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九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九

  寂天菩薩造頌 傑操大師注釋

  辛四學觀之體性般若之理分二 壬一釋論文 壬二出品名 初中分叁 癸一明欲求解脫須先生起通達真如之般若 癸二如何生起通達真如之般若方便 癸叁結勸勤修 初中分二 子一總義 子二別義 今初

  如是一切諸支分 能仁悉爲般若說

  欲寂滅他相續之一切苦,須證無上菩提,固須通達真如,爲寂滅自身相續之苦。何須通達真如耶?龍樹依怙雲:乃至有蘊執,其時有我執,謂乃至于蘊有實執,其時不能遮執我我所自性成就之壞見。聲緣阿羅漢不斷盡壞見,誰亦不許,如彼所許須斷盡蘊實執,故聲緣聖人亦須通蘊非實有,本論主亦許爲寂滅生死苦須證真如,如下文所說。此中廣解欲詳辨者,如人天導師極尊大寶一切智智賢慧名稱吉祥妙語先所作入中論廣解應知。作本注釋者,多謂本論不說聲緣通達法無我、是于論義顛倒誤解之說。“諸支分”有釋爲唯依第八品而說,有釋爲並余施等波羅密而說,其說有二:僅就前後二品之關聯配合而說,前說亦通,然此中以後說爲善也。

  謂施等支分,爲般若故說。或有疑言,通達真如,由于聞思,不須先修施等。總言通達空性雖須積集資糧,而如此中所說之菩薩行,則不須先修。如靜命論師言:“依于聞思抉擇空性”,故其說有二。依空性轉變心之領納生起,亦不須先修彼支分,若爾通達無常等之領納,亦須同先修彼等故。生起修出見所依之觀,亦不須先修彼等,雖未先修彼諸菩薩行,聲緣亦能證真如,如前所說故。若謂通達空性之般若爲法身之親因,而施等諸方便,爲其俱有因,依般若證彼果,須施等爲助,故說彼等爲般若而說。若爾亦當言般若爲彼等而說,反推之亦相同故。是故若無通達空性之般若,二障種子皆不能斷盡。僅斷盡煩惱障之種子,固不須無邊資糧以爲莊嚴,而欲斷盡所知障之種子,則是所必須此中之義,亦以盡所知障爲主,故言此諸支分,爲般若而說也。龍樹許實執爲煩惱障,本論師亦如是許。正法集經雲:“心若平等住,則能如實遍知”。集學論雲:“能仁言心平等住,則能如實而了知。”其所言平等安住即是心,如實了知即是觀。是即以第八品禅定波羅密爲此品所明般若之因之支分也。

  子二別義

  欲求寂滅諸苦者 是故應令般若生

  欲求寂滅自他生死諸苦者,當生起通達真如之般若,先前所說施等支分,諸一切因地資糧,佛薄伽梵爲生起通達空性之般若而說故。

  癸二如何生起通達真如般若之方便分叁 子一二谛之安立 子二成立僅欲證解脫亦須通達空性 子叁廣釋成立空性之理 初中分二 醜一正說 醜二釋于空性不能生歡喜之難 初中分叁 寅一二谛差別 寅二體性 寅叁辨能抉擇彼之補特伽羅 今初

  此中許谛惟有二 謂言世俗及勝義

  集學論引父子集會經雲:如是如來悟入世俗勝義有二,所知亦唯此世俗勝義二谛而已。此複薄伽梵于空性至極觀見,至極了知,妙善現證,故稱一切智。“言所知”者,謂所知差別所依。“唯此而已”者,言二谛之數決定如來由悟入二谛故,示現成一切智也。故謂勝義谛非所知,任何心不能通達,釋爲入行之密意者,是顛倒解也。世俗谛與勝義谛分爲二者,是差別性也。差別之義有多種不同,此中二者若有體性,彼非一即異,一異皆非者不能有故。若諸有法與谛實空體性異,則應成實有等,如諸經論所說違難。若非異,亦如彼所說違難。如有爲無常一體相違之異也。故于分別依之所知差別有二谛,許其數決定也。差別性者,爲名言量所得之義世俗谛;爲勝義之量所得之義,爲勝義谛,故有二也。

  寅二體性分二 卯一破他宗 卯二立自宗 今初

  勝義非心所行境 故言心唯是世俗

  昔人或謂初句爲宗,次句出因。謂勝義谛,不論有分別無分別心,悉不可爲境,若是心及心之境,即是世俗谛,以次句顯其因則成立之。此說全不應理。許大乘聖人等住無心,即是成立順世外道之宗也。彼許乃至死時有知,死已即中斷,汝亦許乃至加行道最後有心,于實際義入定時即無故。複次,若不許隨于何義現量證知,彼即爲能淨垢之所知依,則垢不能淨故,佛與有情,悉不能安立,適成謗法。若許不許勝義谛之境,及證彼之心,則成相違。若謂是世俗即不能緣勝義,勝義谛自體不能緣自體,則無能緣故,即成畢竟無。彼若非有,則何須安立二谛差別?複次,若是世俗谛故空,于許谛實空爲勝義谛毫無違害,若不爾者,當成世俗谛有,如回爭論雲:“若遮自性無,則成自性有。”

  卯二立自宗

  初句明勝義谛之相,次句明世俗谛之相。前後二“心”字皆唯是有二現之心,是就緣不緣之理而言。故如是配十補特伽羅及蘊自性寂靜之所相勝義谛相、實證自性現量心自性不由二現之門爲彼所行境者,即是彼自證現量之所知也。此與入中論所說:“如眩翳力所所遍計,見毛發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其義相同。言補特伽羅及蘊所相是世俗谛者,是于現證自性之現量心前,由二現之門分別之自性也。此等抉擇簡別,廣如大師所作入中論廣解應知。二谛之相須如是細釋者,佛如所有智、自體于盡所有智、盡所有智于如所有智,如所有如水投水,盡所有有二顯現,諸智悉盡于此二者故也。或于入中論廣解之義未細了達,謂于佛智體性前,有自性顯現者,于理相違。顯現之理,不外二種,若異體顯現佛智于所現境無錯亂故,應許自性與自異體,若如水投水顯現,則彼體應即是勝義谛,非所遮也。佛智自體所遮異體之自成就,即是同體于一切顯現而分別勢速分別名言安立或不安立,于自性前,亦分別自性不現也。若是安立如凡夫取青之現量,無能自知覺之現量故,于自前自體不現,然自成就,一體之余分,于自前顯現而了知不應理故,唯是觀待親緣青之勢速分別。如是勢速分別之法,當知于佛無有也。

  寅叁辨能抉擇彼之補特伽羅分二 卯一就欲抉擇二谛之補特伽羅而言之差別 卯二釋心 高下差別 今初

  此中世間有二種 瑜伽者及庸常人

  欲抉擇二谛之補特伽羅,此中世間者,謂依蘊安立之補特伽羅。彼複有二種:謂止觀雙運叁摩地之瑜伽者,通達一切法自性空。庸常人則說實有者也。主要而言,由聞思通達空性而未由宗派轉變心之諸補特伽羅,亦當屬彼等之品類也。

  卯二釋心高下差別

  此中庸常世間者 瑜伽世間之所壞

  殊勝心壞瑜伽者 展轉由上遞相害

  此中庸常世間,指許無方分微塵,及無刹那之識,及唯實有法是谛實者,亦是瑜伽者,亦是世間者。瑜伽世間指通達無自性之補特伽羅,能破說實有之下諸宗派。止觀雙運之瑜伽者,指複由上上諸地,展轉能破下下諸地中觀師于唯識守所許識實以現遮遣、彼于許無方分微塵諸部以理遮遣也。通達空性之瑜伽師內各各不相害耶?通達空性之瑜伽師亦以殊勝心,以二地等上上諸地轉害初地等下下諸地,轉害初地等下下諸地,威光映奪也。就一相續而言,由心增進之差別,下地不能害修所斷之種子上地能害等,略義應知。論文複如是安立者,心決定有二通達世俗之心,及通達勝義之心。若通達世俗之量,于通達勝義之心尚無妨害,以諸貪執無方分微塵者爲違害何待言?以通達勝義之慧心。能害一切邊執是應知之要也。複次瑜伽師亦以差別心,于諸外道許常實者,以毗婆沙及經部等之理而壞之。依義言二者而許無方分微塵者,以唯識師等之理而害之;于唯識師許識實有者,以中觀之理而壞之等。當知于下下宗顯現之義,以上上宗之理而害之也。上說是大疏所許也。

  醜二釋于空性不能生歡喜之難分二 寅一正說 寅二釋妨難 今初

  中觀有部共許喻 于果義未觀察故

  世間見爲實有者 若于真性而觀察

  如幻而有不同此 故瑜伽者與世诤

  或雲不應于通常宗派,以通達一切法自性無瑜伽師之理而爲違害,自性無之能立因無故,又若無自性,爲成佛果,而學施等則成無義故。答:非無能立自性無之因,中觀及說一切有二宗,悉依世俗名言共許夢幻等喻,成自性無故。若無自性學于施等,不應成無義,爲成佛果等故而修施等,雖非實有,然未觀察尋思以了達虛妄如幻之般若攝持而趣入故。若不爲通達無自性之般若所攝持,余諸波羅密,不得波羅密之名,而彼之所緣應度諸衆生至一切種智城故。或謂能作燒煮等之火等,現量成就,若亦爲汝所許,彼等即是此中所言實有我等爲無義之诤,不許此事,則有現量相達衆多違害。作此說者,是謂諸法自性無即成畢竟無,有即須自性有,執二谛相違之爭論也。中觀師及說實有之世間者,于火等法,雖俱許以量見,然有部師分別許爲真成就,未悟入谛空如幻,而中觀師則通達,此亦瑜伽者中觀師,與世間說實有者之所爭也。又世間者,惟指前說一切有者也。

  寅二釋妨難分叁 卯一總破經部等之說實有者 卯二別破唯識所許 卯叁遮計于通達空性道之中觀宗應不能生歡喜 初中分叁 辰一破現量相違 辰二破聖教相違 今初

  色等法雖現量性 名言共許非量成

  如不淨等計爲淨 是故說彼爲虛妄

  若自性不成色等五境現量所見,則成相違。答曰無違。色等雖現量性,然唯于名言成就之世俗成量。色等真如,非以彼量成于彼亦非量所行也。若成量者,凡夫亦應能證真如,修行聖道則爲無用。叁摩地王經雲:“眼耳鼻等亦非量”等。亦“遮于真如非量應知”。若色等自相不成,雲何名言共許,若成就,又複雲何虛妄耶?如于女人不淨身等,名言共許爲淨等,諸法虛妄,亦如是也。

  辰二破聖教相違分叁 巳一引聖教明有爲無常等義 巳二破是了義 巳叁釋不相違 今初

  令世間人漸趨入 是故依怙說無常

  若色等自性不成,經雲無常等,則成相違。答:不相違。爲令世間人于真如漸趨入故,依怙正說無常也。

  巳二破是了義

  彼諸法非刹那性

  于真如中,彼諸法刹那自性不成,真如性中,一多皆不成故。

  巳叁釋不相違分五 午一釋世…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