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P6

  ..續本文上一頁德無邊

  如是決于利他事 以勝解心力趣入

  能仁教示不虛诳 如是功德後當見

  如是愛他攝受,決于利他之事,堅固趣入,能仁所教示之事,決不虛诳。于我愛執持視之如仇,而愛他攝受其功德之果,後當成佛決定能實現也。

  巳叁釋功德

  若汝昔時曾修行 作此自他相換業

  不成正覺圓滿樂 如斯之事決非有

  若謂久作利初之事,乃不見如是之果,若汝往昔作自他相損之業,如今不成大覺二利圓滿之樂,受苦如此者,決定無如是事,汝應悔過去所作無義之事,而勤作菩提心也。

  巳四結勸應愛他

  是故如汝于他人 精血和凝成色體

  執以爲我未爲難 如是應修自他換

  若作是思維,謂修自他相換,不能成爲慣習,得他既有如是功德利,此父母等精血所成之身,亦是他身,汝執之爲我逐成慣習,若亦如是于他有情執以爲我愛樂執持,再再串修,亦究竟能成慣習也。

  寅叁加行隨修之理分二 卯一正說 卯二自他換己修加行時心得自在 初中分叁 辰一自己一切妙善資糧悉以用之于他有情 辰二爲利他故自甘居下劣處 辰叁結明修加行之理 初中分二 巳一正明 巳二于己應嫉妒 今初

  于他有情修大觀 我身遇何可欲樂

  即從自身而奪取 汝應於他作饒益

  如是修意樂己,當以加行于他有情利益,修所謂大觀,觀自于他有情是否損惱,我身隨遇任何可欲之事,即奪取彼彼事,舍我所執,菩薩自心忖度,謂汝應于他有情作饒益行也。

  巳二于己應嫉妒

  若我欣樂他不歡 我居高勝他低劣

  我作饒益他不爾 雲何于我不嫉妒

  複次,當修嫉妒。若我快樂而他有情不樂,我受用等高勝而他低劣,我作于己饒益之善業而他不能,如是我安樂而有情不安樂,其故安在?雲何不如是思維于己嫉妒,當嫉妒也。

  辰二爲利他故自甘居下劣處分叁 巳一觀自己過失 巳二對有情忏罪 巳叁自居謙下 今初

  我當舍離諸安樂 他人之苦加于我

  若問誰人令如是 當觀自身之過失

  我所有衣食等安樂,悉當舍離,推之于他,他人之苦,悉加于我應當代受。此唯因我先所作罪所致,爲奈何!菩薩應如是觀自過失也。

  巳二對有情忏悔

  若時他人作惡事 引咎歸過于自身

  自身作罪雖微細 亦當大衆披誠忏

  聞贊他時信稱揚 不嫌映奪己名聞

  他作如損惱于我等罪,菩薩亦引爲己過,願其苦果自身代受而擔荷之。我于有情前作微細罪。亦當衆人深切忏悔自承己罪。聞稱述他人善事美名,應信加稱道,不嫌映奪己之名聞也。

  巳叁自居謙下

  我如最下仆使人 爲人傭雇作諸務

  此我自性之過失 偶有功德休稱揚

  如是所有諸功德 終不應令一人知

  我如最下仆使,負荷特殊重擔,無我慢心,爲諸有情義利,願如受雇傭而作事。于此自我,作自性具過失想。若謂略有多聞等功德當贊揚者,偶有微分功德,不必稱道,願常秘密彼菩薩之功德,無論如何任何補特伽羅,亦不令知,于自功德作不宣揚想。

  辰叁結明修加行之理

  總凡私心求自利 所作一切害他事

  爲利一切有情故 願彼還降臨我身

  此中不應精犷行 如負重轭勢猛烈

  當如新婦初來歸 羞慚戒慎製心住

  應作是思維,謂總凡無如始以來,爲自抻故,汝心于他所作一切損害,願彼損害爲成辦一切有情義利故,還悉降臨我身,若于他苦擔作不能妒忌受想菩薩自心視此不如負重轭,以粗暴犷野之態,發起猛力,不應如是。若爾應如何而住耶?謂應如新婦,戒慎羞慚,畏他譏诃,威儀撿束而住也。重轭者大疏譯爲粗猛相也。

  卯二自他換己修加行時運心自在分四 辰一遮止掉舉放逸之理 辰二唯求自利這過患 辰叁觀身罪失 辰四于心自在 今初

  應作即應如是住 若謂汝向作如是

  應正念知自在轉 禁製自心勿違越

  若己自勵如是言 汝心猶未能如是

  是心爲諸罪惡依 唯應于心作禁製

  應作利他意樂,加行亦應如是而住,應如調馴馬,堪任善法。若汝心思維欲不如是作利他事,應以正念知爲主宰,禁製其心勿令違越。而調伏之然雖如是自勵,若仍爲煩惱自轉,自飾其過,汝心仍不如是而行,汝我愛執持之心,爲此後一切諸罪所依,唯應禁製汝心而己。

  辰二唯求自利之過患分叁 巳一思維過患已舍棄唯求自利 巳二用于利他 巳叁結果 今初

  汝昔恒時摧折我 未見汝過彼一時

  我今見汝何所逃 汝之驕慢當摧盡

  唯求于己利益想 是心現前應舍棄

  汝我愛執持之心,摧折我之一切罪失根本,往昔未知之時,不知汝爲罪惡根本,彼一時也。我既見汝爲罪惡根本,汝既生過失,今欲何往,無他往之自在汝我愛執持之驕慢,悉應根本摧毀也。若謂我今有自在唯求自利,此心應舍,毫勿聽其如是而行也。

  巳二用于利也。

  我已賣汝于衆生 如享酪肉無厭足

  若汝偶由放逸故 不肯施于諸有情

  汝終還將汝自身 施與地獄邏守者

  當知我已賣汝于他有情,于諸有情,應無厭患心,隨其所欲而獻以酪肉也。若偶放逸唯思自利,不施汝于諸有情,汝積諸罪業,定將自身付諸地獄邏卒,當摧伏汝我愛持也。

  巳叁結明

  由是汝往昔曾經 自舍其身長受苦

  今當追維思宿恨 汝應摧降自利心 

  是故若我求歡樂 不應愛樂于自身

  若于自身欲防護 亦應防護余有情

  汝昔亦曾如是,以自身付諸地獄邏卒,長時受苦,今當憶念諸宿恨事,摧降罪過根本,汝唯求自利之心。若欲我長時安樂圓滿,則不應愛樂于己,我愛執持。若欲爲我防護今之離苦,亦應于他有情愛樂執持,常時防護也。

  辰叁觀身罪失分叁 巳一不知足之罪失 巳二不動之罪失 巳二愚昧之罪失 初中分二 午一貪著身之過患 午二應修于身離貪 今初

  如是如是于此身 極其珍惜多方護

  如是如是無堪忍 墮于極重乖戾性

  如是墮落者所欲 盡此世間之所有

  不能令彼得滿足 誰能滿彼之所求

  既不能得複貪求 煩惱生起善心壞

  若謂爲不熟利他,應以貪執將護自身,此不應理。爲如于其自身貪著,我愛執持,以衣食等多方將護而將護之,如是如是,所欲稍不遂意亦成大苦,墮于小苦亦不能忍之乖戾性,極難將護。彼當如何?謂如是墮落者,貪著極易增長,其所欲者,雖盡此地上所有一切受用亦不能滿其所欲,孰能滿彼貪心所求,于五欲貪求無厭足也。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帝釋分半座,如是受用,亦不能令滿足也。所欲不能滿足,而于五欲之貪著轉增起貪嗔等煩惱,失善品意樂,唯能生起心不安樂也。

  午二應修于身離貪

  若人一切無所求 受用圓滿無窮盡

  由貪身故長諸欲 須臾不應墮貪行

  若能不取可愛相 當境皆成上妙物

  若誰補特伽羅,于身財等,悉無顧戀,少欲知足,彼之圓滿功德,無有窮盡。絕無受用匮乏之時,故爲身而貪著受用之欲,若不依對治,當展轉向上增長,故不應須臾放縱五欲貪著。凡心所貪著之物,于彼不取可愛相,即成衆寶中妙之微妙物也。

  巳二不動之罪失

  下至極微塵不動 動轉唯別依于心

  不淨色身極或怖 于彼何故執爲我

  任其生前或死後 汝何用此沈輪爲

  不動木石何差別 噫嘻我慢不能除

  此身最後唯有極微塵而已,身自不能動,唯別依心而動,血肉等不淨,蘊衆多難堪怖畏之處,何故于此執以爲我。若執爲我,當受地獄等苦故,隨于生前死後,自心何用此身之沈輪爲?毫無所用也。不動之石等與此身有可差別?奇哉何故以此身難忍之貪著心,不能除于身貪執之我慢驕滿,應多方斷除我慢也。

  巳叁愚昧之罪分四 午一昧于善惡 午二昧于毀譽 午叁釋難 午四貪著于身衆惡之源爲于暇滿取心要故應善防之 今初

  隨順色身教示行 唯能積集無義善

  隨彼利害起貪嗔 彼不報恩如木石

  或爲我所勤將護 或爲烏鸢所食啖

  此身悉無貪與嗔 何故于彼生貪著

  汝心所身之教示而爲承事,遍集衆多于義之苦,若于身作利害,即隨之而起衆多貪嗔,而所將護之身,不知報恩猶如木石,貪著此身何爲?不應貪也。或爲我以諸受用而將護之,或爲烏鸢等所啖食,汝身于作利害者,既不貪受亦不嗔恨,我何故貪著于彼不應貪也。

  午二昧于毀譽

  或聞诃毀生嗔恚 或聞贊譽生歡喜

  若身自亦無所知 我複爲誰徒疲苦

  聞于此身诃毀有何過失,即生嗔恚,聞贊歎有何功德,即生歡喜。若彼身于此毀譽自無所知。我心何爲以貪嗔而自疲苦,無義利也。

  午叁釋難

  若雲于我身愛樂 是我親友應歡喜

  若許有情皆我身 我于彼身何不喜

  若雲身雖如是自無所知,然若誰于我此身愛樂欣悅,彼即是我親友,故于彼應歡喜,若許一切有情皆我自身,愛他之身,我何不亦歡喜?不應貪著自身輕毀他身也。

  午四貪著于身衆惡性之源爲于暇滿取心要故應善防之 

  是故我應無貪著 等施此身利有情

  此身雖有多罪失 爲成事業守此身

  于身不應貪著,故我應于自身無有貪著,爲饒益有情故而施其身。如四百論雲,不見自身如怨敵,然今亦應防護彼,若具律儀則能長壽,由彼能生多福德。依于此身能成衆多利他之事,礦此身雖有衆多罪失,如諸世間之人爲載重故而取車乘,應持取之也。

  辰四于心自在分叁 巳一遮遣善法之障 巳二于對治品發精進力 巳叁於善所緣專注一境平等而住 今初

  故當止息凡愚行 我唯隨諸智者轉

  憶昔勝行不放逸 遮遣睡眠及昏沈

  故于靜慮相違品于欲之貪著貪心害心等,應隨諸善巧取舍之諸佛菩薩,盡力製此凡愚之行向上增進,憶念于善法不放逸之傳記,于諸靜慮障礙睡眠昏沈等,應如親友書所說:“掉舉惡作害心及昏沈,睡眠五欲貪求及猶豫,能劫善法聖財之盜賊,于此五蓋應當善了知。”當善遮遣斷除也。

  巳二于對治品發精進力

  若我不如諸佛子 大悲日夜勤奮勉

  毅然擔荷如來業 自苦何時能畢盡

  應當思維,我若不如諸大悲佛子,發對治力,日夜恒時勤勉,擔荷如來事業,何時方能盡苦邊際?如是思維應勵力修共不共之靜慮也。

  巳叁于善法所緣專注一境平等住心

  由是爲除二障故 于邪分別製其心

  于正所緣之觀境 常時安住應修行

  故爲盡除煩惱及所知障故,應生觀慧,先須修止。于生止之障,邪道諸欲分別,當製其心,由八斷行之門,于正所緣應常時令心平等安住也。

  總攝共通靜慮修法,如聲聞地廣說不共之修法,如本論及慧铠大師修次所說應知。次應思維修止之功德,不修之過患,依九住心之方便等,勤修叁摩地,廣如廣略菩提道次第所說應知。

  攝頌雲:現證實際真如微妙觀,二障種子根本能摧毀,依于不動叁摩地隨轉,故應最初善巧修靜慮。

  壬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明禅定品第八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