶勝于人。畜生亦能成辦不足爲奇之現生,安東極瑣屑事,何可爲彼之故,今難得大義有暇圓滿。由貪顛倒境業,以諸苦而摧壞之,應思維如是過患,于暇滿所依,勤求心要也。

  巳四思維過患發解脫心

  所欲決定必壞滅 能令墮于地獄等

  非爲成于大義利 長時所生疲極苦

  若僅以其俱胝分 微苦即能成大覺

  具欲而行菩提道 苦多菩提不可成

  如國王樂之五欲,亦決定壞滅,于彼貪著能令墮地獄等。非爲大義利故,無始以來,役于五欲所有極大疲苦,僅以其百萬分之一難行之苦,成佛亦非難事。諸貪著惡法者仍不如是。諸具欲貪者,爲求五欲所受之苦,較修菩提行所受尤大,而五欲之果,不能得菩提也。

  巳五思維貪著欲境爲一切過患生源分二 午一思維欲之過患 午二于寂靜地修歡喜 今初

  當思地獄等諸苦 利刀毒藥及猛火

  危岩及與諸怨敵 無可比喻貪欲者

  思維爲求五欲,造罪感果,受地獄等苦,知諸欲過患,雖利刀毒藥猛火危岩怨敵等。悉不可爲喻,故于諸欲悉不應貪著也。

  午二于寂靜地修歡喜分二 未一總明 未二別釋 今初

  如是于欲生厭離 于閑靜處生歡喜

  如前所說,于欲既生厭離,應于閑靜處生歡喜,于彼修禅定也。

  午二別釋分叁 未一處所等圓滿殊勝 未二得自在之功德 未叁知足之功德 今初

  诤論煩惱悉空寂 住于寂靜叢從中

  可愛月光旃檀香露滌 廣大磐石適悅如華居

  萬籁蕭然微颸拂林薄 爲他饒益白淨善心生

  于寂靜處應如何住耶?如轉輪王受用五欲之樂,外道爭論他人貪嗔緣等之煩惱空寂,散亂息滅寂靜森林之內,先已修行具足善根之士夫,于清涼月光如旃檀香塗清涼之處,廣大磐石猶如華屋舒適可愛無不悅意之聲音林間微風輕柔寂靜,徐徐吹拂,以爲點綴,于此處所,修菩提心等,生起爲他饒益之心,諸瑜伽師依阿練若世間之樂更無過其上也。

  未二得自在之功德

  空屋樹下石室等 隨心所欲而安住

  遠離執持守護苦 無依無著放意行

  信無他人之空屋,樹下、石穴等,于何處欲住幾許時,即住爾許時,多所執持守護不壞等苦,翻皆遠離,無依無著放意受用。

  未叁知之功德

  自在受用無貪著 不爲一物所系屬

  所有知足受用樂 雖南面王未易有

  處所受用任其如何隨意自在享受,亦于彼無貪,于不屬于任何人之處所,僅依粗劣衣食知足安樂,雖天人帝王也不易得,智者應當勉力依阿練若也。

  癸叁如何修止之理分二 子一修自修平等之理 子二修自他互換 初中分二 醜一總明 醜二廣釋 今初

  依于如是種種相 思維阿練若功德

  應即息滅諸分別 應當修習菩提心

  最初應當勤修習 自他不異平等舍 

  所受苦樂相等故 應護衆生如愛己

  應依于前所說種種相思維愦鬧等寂靜之僻遠處之功德,追求五欲等之遍計,悉皆息滅而修菩提心,由何方便之門而修耶?應先勤修自他平等。彼複雲何?如己求樂息苦,于他人之苦樂去取,亦應如是,爲他求樂除苦,如己無異,愛一切有情悉如自身,而攝取守護也。

  醜二廣釋分四 寅一釋修自他平等之義 寅二修自他平等之法 寅叁如是修之功德 寅四修自他平等即能生起 今初

  如手足等維有多差別 同爲一身悉皆所愛護

  如是別異衆生諸苦樂 悉欲求樂如我等無異

  衆多無邊有情,於彼不能生起,我想欲令於彼之苦樂去取,如己相同,雲何可得?各自身手足等多種差別,亦作我想等,同爲一補特伽羅守護之一身,天人等趣差別,而彼等苦樂無別,觀其無差別,悉皆如我執以爲我,此樂我應成辦,此苦我應遣除,作如是想此一切皆如彼而修,是修自他平等之義也。

  既我自身所在苦 不能損惱他人身

  故知但由執我故 于自所苦難安忍

  如是他人之所苦 雖未降臨加我身

  彼亦能令我生苦 執爲我故不能忍

  他人之苦不能損惱我,亦如我之苦不能損惱他人,不應除他之苦如除自苦。無過,若我之苦不能損惱他人,亦如他人之苦,不能損我,縱然如是,此是我之苦,亦由自身于我貪著,方于自苦不能忍受,由修執持別余有情爲我別人諸苦,雖未降臨我身,亦作如是想,謂彼有情苦我當除遣,亦猶如是,由于有情貪執爲我,故于彼之苦不能忍也。

  卯二釋應修相等之故分叁 辰一廣解 辰二攝義 辰叁釋難 初中分叁  巳一安立因 巳二因決定 巳叁釋不能修自平等之難 今初

  我應除去他人苦 是苦受故如自苦

  我應爲他作饒益 是有情故如自身

  別余有情之苦,我應除去是苦故,喻如我之苦。我應成辦,他人利益安樂彼有情是有情故。喻如于我自身成辦安樂。

  巳二…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